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震堅看“浙派人物畫”
日前,“浙派人物畫溯源研究系列——李震堅寫生創作展”在浙江美術館展出。作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活動,展覽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切入,通過李震堅的創作與速寫的對比展示,揭示李震堅的創作與寫生、生活之間的關聯。
浙派人物畫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圍繞現實主義題材進行創作、在中國畫壇產生了極具影響力的重要畫派。李震堅、周昌谷、方增先、顧生岳、宋忠元5位畫家被公認為浙派人物畫第一代畫家的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他們的共同點是:無論從事意筆人物畫創作還是工筆人物畫創作,藝術上都注重深入生活。而素描速寫就成為從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記錄生活感受的主要方式。這些畫家創作的一系列優秀作品的背后,都有素描速寫的支撐。
李震堅(1922—1992),浙江縉云人。1946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國畫、素描、油畫,后留校任教,從事意筆人物畫的教學與創作,生前為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他的繪畫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下鄉與課堂寫生畫、主題性創作以及水墨人體。
李震堅非常重視生活感受,一直對生活保持激情。除了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他還遠赴安徽、江西、福建、內蒙古、甘肅、新疆、云南等地。每到一地,李震堅都認真寫生,留下的幾十本大大小小的速寫本,以炭筆、鉛筆、鋼筆、圓珠筆、毛筆等各種工具記錄了各地見聞。
主題性創作是李震堅把握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如1960年的《井岡山的斗爭》《媽媽的新課題》,1972年的《在風浪里成長》等。李震堅希望能夠在平常的事物中發現時代的主題,創作的素材大都來源于豐富的寫生積累。
在水墨人體繪畫創作領域,李震堅更稱得上是一位初創者。傳統中國畫中,人物畫主要通過“十八描”等技法來表現衣服褶皺的變化和人物的姿勢、表情,較少對人體肌肉、骨骼加以刻畫。李震堅的水墨人體畫,多以線條勾勒輪廓,講究人物本身色彩的渾厚,細微之處畫得非常生動。他把線條、色彩、結構以及少量的明暗感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畫作呈現出人物張揚的生命氣息,強調人體的健壯和自然美。
李震堅中國畫創作的最大特色,是通過吸收西洋畫素描,大大加強中國人物畫的表現力,對當代中國人物畫創作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