新媒體介入探討水墨可能性 18位藝術家展出特殊“水墨”作品
近日,由炎黃藝術館主辦的“虛異·京港澳#水墨新媒體@2018”在炎黃藝術館開幕。展覽邀請了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的18位藝術家展出另類“水墨”作品,探討水墨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傳承與創新,展覽亦是內地首個專注新媒體水墨藝術的展覽。
炎黃藝術館常務理事、黃胄美術基金會會長梁纓在致辭中說,從黃胄先生創建炎黃藝術館開始,就不僅希望繼承優秀的中國傳統,也一直在探索將傳統發揚光大的道路,而這個展覽是炎黃藝術館在這條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嘗試,“新時代的藝術家利用新的媒介來闡釋水墨,卻沒有丟掉骨子里的‘傳統精神’,這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水墨在新時代有了許多新的可能。”
策展人梁兆基介紹,展覽以“虛異”為名反映新媒體虛擬的特性及異類水墨的探索。當代藝術注重概念及創新,大量采納各種科技及生活素材,令藝術的可能性無限伸延,而水墨藝術在當代的發展亦正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藝術家既有繼續豐富及深化水墨的表達,亦有把水墨元素或精神意趣融合到其他藝術載體中呈現。
展覽中,藝術家們巧妙地挪用水墨元素,運用非傳統水墨媒介創作令人耳目一新又蘊含文人神髓的藝術作品,包括錄像、新媒體及光影裝置等。其中,有些藝術家從傳統出發,把水墨畫轉化成新媒體,如湯柏華以敦煌壁畫風格繪畫了萬多塊坭版制成《夏蟲國》水墨動畫,講述“夏蟲不可語冰”的故事;劉清華描繪了一千張水墨飛蛾,制作紀錄飛蛾短暫一生的動畫去參透生死哲學;麥盛豐水墨動畫《行行重行》描繪了香港剛取締的通菜街行人專用區的情景,紀錄了港人的集體回憶。
另一方面,管偉邦新作《身份 [君子與社交網絡]》則結合傳統水墨和新媒介,絹本墨竹喻古代君子,而背后視頻就是臉書朋友圈的圖像,拼湊成古今的身份認同。展覽中亦有不少作品同樣以水墨新媒體訴說情懷,潘凡動畫《時代在召喚》以80年代廣播操為主題;李勝玲的動畫《自然而然》與莫一新結合投影的立體掛軸《大荒》均是控訴對大自然的破壞;高少康《天下太平》燈箱裝置則是一系列由傳統吉祥圖案及網絡聊天表情拼合而成的骷髏臉譜,充滿戲謔古今混搭兇吉的意趣。展覽將持續至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