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江陰散板
一切經過時間的雕琢,都在改變。我的家鄉江陰也不例外,近40年的變化,用“鮮明立體”作形容更為貼切。
話題首先要從我孩提記憶說起,那時的江陰,不過就是一條大街加三二條灰瓦蒼檐,淋著杏花春雨的老巷子。最氣派的百貨商店也不過三四層樓高,墻和窗也都是人民公社的樣式,普通的木結構,窗外的山墻還總是剝落些灰皮。
農村基本都以簡易平房為主,還有不少是夯土墻和抹泥墻。
1978年后,這一狀況才獲得了改善,不說江陰城一幢幢高樓的平地起,僅我們農村,自這個時候起,幾乎家家開始了拆草房蓋平房,有了平房翻樓房的舉措。原來那些高低不平泥濘土路也叫砂石路柏油路替代了,騎自行車走在上面,一點也不顛簸,也不再吃灰塵,公路兩旁高聳的行道樹,好看得讓我想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青松嶺》,此情此景,也適合配上那支《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的插曲。
江陰走在全國的前列,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
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打破了傳統的以農業為主、以糧食為主的農村經濟結構,促進了本地從農業化社會向工業化、現代化社會的轉變;鄉鎮企業找米下鍋、自產自銷的經營方式,沖擊和動搖了一統天下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開創了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先河;以工補農、以工建農,推動了工農業的協調發展,避免了重蹈以萎縮農業和犧牲農民利益換取工業化的舊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的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之路,避免了有些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城鄉對立、大城市畸形發展與農村一度凋敝形成的反差現象;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證實了發展市場經濟和加速物質文明建設并不一定以犧牲精神文明和社會穩定為代價;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和先富帶后富,走出了逐步實現社區內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是江陰給全國做出的示范。
在江陰,可謂“春獻遍野之花黃,秋陳滿田之穗浪。米白油香,蝦肥魚胖。從來都是產糧地,歷代均為魚米鄉。漁網嗖嗖,四洋七洲爭相望;鄉鎮振興,千戶萬家喜洋洋。
僅有這一處掠影,也讓我感覺故鄉像是作了遷徙,主場景與之前的老家對不上號。就見證了江陰 “升級”成為大城市,已經不再是時光中的妄想!
深化改革的氣息,正在蓬勃,樹在長,花在開,江陰人的“敢為天下先,闖做改革事”的勁頭會繼續發揚光大。
展讀江陰波瀾壯闊40年,我們可以從點滴來作體味,首先從大的格局方面講,這里有被譽為“黃金水道黃金地”的35公里深水岸線,進入港區,碼頭泊位千臂伸展,瞬間便能感知輝煌樂章的一節組曲;臨江新城、靖江園區、濱江開發區等三個省級開發區,呈現出三足鼎立之態,還在給力地促成各鎮工業產業鏈的延伸;鹽泰錫常宜鐵路和南沿江鐵路的規劃設計,江陰將成為南北向東西向二條鐵路的榫接點,這樣江陰的區域優勢完全得到了互補,江陰不再缺鐵路客運,除開航運,江陰交通運輸已經獨步天下,江陰又要變為交通樞紐的大城市了。
從歷史深處探尋,可找到延陵古邑,春申舊封。祁頭山始,芙蓉姿展,七千年厚積今朝添福祉的祥瑞。思之堆砌的史料,贊美詩的頁面上,早有春秋季札避讓王位“棄其室而耕”之美德,春申君黃歇之勤勞智慧之象征,明代那位摒棄仕途,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滄?!钡男煜伎停逡淮涫烽悜受娒窨骨灏耸惶斓挠⑿蹓雅e,唱出的是對搖尾乞憐者的唾棄曲等。
