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東方夜譚》:以古老的故事傳遞永恒的俠義精神
“什么樣的人,聽什么樣的故事,聽什么樣的故事,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是臺北如果兒童劇團經典好劇《東方夜譚》開篇中講故事的人口中的一句開場白,也是如果兒童劇團創始人、該團團長趙自強創作該劇的初衷。帶著這樣的藝術期望,連續八年為中國兒童戲劇節奉獻優秀劇目的如果兒童劇團特別精選的《東方夜譚》日前亮相第八屆中國兒童戲劇節。
《東方夜譚》是如果兒童劇團與臺灣知名文學作家司馬中原合作、首演于2008年的一部大戲。該劇改編自司馬中原廣受好評的三則故事——山野傳奇《小樵夫奇遇》 、奇情武俠《馬老咬》 、荒野奇談《呆虎傳》 。事實上,這三個故事也是趙自強小時候聽外婆說的故事。
多年來致力兒童劇創作和推動兒童劇發展的趙自強介紹說,兒時每晚聽外婆講故事是自己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很多有趣的老故事至今記憶猶新,而當自己終于能在舞臺上講故事的時候總是不斷思考,要給現代小朋友講些什么呢?他想到,西方的《天方夜譚》很著名,一個女孩為了要保住性命,不斷地講出好故事,不但化解了暴戾國王的殺氣,甚至創造了自己以及國家的幸福,而我們也有自己的“東方夜譚” ,外婆挑燈夜敘的、司馬中原筆下的那些充滿東方文化精神的故事不就是嗎?于是,還沒有開始創作, 《東方夜譚》的名字便已確定,之后決定改編小時候外婆給他講過的、在兒時腦海中記憶最深刻的司馬中原的三則故事組成該劇。
就這樣,故事中的生活進入了劇中,自己曾經的生活也走進了故事。劇中,趙自強飾演的角色司馬亮是一個喜歡俠義故事卻對正義這個信念產生動搖的現代人,也是許多平凡人的代表。他跟很多人一樣,曾受到過老師和長輩的教誨,要濟弱扶傾、主持正義,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隨著成長,逐漸了解了明哲保身的重要,知道了“煩惱皆因強出頭”“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道理” 。可是,如果未來小朋友都變得這么“懂事”而怕事,都因強權而低頭,從而放棄了是非曲直,怎么辦?劇中司馬亮在面對正義的信念有所動搖時,想到了小時候外婆講給他的三個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他懂得了世界有良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是非曲直是非常分明的,這也就是司馬中原故事中的俠義精神,也是該劇希望跟孩子們分享的。“ 《東方夜譚》不只是包裹著精彩的武俠輕功、刀劍淋漓,更進一步傳達了東方最核心的精神——正念、正心、正氣,那些是不管在什么樣的時空之下,都不會偏離的是非標準。 ”趙自強說。
以文學為出發點,不再只是教小朋友要做對的事,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做對的事,為什么要做對的事,傳遞中華傳統美德——與人為善、愛國愛家,強調為身邊的人,甚至為陌生人獻出愛心、照顧他人,這是《東方夜譚》期待傳遞的人文精神。與此同時,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表現形式和獨特的審美追求亦是該劇的重要匠心所在。借助多媒體技術, 《小樵夫奇遇》中講老故事用老的影像和畫面來表現,通過中國剪紙藝術來表現蜈蚣跟蛇等;《馬老咬》中說老故事用老符號,兩位師兄弟從山下打到山上,從屋內打到屋外,從屋頂下打到屋頂上全用中國水墨畫來表現,帶領觀眾進入中國畫中的世界;而《呆虎傳》中則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扇舞形式,等等。此外,包括中國的點穴、輕功、敲木魚等場景也都在劇中有巧妙的展現。趙自強透露,這也是該團選擇該劇來此參演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他認為,北京是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他相信這樣一個充滿傳統文化魅力的劇目會在這里格外受歡迎。
新聞鏈接
中外偶劇在第八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競展風采
本報訊 第八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展演過半,來自世界各地院團的優秀劇目依次登場,木偶劇、童話劇、智斗卡通舞臺劇、肢體動漫劇、兒童歌舞劇等形式豐富的劇目陸續亮相。8月4日至5日,作為金磚國家青少年兒童戲劇聯盟展演劇目,印度蘭加·商羯羅劇團創作的無語言木偶劇《生生不息》上演。該劇以極具印度特色的旋律,結合印度斯坦古典音樂里的拉格曲調,配合劇組根據解剖學等原理設計制作的特色木偶,向觀眾展現了人一生的不同階段,體現自然環境對人的至關重要。8月8日至9日,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木偶劇《木偶嘉年華》將在中國兒藝上演。演出由10個短節目組成,不僅將展示摘花、轉帕、長綢、耍帽翅、翎子功等木偶絕技,也有結合現代舞蹈、流行元素,融傳統與現代的木偶創新節目。被譽為“中國木偶一絕”的木偶變臉、根據中國古典名曲《梁祝》編排的木偶特技節目——轉碟、經典傳統昆曲《西廂記》等都將有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