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蓮子:一本刊物的成長歲月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蓮子  2018年08月10日07:05

    從上世紀80年代初籌辦婦女類雜志到現在,中國家庭生活第一刊《家庭》雜志已經走過了快40年的歲月。它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在改革開放的前沿中誕生,又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不斷發展,由最初發行兩三萬本的小雜志,發展成為深入人心的大刊名刊,并在2002年組建了中國首家期刊集團。

    從忌諱提“家庭”到“家庭”效應

    我上世紀80年代初走出大學校門分配到廣東省婦聯,當時很不安心,婦聯工作和我的志趣相去甚遠。第二年,一個做夢也想不到的機會,讓我終于有了實現理想和追求的希望。

    當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得天時、地利優勢,又占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1980年11月,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到廣東省婦聯視察并座談時提出,遼寧有本《婦女》雜志,廣東也可以辦一本。當時,全國只有《中國婦女》《內蒙古婦女》和《婦女》三家婦女期刊,在省委書記的關心支持下,1981年6月,我們正式籌備成立《廣東婦女》雜志社。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且沒有辦刊經驗,《廣東婦女》從內容到讀者群都非常狹窄,既局限在“廣東”,又局限在“婦女”。占51%的男人不看,個別男人看時為免遭人取笑,還偷偷把封面撕掉。年輕姑娘也不訂閱,因為在她們眼中,婦女是指結婚生了孩子的女人。結果,《廣東婦女》一半賣一半送,銷量不過兩三萬,這使我們意識刊物必須全面改版。

    然而,改什么?如何改?刊名改得好不好,將直接影響到整個改版的成敗。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的先導。廣東改革開放的先行,得益于思想解放的先行。當時,我們在社會上廣泛征求意見,吳有恒、秦牧等也都紛紛出謀獻策。短短時間,我們征集到的刊名就有數十個之多,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其中比較集中的意見是偏向“家庭與社會”這一類,基本共識是:極左時期,人們都不敢提“家庭”二字,誰有“家庭觀念”,誰的思想就有問題,誰就要“斗私批修”,要脫胎換骨地改造。那些樣板戲中的“英雄”個個都沒家。《海港》中的方海珍有沒有丈夫不知道;《龍江頌》中的江水英上無老下無小,更沒有夫君在家,得了病還要喝別人送的雞湯;《沙家浜》中的阿慶嫂,雖說是個有丈夫的人,可阿慶跑單幫去了,茶館還是一個人。《紅燈記》倒有個家,可祖孫三代是不同血緣的“革命部落”。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全的細胞,才會有一個健全強盛的國家,非常有必要辦一份描繪社會細胞的刊物,且大有文章可做。但是,在是否取名《家庭》這個問題上,大家又是意見紛紛。有人反對說,這會引起誤解,“現在全世界的潮流是婦女走出家庭,中國婦女運動搞了幾十年,還不是為了解放婦女,如果辦個刊物叫《家庭》,這不是主張婦女從社會回到家庭中去嗎?應該叫《家庭與社會》,誰也挑不出毛病。”那時,我們自己也覺得《家庭》這個刊名不好接受。人家問起你在哪兒工作,你說在《家庭》雜志,覺得很難聽。然而,改革開放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要敢于沖破原有一些禁錮的觀念和誤區。從1983年1期起,《廣東婦女》終于改名《家庭》。誰沒有家庭?誰不愛家庭?《家庭》這個令人感到親切、溫馨且有特色和新意的刊名,就這樣在眾多的刊名中脫穎而出。開宗明義,本刊就是研究家庭的,辦刊宗旨就是在婚姻家庭領域倡導精神文明、促進生活方式的變革、竭誠幫助讀者營造幸福美滿的家庭。隨著刊名的更改和辦刊宗旨的變動,刊物從欄目、內容到受眾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83年第1期,刊物印數就從3萬升到20萬,爾后是30萬、50萬、80萬,一路飆升,1984年,150萬,到了1987年,《家庭》月發行量竟高達278萬。在全國同類刊物中,《家庭》發行量遙居首位。

    作為中國第一家也是當時惟一一家以戀愛、婚姻、家庭為主題的綜合性月刊,《家庭》改版的成功,在中國期刊界攪起了一股沖擊波。步《家庭》后塵,各種跟“家庭”二字關聯的雜志紛紛問世,繼而,連一些報紙的副刊也都有了“家庭”版。這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家庭”效應,促使我們給“家庭”進行了商標注冊。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庭》登上了1988年出版的《世界新學科總覽》,其中“家庭”條目中寫到:“幾年來,以研究家庭為對象的雜志相繼創刊,有廣州的《家庭》等。”

    作家講心事的朋友

    廣東是新觀念、新事物、新潮流的“南風窗”。《家庭》從一開始就很注意文化含量。為使刊物辦出檔次和特色,《家庭》跨新聞、文學、學術三界,聚合一大批作家、專家和學者,這在當時期刊界是很罕見的。

    早在1987年,我們就提出一個文學新概念:“家庭文學”。詩人、作家洪洋專為這一“新概念”撰文發表在《文藝報》上。全國許多著名作家都為《家庭》寄來佳作,王蒙、從維熙、秦牧、徐遲、碧野、柯巖、陳建功、韶華、汪曾祺、李國文、張賢亮、莫應豐、葉兆言、俞天白、蘇叔陽、陳國凱、王安憶、張抗抗、畢淑敏……200多萬份的月發行量,其傳播效應讓任何文學刊物都望塵莫及。程乃珊說:“我沒想到在《家庭》影響會那么大。連上海弄堂里的大媽都說看到了。”這些名家的“家庭問題小說”不僅吸引了眾多讀者,而且通過《家庭》這個載體,營造出一塊新的文學生態區。

