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出國門進行考古發掘,上海博物館赴斯里蘭卡考古隊即將啟程 跨國考古,填補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研究空白
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和實地考察,上海博物館考古隊即將趕赴斯里蘭卡,與當地研究機構開展為期40天的聯合考古工作,對斯里蘭卡北方港口城市賈夫納的古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這是上海博物館考古隊第一次走出國門進行跨國考古。“對于此行,我們充滿期待!”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昨天的啟程儀式上表示,斯里蘭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見證了人類文明的交流史,外界對其“海絲史跡”知之甚少。此次跨國考古將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
斯里蘭卡,舊稱錫蘭,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在海上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據史料記載,中國與斯里蘭卡的交流歷史悠久,目前在斯里蘭卡發現最早與中國相關的一件文物是絲綢殘片,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而公元前6世紀到13世紀的斯里蘭卡歷代王城:阿努拉達普拉、波隆納魯瓦、雅帕忽瓦,也都曾經出土過中國的瓷器和錢幣。15世紀初,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歷時30年,多次到過斯里蘭卡,促進了兩國邦交,擴大了兩國貿易,增進了兩國友誼,并在當地留下一塊刻有三種文字的“鄭和布施碑”。
“研究古代中國與斯里蘭卡的文化交流,是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此次海外考古的中方領隊、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杰透露,以往中國學者對于斯里蘭卡有關中國的遺跡和遺物了解甚少,通過主動參與斯里蘭卡的考古項目,將為中國學者從考古材料開展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
據透露,上海博物館和斯里蘭卡文博界長期保持著友好交流。2016起,上海博物館多次邀請斯里蘭卡的文博專家來滬訪問,開展學術講座和交流等。去年和今年,上海博物館兩次訪問斯里蘭卡,并組成了聯合考古調查隊,對一些重要遺址進行了前期調查與資料收集。雙方商定用三至五年時間,對斯里蘭卡海上絲綢之路的史跡進行調查,并選擇一些重要的沿海港口遺跡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以確定遺址的范圍、規模、結構、地層堆積狀況、文化內涵,初步判斷時代。
此次為期40天的聯合考古是上海博物館考古工作走出去的第一步,雙方將選擇賈夫納的古代遺址進行發掘。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研究館員陸明華告訴記者,賈夫納是斯里蘭卡北方的港口城市,在前期勘探中,已經發現了大量與中國相關的瓷器線索。此次上海博物館考古隊的人員構成中既有考古工作者,也有陶瓷研究部的專家學者。“陶瓷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遺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在此前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對中國瓷器的斷代、產地認識有偏差。此次專業人員直接參與,有助于判斷出土文物的年代、產地,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這種考古隊伍組成也能反映上海博物館特色和綜合研究實力。”陳杰說。
事實上,斯里蘭卡方面十分看重上海博物館的考古力量、學術造詣和實戰經驗。據介紹,上海博物館的考古工作從上世紀50年代起步,承擔了上海地區的所有重大考古任務。經過上海博物館考古專家發掘的遺址,如崧澤遺址、馬橋遺址、廣富林遺址等成為考古學文化命名地,不斷刷新人們對上海古代歷史的認知。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從2010年起,上海博物館考古部對青龍鎮遺址展開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陸續發現了數千件可復原瓷器、數十萬片碎瓷片以及房基、水井、鑄造作坊等遺跡,確證了青龍鎮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港口。這一重大成果,使得青龍鎮遺址成功入選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以斯里蘭卡作為突破口,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尤其是研究‘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城市,這和青龍鎮考古發掘是一種呼應。”楊志剛表示,此次跨國考古也是上海博物館的一次轉型和升級。未來,該館將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全面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包括交流展覽和科研合作項目,以及人員互相交流培訓等,將上海考古作為上海重要的文化品牌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