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讀《我們世界的歷史》
《我們世界的歷史》(全四冊)[英]J.M.羅伯茨著陳恒等譯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1500年到1945年,歐洲在長達四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逐漸取得并長期掌控世界霸權。這種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歐洲人并沒有點石成金的能力。事實上,大航海時代的主要受益者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沒能將從美洲掠奪的巨額財富,有效地轉化為國家發展的資源。而在此后很長的時間內,歐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與其他大洲的差距也不算大。16世紀到18世紀,從亞洲去往歐洲的旅行家,會發現目的地似乎依然持續著過去的節奏,時光緩慢地流淌,城市里沒有電,更沒有電話跟空調,得病以后叫來醫生仍然因循著過去的放血療法。而對于當時的歐洲人來說,亞洲的概念僅僅指的是印度以西地區以及東南亞諸島,中國、日本都還是陌生的存在。
工業革命鞏固了歐洲在世界的霸權地位,但在那之前,歐洲已經取得這一地位。這是為什么?
我們可以從《我們世界的歷史》這套世界通史作品中找到答案。這套書出自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J.M.羅伯茨,他曾出版過數十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歷史學作品。《我們世界的歷史》自1976年初版問世后,不僅廣受大眾讀者歡迎,而且贏得了歷史學界同行的好評,不斷重印并陸續修訂,根據史學研究、考古發現以及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加入了部分新的內容。
J.M.羅伯茨所著的 《我們世界的歷史》,中文版分為四冊,第三冊《大加速時代》就為讀者解析了近代為何會成為歐洲加速發展并因此拉開與其他大洲發展差距的關鍵時期。書中首先指出,1500年以后,歐洲的人口增長率相當穩定,而這為經濟發展貢獻了充足的勞動力,特別是之后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因此獲得了人力補充。不僅如此,因為人口規模膨脹,對歐洲農業、手工業、工業以及海外開發都構成了壓力。這就使得16世紀的英國、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都呈現出貿易領域的新氣象。之后,歐洲開始出現紙幣、支票、股票公司、證券交易所等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金融創新,刺激、鼓勵、滋養了海外殖民和工業開發。
J.M.羅伯茨談到的第二個原因,是城市化、城鎮化規模擴大,市場經濟崛起,人口流動增強,這為之后的政治革命創造了條件,還促成了更為繁榮的城市文化。城市中開始有了更多的報紙,依托報紙和圖書出版公司的作家,為大眾出產世俗化卻并非粗制濫造的文字消費品。這些文字消費品其中的一部分,沉淀下來,就成為了我們所熟悉的(外國)文學名著。20世紀后期才被提出來的“軟實力”概念,其實在當時就顯現得非常明顯了,歐洲人向全球輸出的不僅有暴力,還有當時相對而言更具競爭力的文明理念。
第三個原因,歐洲人涌向世界。J.M.羅伯茨并不諱言,這是貪婪所驅動的。第三冊《大加速時代》也清楚地梳理指出,當英國和法國替代之前的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角后,殖民擴張的力度顯著增強,這一過程有利于增強歐洲的實力,卻撕裂了美洲、亞洲、非洲的傳統社會、經濟和文化體系。我們還要注意的是,歐洲人還成功地將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移植到歐亞“舊世界”,然后在美洲和大洋洲發展畜牧業和種植園,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食物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由歐洲主導。
《我們世界的歷史》其他三冊分別是:第一冊《古典時代》、第二冊《文明的分化》和第四冊《新紀元》。整套書中,我個人認為第一冊寫得最好。第一冊講述的是整個世界的古典歷史(人類產生至公元5-7世紀),這段時期全球各地的古代文明之間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否則人們無法解釋諸如古埃及、古希臘的一些觀念和技術成果,會在同時期的古印度和古代中國出現——但這樣的交流顯然不夠緊密,這就使得各個文明版塊的歷史面臨更大的梳理難度。作者J.M.羅伯茨就此展現出很強的編纂梳理能力,讓讀者讀完第一冊《古典時代》能較為清楚地了解人類早期文明(包括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以及之后的古希臘、古羅馬)的發展狀況。而且,這本書區別于其他許多通史類作品的一點是,作者在各篇章都加入了深入而獨到的導讀評注,幫助讀者對于文明的興衰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
舉例來說,第一冊《古典時代》在談到古代中國文明時,非常深入地評述了農業革命對于早期中國的中原地區和長江流域加強各方面的聯系具有重要意義;作者還清楚地指出了春秋戰國時期,氏族、家族、家庭各層級關系的出現對于古代中國政體以及社會文化傳統產生的意義。而在談到孔子對于中華文明的深遠影響時,作者指出研究和了解中國,必須意識到孔子雖然影響很大,卻不是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的唯一創建者。
又如,相比其他通史類作品,這本書還注意到了古典時期同時代常常“消失”在歷史研究視野的非洲古代文明,以及美洲古文明,指出這些古文明在相對隔絕的情況下,仍然憑借先民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智慧,創造出物質和精神財富。
《我們世界的歷史》一書作者充分考慮到了大眾讀者的閱讀接受能力,行文流暢,可讀性很強。但同時,作者并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歷史學家應當具備的 “問題意識”,將這種意識通過著述傳遞給了讀者,從而使讀者在閱讀這套書后,能夠建構、完善自己的歷史認知體系,形成一套獨立的歷史思辨理解,更好地提出問題并尋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