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傳》、《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 通過兩本傳記文學,為讀者展現出一個更為真實的魯迅
在《朝花夕拾》里,他是那個思鄉念故人,但依然不忘批判舊社會的游子。
在《吶喊》里,他是那個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和啟蒙主義目的的革命家,揭示著舊中國陳腐的制度和傳統觀念。
在《野草》里,他是那個內心彷徨,但對理想的追求任未幻滅的詩人。
可你見過這樣的魯迅么?
魯迅從小愛好植物,幼年時喜歡看陳淏子的《花鏡》等書,常常到那愛種花木的遠房叔祖的家,賞玩稀見的植物,又在《朝花夕拾》里,描寫幼年讀書的家里,一個荒廢的“百草園”,是何等的有趣而足以留連!他在弘文學院時代,已經買了三好學的《植物學》兩厚冊,其中著色的插圖很多,所以他對于植物的培養有了相當的素質。伍舍的庭園既廣,隙地有多,魯迅和我便發動來種花草,尤其是朝顏即牽牛花,因為變種很多,畫的色彩和形狀,真是千奇百怪。每當曉風拂拂,晨露湛湛,朝顏的笑口齊開,作拍拍的聲響,大有天國樂園去人不遠之感。傍晚澆水,把已經開過的花蒂一一摘去,那么以后的花輪便會維持原樣,不會減小。其余的秋華滿地,蟋蟀初鳴,也助我們的樂趣!
——《魯迅傳》
雖然魯迅像木似的走完了這一系列麻煩的儀式,可是新婚燕爾他卻做得很決絕,搬出新房,睡到了母親的房中。我們不知道新婚之夜究竟發生了什么,魯迅為什么會這么失望。對此,周建人的解釋是因為朱安既不識字,也沒有放足:“結婚以后,我大哥發現新娘子既不識字,也沒有放足,他以前寫來的信,統統都是白寫的,新娘名叫朱安,是玉田叔祖母的內侄女,媒人又是謙嬸,他們婆媳兩和我母親都是極要好的,總認為媒妁之言靠不住,自己人總是靠得住的,而且也不難做到,誰知會全盤落空呢?”可是按照周冠五的回憶,朱安拒絕讀書、放足,這都事先告知過遠在日本的魯迅,他不可能對此沒有任何思想準備。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
今天,一條生活館為你推薦兩本走進魯迅的書——《魯迅傳》、《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
《魯迅傳》
此書是由魯迅的終身知己許壽裳先生所寫,他是魯迅精神當之無愧的理解者。
全書收錄了許壽裳先生所撰寫的《亡友魯迅印象記》和《我所認識的魯迅》這兩本回憶錄。
兩本回憶錄的時間跨度達到35年,從兩人在日本留學期間相識,一直到魯迅于上海病世。
作者以事實為根據,將魯迅的經歷、思想、作品都放入了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思潮中加以考察。
記錄了魯迅棄醫從文、回國走入仕途、文壇漸露等多個命運的轉折點。
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如與親兄弟斷絕了關系、與自己學生真摯而熱烈的愛情等。
作者對魯迅生活的各個側面都做了充分的描述,力圖為讀者描繪出一個較為真實的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