    1989年,著名歸僑女作家陳慧瑛為《家庭》撰寫了習近平和彭麗媛的愛情故事,首次翔實披露其幸福美滿的婚姻家庭生活,故事溫馨感人,文章字字珠璣,一經刊出,即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許多報刊紛紛轉載。彭麗媛遠在山東的媽媽看到《家庭》后很高興,第一時間把這期雜志寄到女兒手中。1990年,賈平凹開始為《家庭》撰稿,繼而開設“平凹說家”專欄。賈平凹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文章沒有說教,不拿架子,角度新穎,自成一家,深受讀者歡迎。

    1990年,中國作協“深圳創作之家”落成,當時這里可謂中國文學創作的“南方大本營”,全國作家們紛紛來到深圳這塊熱土。名家們路過廣州時,也總是會念到《家庭》。大家相約見個面,談談文學,約約稿。歲月留痕,文學與《家庭》的情緣越來越深。

    《家庭》也成了作家們最可以講心事的朋友。1988年下半年,莫應豐給《家庭》寫來《事到如今悔也遲》一文,寫的是關于離婚的故事。《家庭》登出后,受到文壇廣泛關注并被《新華文摘》轉載。莫應豐擅長書法,他在給我題字的同時,還給《家庭》題了字——“愿天下家庭多幸事”。開始,我并不知道他這篇文章和題字都是有感而發,更萬萬沒想到,他那摻和著內心的矛盾、痛苦、悔恨和企盼的文章、題字,竟成了他的絕筆和最后的遺愿。這年剛過完春節,我正要代表雜志社前往長沙探望病榻中的莫應豐,忽聞他已與世長辭。當時我好難過,也好后悔,如果早走幾天,興許還能與他最后一別。帶著深深的遺憾和悲哀,我還是去了,去慰問他的家人。

    那時候,每逢《家庭》開筆會,名家齊聚,高手云集,也有個別作家朋友跟我們坦言內心不為人所知的隱秘:“希望能帶妻子一起來,回去就要辦離婚了。”我們理解,以誠相待。婚姻好比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的腳趾頭知道。改革開放,最大的變化是人的思想觀念的變化。為擺脫痛苦和重建幸福生活,提高婚姻家庭生活質量,文明離婚的形式無疑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一次,張賢亮出訪歸國取道廣州,我和同仁在廣州珠島賓館設宴為他接風洗塵。那陣子,他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正在國內文壇引起轟動。席間,我們所談的,除了文學還是文學。之前,在深圳羅湖口岸關口,看著張賢亮與跑過去迎接他的孩子,他們緊緊擁抱,父子情深,令人感動。時任中華文學基金會常務副會長張鍥,因工作關系,到深圳相對多一些,有時張鍥來了,我們也會趕去看看他。天長日久,《家庭》凝聚的作家朋友越來越多,在文化圈里影響也越來越大。名家們因一個“家”字而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既有強烈的時代感和豐富的社會內涵,又有動人的故事,提升了刊物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品位,讓《家庭》以名牌期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在社會上產生更大影響,也滿足了社會轉型期廣大讀者日益豐富的閱讀需求。1998年5月,《家庭》月發行量突破300萬份;1999年1月,月發行近400萬份,雜志的不少佳作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

    生產“家庭理念”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屋檐下的變革也在不斷發生。國是大家庭,家是小社會。社會發展的每次重大變革都反映在家庭的變化當中。多元化的社會,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促使當代中國家庭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這種變動和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家庭生活選擇多樣化,家庭關系簡單化和家庭問題特殊化。

    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1984年5月,刊社組織召開了一次專題討論家庭問題的全國性學術會議,近百名海內外學者共同研討家庭問題。會后出版了論文專集《婚姻家庭探索》,發表了第一個“家庭宣言”。《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都報道了這次會議。之后,這種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每隔3年召開一次,海內外專家、學者不斷探討婚姻家庭領域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繼而,我國第一個“家庭研究中心”應運而生。我們與國內有關研究機構合作,先后進行了當代中國城市居民文化素質的調查、社會轉型期中的婚姻質量調查等多項有影響的全國性社會調查,這些調查及研究成果,為我們了解當代中國婚姻家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準確把握婚姻家庭的脈搏和動向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文章《人格無價,她拒收68萬丈夫轉讓金》一文,通過一個下崗女工的婚變故事,努力挖掘出她在逆境中自尊自強的人格,使之升華出“金錢有價,人格無價”的閃光精神,視角新,觀念新,導向明確,有感人力量。該文刊出后,引起讀者強烈反響,并同時被5家電影廠或電視臺看中,要求買下版權,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家庭》曾先后約請著名學者費孝通、雷潔瓊等撰寫文章,將學術文章通俗化。上世紀80年代末期,人們的購買力降低,尤其是購買文化消費品的熱情和能力俱降,很多刊物的銷量都在下跌,惟獨《家庭》發行量穩步上升。

    《家庭》成了一個閃亮的文化品牌。

    10年前的2008年,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家庭”作為中國首家期刊集團,已舉辦了8屆全國家庭問題學術研討會,這不僅是關于“家庭”問題的學術研究的助力,更是對社會主義家庭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宅男在线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久久丝袜精品中文字幕| 四色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卜|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精品不卡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产拍免费| 国产短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陈冠希|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合区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尤物|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奇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赢消| 色婷婷99综合久久久精品| 中文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日本一二三精品黑人区| 精品国产天线2019|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vr|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