從革命史卷中,江陰人舉義旗同樣領先全國,農運、農暴、抗戰都可大書特書,在新中國的創建中,高昂起不屈頭顱的大寫人物就有周水平錢振標孫遜群茅學勤蔣云朱松壽徐鴻英等,他們不茍且不蠅營,決絕赴死的氣概,是踐行“民性剛”的實證。我們又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江陰人的剛強、不屈、仗義、執言和浩然的風格。我們從先行者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叫擔當,什么叫江陰精神弘揚。周水平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繼、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源自城市血液,源自歷史與文化,它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嘴上的口號,而是一部行動綱領,江陰人憑借它一次次腳踏實地的創新實踐,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跡。
從教育文藝領域,還有一些豪杰走著曲線救國的路,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1949年曾參加開國大典的巨贊法師,教育大家吳研因,前文化部長朱穆之,學者吳文藻,書法家沈鵬等。就是凋敝中的劉天華,苦里淬煉光明曲,五四闖將劉半農,語音學里筑壁壘,散花老人胡山源,戴著老右不氣餒,吟誦一曲“江陰好”,不也都是“故鄉之于我”便是一縷抽繹不盡的情思嘛!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讓外國人也折服他的勇氣,歷經艱難二次創業不停步,傳遞的自強奮斗,亦然是一股正能量投影。
這些用傲骨書寫個性浩蕩之人,每每國家有難,弱勢群體受欺負時,他們便選擇擔當;當代一批批杰出的江陰兒女,同樣不甘于向命運屈服,書寫著“民性剛”的新篇章。
江陰960平方地,165萬人居,縣域經濟競爭連續多年排到第一。小平同志說:發展是硬道理。這是實踐證明了的真理,47只上市股,47家上市主,組成華夏A股第一縣,就是崛起的資質;這是江陰這艘巨輪市場唱響的豪歌!
另一方面也要補充說一點,就是傳承精神文明上,獲得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的張紀清老人,27年隱名埋姓,給需要幫助的人捐款,而自己只拿幾百元的退休金,真可謂涓滴助貧也,言無不盡的是“炎黃”之純樸心愿。
是的,我們是與身邊的其他人、與所在的環境、與整個世界總是要有連結的。所以說個人命運更是與一座城的發展關聯著,城市的五彩繽紛里,會有我們的深度、高度和廣度。
時光,是一種有甜味的涼。一道道年輪,都會刻在心上。
雙休日,我喜歡到各處走走,在城里,我就在忠邦亭紫藤架下慢騰騰轉一圈,或者到江蘇學政衙署舊址歇歇腳,聽一些消息靈通人士談談對江陰未來的暢想;倘若不進城區,在周邊任選一個鄉鎮,吃一次麥當勞肯德基的快餐新潮,如今的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體驗國外文化中的美食風味,比如日系的料理、抹茶和壽司,韓式的小火鍋和烤肉,這些都已經成為江陰人較為常見的菜系。
我們在食物世界中進行著環球旅行,享受美食漸漸成為一種風尚。我們家下一代中,較多“會吃”者,“外賣”和“快遞”成為他們日常交流中的高頻詞。雙休日,為集中做一點事,我也挺喜歡便利的外賣。而想閱讀一本書,我也改成網購快遞。我們不需出家門,躺在床上對著手機屏幕就能完成交易。
現在,我們可以亮嗓了,一齊來唱一支江陰的歌子,句子樂曲,和歷史人文緊密相聯,不用形容詞,全部是來自心底話話,一抹的情感奔涌。親切的陌生,教我們主動出擊贏得希望,那一刻,我不會打盹兒,無論是在陸上從水路,聽著,于生活,是律動著新一天的開始,主動出擊贏得希望。
江陰40年巨變有口皆碑,因為之前的諾言,近年一個個在演化成真。我眼淚都要涌出眼眶,不僅是電視新聞里,都能看到大家毫不掩飾的喜悅,看到舉著胳膊自豪地向遠道而來的朋友宣布:很快我們可以乘上高鐵到上海到南京去了又!蘊藏著的凝聚力,一剎那便能見分曉。
人心齊的江陰人之興奮,在悄無聲息地作著膨脹,繞不過一些話題便是:陽光藍扮靚中國申冬奧,海瀾榮登福布斯大榜單,華西冠名天下第一村,吳仁寶的精神依舊光彩照耀,長江村企——長宏船舶,吸引習近平總書記來考察,法爾勝興澄雙良長電澄星揚子江三房巷等企業產品,名字在中國叫響,并走向世界大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一幅幅藍圖變成了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樓。鄉人一個個聽得“噢噢”地哼哈著。朦朧之間,一轉眼,自己仿佛已經身處目不暇接的未來大江陰。
小江陰,大城市,魚米之鄉山清水秀,富甲天下名揚聲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