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民:金燦燦的種子
萊州灣,大海的肌體,博大而浩瀚,孕育了許多有志之士。萊州玉米種業大王李登海就是今天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位。
他是一位農民科學家、教授、研究員,刻苦讀書,努力攻關,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獲得“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
在堅難中砥礪
李登海出生在膠東半島西北部的萊州灣邊的萊州市三山島街道后鄧村,家隔萊州灣海幾公里路。小時候,他常與伙伴們去三山島海里洗澡戲水捉魚蝦,把童年的歡樂融入家鄉的母親灣。誰知好景不長, “大躍進”時代,村里畝產玉米不足200斤,卻硬浮夸成3500斤。產得少交得多,農民沒啥吃,人們開始挨餓了。緊接著, “三年自然災害”又雪上加霜,村民還得生計,沒辦法,只得用野菜,樹皮充饑。李登海的父親在外闖關東,他自小與母親生活。母親心庝兒子,把好一點的樹皮,野菜,玉米須及捉來的螞蚱全都留給孩子,自己忍著饑餓,肯棉花殼,嚼玉米皮,咽梧桐葉,臉浮腫,腿腫的走路踉蹌,幾次險些摔倒在地。
年幼的小登海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懂亊的登海無論怎么讓,母親也不肯吃一口所謂的“好東西”。她跟小登海說,你現在年齡小,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長大要好好念書在社會上做事情。小登海聽了,點點頭,他記住了娘的話。又到秋收季節,小登海隨母親到田里勞作,他將大人們收秋落下的幾棒玉米揀起來,遞給母親,母親微微地點頭笑笑,把兒子攬在了懷里。
“三年自然災害”后,李登海在村里讀高小。母親的矚咐刻在他心里,成為好好學習的動力,在每個年級里都是學習尖子,順利地讀完高小,又考入西由公社讀初中。
1970年,時值“十年動亂”,李登海中學畢業后,因為成分問題, 失去了考大學機會,只得回鄉務農。當時后鄧大隊有個農科隊,大隊黨支部書記慧眼識才,挑選他到大隊農科隊當了一名科研員,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出了笫一步。
與玉米種子結緣
李登海在大隊農科隊里,進步很快,他如饑似渴地讀科技書籍,認真研究玉米種子及生長特點。二年多時間的實踐,他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 并擔任了農科隊隊長。
1972年春天,李登海獲得了一份我國農業專家赴美國考察農業的報告。報告中寫到: 美國的春玉米最高畝產量達2500多斤。看到這個數據,李登海感到吃驚,當時掖縣(萊州建市之前稱掖縣) 城北西由公社一帶的平原,每畝玉米產量最高僅有兩三百斤,美國的玉米畝產量竟是我國的8至10倍。這一巨大的反差深深地震撼了他。此刻,這位對玉米事業有追求,有抱負的熱血青年李登海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美國人能行,我們中國人為什么不行? 華萊士能開創美國的玉米高產道路,我也能開創中國的玉米高產道路。”于是,這個年僅23歲的莊戶小伙子,開始著手培創玉米高產攻關田,進行高產攻關試驗。
這個消息在村里一傳播,人們議論紛紛:“李登海要搞畝產750公斤的玉米新品種試驗呢!”
多數人持冷嘲熱諷的態度,個別人甚至說:“兔子能駕轅,騾子馬就不值錢了。”
說穿了, 就是不相信。
“我當時就想,不論鄉親們怎么看我,都動遙不了我的初心。玉米高產主要靠兩個學科實現,一個是遺傳育種選擇高產品種,另一個就是作物栽培工程,最終目的是達到高產量。”李登海平靜地說。
高產攻關,說歸說,但這對當時初中畢業的李登海來講太難了。沒有別的辦法, 李登海只有一個信念:學習!學習!再學習!
