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能力、機制: 現實題材創作的三個關鍵詞
推動現實題材創作,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談談個人的看法。
激情。文學創作需要激情。激情產生于內心的熱愛和責任感,與作家的創作觀、價值觀、審美觀相關聯。歷史題材的繁盛,與中國文學的傳統有關,譬如明朝人寫《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與作家的經驗與習慣有關——歷史題材已經有相對成熟的表達經驗,更與作家情結有關。不少作家有歷史情結、懷舊情結,這應該也是一個規律。因為歷史,往往從遠處看,才能看得更清楚。
推動現實題材創作,我覺得首先要解決作家現實題材的創作激情問題。作家缺少現實題材創作激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說創作的難度問題。雖然歷史題材在寫作上也會有很多難度,如典章制度、服飾器物、行為細節等等,但相對于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難度要小許多,因為這一切都可能通過閱讀史料、查閱典籍就可以得到,而現實題材的創作,是沒有這種捷徑可走的,你必須到生活現場去,深入到人的內心中去,而且在如何處理生活、表達生活上往往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技巧。又譬如讀者的興趣,我們的讀者也幾乎都是從“聽古”和看歷史演義或看所謂的歷史劇慢慢成長起來的,他們對歷史人物、歷史題材更感興趣。讀者或者說市場,也反過來影響了作家的創作熱情。
而最重要的是作家的創作觀問題。作家為什么寫作?新的現實背景下文學何為?我覺得在當下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現在太強調文學的游戲功能或者娛樂功能,作家更多呈現的是自我的日常的瑣碎的,與他人、與社會無關的現實,而且成了一種文學主流和正統,這不能不說是文學觀有了問題。
能力。作家感知現實、理解現實、表現現實的能力,是現實題材創作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現實無限豐富又紛繁駁雜。作家從紛繁駁雜的現實生活中,看到真實的現實、本質的現實、主流的現實,甚至未來的走向,這確實需要作家銳利和敏感的眼光。生活瞬息萬變,今天的現實已經和10年前、20年前的現實不一樣,但現在卻依然有一些作家靠自己過去的經驗想象、建構現實。譬如說鄉村,現在的鄉村和10年前不同了,農民很少種糧食了,而種經濟作物。種糧食的也不種過去的老種子,種的都是新種子,吃糧甚至做飯也和城里人一樣了。就是說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和過去不一樣了,新的社會矛盾也出現了,城市的某些病到了農村,垃圾和污染、鄰里關系等等都冒了出來。在這種新的生產生活背景下,他們的行為方式、精神訴求都發生了變化。就我的閱讀來看,現在的鄉村作品鮮有寫出當下真正圖景的,鮮有新的觀照的,大多呈現的還是過去的鄉村。而在城市也照樣存在這種隔膜的狀態,譬如說,作家已經不懂當下的經濟生活,不懂工廠是怎么運作的,高新產業是怎么創新的。筆下的企業老板、員工仍然是幾十年前的面貌。
在理解和表達上也存在慣性。如鄉村,要么是田園牧歌式的,要么是破敗凋敝式的,農民都是愚昧、苦難深重的。城市敘事方面,多半還是底層的苦難敘事,哀民生之多艱式的書寫。我以為這就是當下現實題材創作出不了精品力作的原因。
機制。其一、出版(發表)機制。作家創作,其目的還是想得到社會認可,那種要“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作家不多。但現實問題是現實題材長篇小說出版難。現實題材創作難,難出版,就影響了作家的創作熱情。出版單位如何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問題,建立支持現實題材創作機制,這是應該研究的重要問題。其二、推介、評獎機制。在當下這個浮躁、紙媒閱讀者減少、大眾的審美趣味參差不齊的情形下,注重現實題材創作,尤其是長篇小說作品的推介、研討,引導大眾的閱讀趣味是很有必要的。同時,文學評獎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各類文學獎項,不論是中國作協的四大獎,還是各省、各行業、各期刊設立的文學獎項,都應該向現實題材創作做適當傾斜。其三、組織機制。作協應該建立和擴大一種穩定的作家定點深入生活機制,現實題材創作扶持機制等等,要把組織工作做得更細一些。如作家深入生活的時間、經費保障,創作成果的扶持出版等等;對現實題材創作的作品要在選題、出版、評獎等方面給予關注等等。
推動現實題材創作,最有效的途徑是扎實開展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活動,通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調動作家的創作激情,讓作家投身火熱的現實生活現場,從現實生活中獲取素材和靈感,找到好的形象和好的表達,從而創作出現實題材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湖北作協理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