知難而進,敢于向科研高峰攀登的李登海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向世界玉米高產量頂峰邁奮。
日常科研中,李登海不但虛心向老農學習,向書本學習,而且還向實踐學習。他除了借閱大量有關書籍外,還購買和訂閱了10多種有關玉米育種和栽培等方面的書籍、報刊,憑著一股子迷勁,硬是在田間地頭見縫插針的學完了《遺傳育種》和《土壤肥料》等十幾種基礎理論書籍寫下了20余萬字的讀書筆記和實驗記錄,整理了20多項有關育種、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實驗材料,終于打開了農業基礎理論的大門。
理論知識有了,而最重要也是最艱苦的實踐開始了。最初李登海的農科隊,只有一頭牛和1.2畝土地。李登海領著8個人從事高產攻關。那個年代化肥緊缺,為了弄肥料,他親自帶人打炕洞、拆舊屋、挖大糞池,吃遍了農村三大苦。為了搶農時,收小麥、整地塊、播玉米,經常白天黑夜連軸轉。給玉米雜交人工授粉必須在天氣最熱時進行。李登海的實驗室主要在田間,拱了40多年玉米地,每年為玉米套袋20多萬個。還要逐個觀察、記錄、選擇、分析,這一切全憑手工操作。
俗語講“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謹慎的莊稼,耍笑的買賣”。 李登海的作息時間只有“玉米時間”。玉米授粉最緊張的時候,為趕夏天中午最佳授粉時機,他要冒著40度的高溫鉆玉米地,在田里測試,記錄。一個中午下來,被玉米葉劃得渾身紅腫,一身衣褲也全部濕透。
傍晚,別的同事下工了,他仍蹲在田頭出神地凝望著,忘記了吃飯, 忘記了休息。此時,他滿腦子里裝的全是玉米種子……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努力攻關和進行了無數次試驗,李登海試驗田產量終于一下突破了1000斤,在全國的玉米糧食種植上率先邁出了一大步。
“在當時,這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我做到了。”回憶起當年初創業,李登海十分自豪。
1973年,李登海開始研究玉米遺傳育種。他拼命學習,向農科院校的專家學習耕作經驗和育種技術,但仍覺得自己的理論知識不夠用。
1974年,李登海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機遇,經縣社推薦去萊陽農學院進修一年,他很珍惜,更很勤奮。他帶著日常科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認真學完了12門課程。李登海還把教室門前的空地利用起來當玉米試驗田,帶領同學將土地平整好、然后播種、施肥試驗澆水管理,在整個玉米生育期里,他和同學細心觀察玉米自交系的性狀特點,強化了對玉米自交系的認識和了解, 幾乎做到了分毫不差。
天道酬勤。通過不斷積累,1978年,李登海育出了第一個玉米新品種“掖單1號”。
敢向世界性挑戰難題
“掖單1號”新品種作為一個里程碑研制成功后,在萊州市內外一下引起了不小轟動,李登海的名氣驟然增大了,國內30多家新聞媒體紛紛做了報道。
玉米單產突破600公斤的時候產量就上不去了,這本是萊州登海玉米種業的一次飛躍。然而,李登海并沒有安于現狀,他緊接著研究了全國平展型的‘中單2號’等100多個品種,但屢經試種,畝產都沒有超過675公斤。而且,當一畝地種到4000株的時候就有11%至13%的空桿率,密度一大,平展型就容易不透風不透光,導致玉米莖干細長,就開始倒伏。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李登海又開始了新一輪高產攻關實踐,最終在我國率先發現和證實了平展型玉米的高產極限。于是,他將目光投向緊湊型雜交玉米的選育。他總結出,與平展型玉米相比,緊湊型玉米在種植密度、葉面積指數、經濟系數、高密度情況下單株生產力和高產能力五個方面均有大的突破。
海南育種39年,創造玉米畝產過千公斤紀錄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種一季,培育一個玉米新品種,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時間。人生能有幾個七八年啊! 1978年秋天,李登海的新種子就剩下最后一關了為了加快育種速度,提高育種效率,李登海決定到海南島加代育種。同年10月,李登海帶隊首次到海南進行加代育種。
初到海南,地理不通,語言不通,李登海用手式和筆紙與黎族老鄉交流。在海南三亞人和村育種初期,在荔枝溝落筆洞他們自己砍柴做飯,吃的是從家鄉帶的干蘿卜絲,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睡的是鋪著稻草的木板床,點的是煤油燈。海南氣候炎熱,灌木叢生,蚊叮蟲咬。蚊蟲咬出血后,稍不小心會被感染。還有,北方人到海南,水土不服,隊員常有虐疾發生,李登海也多次蚊子咬的全身紅腫,生病。伙伴們勸他休息并執意讓他去醫院治療,但意志剛強的李登海咬咬牙硬挺著。他在海南育種基地,他連續度過了39個春節,克服困難,潛心育種,唯一一次和家人一起過春節也是在海南的玉米試驗田里。
每時每刻,李登海都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每一株玉米,期待著它的每一次發芽、抽穗、結果。在太陽炙烤著的玉米地里,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李登海平均每天要站立12個小時以上,臨近玉米豐收的時候,要吃住在田間地頭,常常是和蚊蟲、毒蛇相伴。
有一年正值玉米灌漿期,卻趕上了突來的狂風、暴雨和冰雹,把李登海和伙伴們一年的奮斗和希望在頃刻間毀于一旦。當時李登海看到一地平鋪倒折的玉米, 一下撲倒在玉米秸棵上, 竟然放聲大哭,那種“撕心”般的痛讓伙伴們一生都難以忘懷。這樣毀滅性的打擊,對于李登海來說有十多次,每次對他的身心都是一種嚴酷的摧殘。
李登海海南育種39年,從膠東半島家鄉到海南異鄉,從風華少年到白頭花甲,李登海吃盡了苦,流盡了汗,遭夠了罪,但也收獲了希望。在海南育種的最初幾年間,李登海觀察記錄了上百萬粒種子的栽培實驗,發現平展型玉米雜交種確實很難達到700公斤產量能力極限。他開始轉變觀念,選育葉片上沖、適于密植的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1979年,李登海育出了“掖單2號”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創造了我國夏玉米畝產776.6公斤的新紀錄。這一突破,不僅刷新了當時的玉米畝產紀錄,更重要的是進一步發現了緊湊型玉米的高產潛力。
在實踐中,李登海總結出了緊湊型玉米雜交種比平展型玉米雜交種在種植密度、經濟系數、葉面積指數等高產因素方面的五大突破。1989年10月,李登海培育的中矮桿、抗倒伏的緊湊大穗型“掖單13號”玉米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畝產1096.29公斤,這是我國第一個具有畝產1000公斤以上高產能力的夏玉米。2005年,李登海利用通過種質資源創新育成的緊湊型超級玉米新品種,創造了畝產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產紀錄。2013年9月29日,“登海618”創下了畝產1151.65公斤的百畝豐產方全國高產紀錄, 成為我國夏玉米區玉米高產一面獨樹一幟的旗幟。
綜覽全球,在當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檔案記載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美國先鋒種子公司創始人華萊士——世界春玉米高產紀錄保持者,一個是山東登海種業股份公司董事長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保持者。李登海的成功,為我國的玉米高產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提供了品種的支撐,也為一畝地能夠養活4.5個中國人提供了切實有力的證明。
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終于用自己的雙手在一步步拉近與世界最高水平的距離!
生命不息創新不止
從1972年至今,47年里,李登海始終以不斷創新的科研精神,堅持不懈進行玉米高產攻關研究,他培育的玉米新品種先后七次創造我國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兩次創造世界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一次創造我國春玉米單產最高紀錄,全國累計有11億多畝的土地上種過他的種子。“八五”、“九五”期間,李登海育出的玉米種種植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年份種植面積的占43.5%,全國種植的5株玉米種有2株是登海育成的。這些品種累計為國家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200多億元。
通過進行育繁推銷一體化的種子產業化探索,使他發現了緊湊型玉米雜交種是我國玉米高產的主導因素,率先確立了利用緊湊型玉米是開創我國玉米高產道路的主要途徑。提出了“以緊湊型玉米品種為核心,以播種為基礎,以密度為保障,以肥水調控為重點”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路線,豐富了我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理論。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全國各地涌現出一大批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高產典型,其夏玉米高產栽培模式被我國玉米主產區廣泛應用,帶動了我國玉米生產發展。
李登海說,玉米育種還遠遠沒有盡頭。中國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決定了通過培育高產良種提高單產,是中國人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的一條最重要的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玉米已不僅僅是糧食、飼料,它還越來越多地成為工業原料和一種生物能源原料。市場的需求,就是山東登海種業研究發展的方向。目前,公司的育種領域也在拓展,特種玉米的良種培育正在進行中。
期望下一代:做新時代的創新創業者
在李登海看來,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李登海說,“作為一個農業科學家,我為國家搞科研將近50年了,基本上都是個人投資,將科研成果無償地獻給了我深愛的祖國,獻給了我的衣食父母,我的農民兄弟!”
的確是這樣,李登海長期超負荷工作,患腦血管梗塞經搶救病愈后依然潛心育種,為促進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談起年輕人的創業,李登海表示,當年自己作為一個農民,懷揣著借來的2萬塊錢,艱苦創業,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今天年輕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都比當年好得多。只要認定目標,并為之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他說,“現在我的兒子李旭華也奮戰在科研一線,每年都會在玉米地里搞創新,搞研究。我希望孩子成為我事業的繼承者,而不是財產的繼承人。”
2005年4月18日,他親自創立的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
一個農民帶著一個由農民組成的企業,昂首走進了國內資本市場,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但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家優秀的上市公司,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 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位。
對于財富,李登海回避了所有關于財富的問題。“那是紙上財富,我沒感覺,”他說,“在別人看來,我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所謂的‘億萬富翁’,其實,我是上市公司的一位打工者,是一個地地道道在玉米地里給股東們打工的‘長工’”。
很多見過李登海的人都對他感受到,他是那么墩厚,樸素,平易近人,一點不像身家60個億元(此數據為別人估計數)的中國科學家中的首富。人們尤其都對他那雙黃球鞋印象深刻。那是一種在上世紀末的中國農村十分流行的軍用膠鞋,十分廉價,穿著不適,但十分適合從事農田勞作。幾十年來,不管走到哪里,李登海總是隨身帶著一雙這樣的膠鞋,隨時準備下田勞作。
不僅僅是黃膠鞋,李登海身邊的人都說,他的形象與“60個億”富豪相去甚遠。李登海隨身穿的衣服一件也就百八十塊,工作服居多。最貴的一套西服是他去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時穿的那身, 他在北京商場挑選了好久, 終于狠下心花了1500塊錢買下了這套西服,到現在也穿了好10年了。
有人說李登海是中國科學家首富,但是單從生活上來說,李登海自己卻從沒感受到做農民跟做科學家企業家有什么不同。他外出開會、學習坐飛機從來都是坐經濟艙。下了飛機,就坐公交車。李登海從不吃什么山珍海味,他最愛吃的是大蔥蘸醬、玉米面粥、菜餅子、玉米豆子飯,老娘活著的時候,他總是愛吃娘做的飯。公司幾乎每天都有接待任務,但李登海總是委托副總或辦公室主任代替陪客。
他說,在他心中最重要的還是玉米,因為這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事關農民福祉。
新時代,新目標,啟迪李登海踏上育種新征程
與共和國同齡的李登海雖年事已高,但在他的心中,夢想仍在。
李登海從事玉米高產科研47年,在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前30年里,李登海將科研成果無償地提供給了全國的農業院校及科研單位;由他選育的玉米品種,推廣種植面積最大年份占到全國的43.5%,累計在全國推廣10億多畝,為國家增產糧食1000多億公斤。
“我的前半生用選育的高產品種累計為國家創造社會效益1000多億元;后半生我要選育更好的超級玉米新品種,再為國家增加效益1000個億。”這是李登海的新夢想,也是億萬中國農民的新追求。
李登海深情地說:“現在社會對于創業有很多政策和扶持,對于年輕人來說是金子般的機遇,年輕人要有自己的信心和理想。”
李登海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如今的年輕一代,認定的事情,堅持下去,不怕一時的挫折,就一定能成就大事業。
到目前,李登海主持選育的緊湊型雜交種有65個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是我國擁有審定品種和植物新品種權最多的農業育種專家。他先后獲得“國家星火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23項。
耳畔春潮激,胸中天地闊。李登海,按照過去說法,70歲,他已進入古稀之年。但今朝,他仍信心百倍,壯志末減。他率領著山東登海種業集團的全體科研團隊意氣風發,跋涉奮進,他們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串深深的腳印。
路,在他們腳下延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