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邵長城:活命的煎餅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邵長城  2018年08月02日10:58

    屈指算來,到今天為止,我離開自己的家鄉——革命老區沂蒙山已經整整30個年頭了。

    在外面打拼的我,先是參軍入伍,從一名16歲的小新兵干起,當報道員、新聞干事,任宣傳科長、新聞記者,做報刊編輯,間或創作點文學作品,被官兵稱為軍旅作家。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明白。再后來,從軍16載的我脫下了軍裝,轉業成了一名普通的公務員。一切歸零,一切從頭開始:街道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科員,區委組織部研究室主任、副調研員,援疆副團長,工商聯副主席。又是十年過去,奮斗不止的我成了一名處級領導干部。在家鄉父老的眼里,我儼然已是個“官”了。然而,不知道為什么,已經成了“官”的我,怎么也忘不了記憶中那活命的煎餅。

    煎餅?年輕人聽見這個詞眼睛發光,他們的腦海里會立即浮現出鬧市中售賣的煎餅。那好吃啊!他們會不解地說,眼睛里滿是疑惑。而我要說的煎餅,可不是那可口、香脆的煎餅果子。

    那是怎樣的煎餅啊!改革開放之前的沂蒙山老區十分貧窮,自打記事起,我家或者說我們村,家家都吃煎餅,人人都吃煎餅。煎餅卷大蔥,說的就是我家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吃也不例外。這,我能理解。問題是,那煎餅是地瓜做的,并不是什么美味。

    城里人印象中的地瓜熱氣騰騰、鮮紅瓜瓤、綿軟可口。那多好吃啊,烤地瓜貴著呢!他們的目光會懷疑地凝視著你,地瓜怎么會不好吃呢!而我說的,不是那類品種的地瓜。

    沂蒙山盛產地瓜。可以說是地瓜養活了我的祖祖輩輩,時至今日,我的家鄉依然種植。地瓜,也叫番薯、紅薯、甘薯、紅苕、白薯、甜薯等。地瓜屬于旋花科植物,每年4月份種植,秋天收獲。種植前,先把農家肥運到地里,均勻地鋪灑上,然后大黃牛套上明晃晃的鐵犁,開始犁地,將土地犁成高高的長形土埂,用鐵锨拍實拍緊,這樣種植地瓜秧的土地就算準備好了。種植的時候,最好能等到一場春雨,那是再好不過的了,雨水滋潤了土壤,使得土埂更加緊實,不再漏風跑氣,有利于秧苗成長。待到風和日麗,鄉鄰們都會肩挑水桶、手挎鎬頭、攜帶地瓜秧奔向田間地頭。種植開始了,一般是四個人合作完成,順著長長的土埂,第一個人用鎬頭刨坑,圓圓的土坑,不深也不淺,大約10公分;第二個人插秧苗,左手持一把秧苗,右手虎口處斜放一枝,其余四根指頭深深地插入土坑,順便把秧苗放進去,軟軟的土壤瞬間就覆蓋了秧苗的根,只把秧苗的頭露在外面;第三個挑水的人,把水桶置于地埂間,用水瓢舀滿水,均勻地倒進坑內,滋潤著青綠的地瓜秧;第四個人待坑內的水濕透后,及時用雙手填土,把秧苗埋正、埋實、埋好……整個種植流程一氣呵成,盡管團結協作,但也十分累人,有時候累的連腰都直不起來。倘若哪家勞力很少或者沒有勞力,那就麻煩了,只能求助鄉鄰。而我們家就是如此,那時父親是民辦老師,白天教學沒有時間,母親身體不好,我們三個孩子都小,干不了活。每當繁忙時節,要么求助鄉鄰,要么求助親戚。往往,我們是最后一家完成種植任務的。到了秋收的時候,我們還是最后一家。

    那個時候,沂蒙山地區地瓜品種單一,沒有紅瓤,沒有紫瓤,沒有黃瓤,清一色的白瓤。不像現在,科技發達,品種繁多,眼花繚亂。

    艱辛的種植、收獲,換來的是鮮嫩的地瓜。剛出土的地瓜可以用清水煮熟食用,能夠填飽肚子,但吃多了腹脹、打嗝。帶水分的地瓜不便儲存,聰明的祖先發明了一種叫鎪子的工具,就是一塊長方形木板,大約100公分長,20公分寬,在木板的30公分處開口,將一片鋒利的刀片嵌入木板中,用鐵釘砸實。鎪地瓜的時候,根據需要可以調節厚薄。各種形狀的地瓜通過鎪子,變成了潔白的瓜片,撒在空曠的場地上,經過風吹日曬,就變成了地瓜干。地瓜干因為失去水分,不但干癟,而且顏色也變成灰黑,可以儲存很久,甚至能堅持到來年秋天。

    煎餅的制作神奇而智慧。地瓜干通過粉碎機變成面粉,加水攪拌成糊,這就是加工煎餅的原材料。我家鄉有一種神奇的器具叫鏊子,直徑大約60公分左右,當然也有小的,但都是鑄鐵做成,平面圓形,中心稍凸,下面三根6公分長的腿,支撐著重量。把鏊子擦拭干凈,下面填上柴禾,點燃,鏊子就會發熱,把糊糊舀上,稍等片刻,用刮板均勻撥開,隨著溫度上升,薄薄的面糊就變成了一張餅,用刮刀將邊緣劃開,雙手往上這么一掀,圓形的地瓜煎餅就制作完成了。當然,地瓜煎餅的顏值很低,很粗糙,黑乎乎的。把煎餅對折四次,規律卷起,里面夾上大蔥、咸菜等就可以吃了。但這種煎餅有些發酸,吃多了吐酸水,很不舒服。即便如此,我和我的父老鄉親一起,就是吃著這樣的煎餅生存的,祖祖輩輩就是依靠它活命的。

    即使這樣,我也不可能充分地占有這黑色的食物,把我的肚子填飽。因為,每到盛夏時節,我家的地瓜干都會所剩無幾,一大家子人吃飯,不能不算計著。記得高中住校,一星期上六天課,周六下午放學才能回家,然后帶下一周的食物。每次回家,母親早早為我準備好了煎餅,但數量是固定的,28個煎餅疊的整整齊齊,碼放在白色的籠布里。一天的定量是:早上一個,中午兩個,晚上兩個。而周六晚上,約定回家吃飯。給我帶多了,弟弟們就不夠吃的了。而與地瓜煎餅配套的菜,就是母親腌制的咸菜疙瘩,我自己到腌菜缸里,撈出一個還沒有完全腌好的疙瘩,用刀切成塊狀,然后裝進白色的玻璃瓶內。沒有腌好的疙瘩塊也是白色的,在玻璃瓶里擁擠著,掙扎著,吵鬧著,嘲笑似的看著我。那時,眼淚瞬間滑落面頰,瘦小孱弱的我只能苦笑,我沒有能力改變窘困的現狀,更不要說改變命運。

    28個煎餅,一瓶咸菜疙瘩,就是一周的食物。

    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真能吃啊!盡管黑乎乎的地瓜煎餅沒有什么營養,但每次都吃得干干凈凈,連渣都不剩。根本不夠啊!晚上睡覺,經常餓醒,肚子難受,就使勁喝水充饑。幾個要好的同學很善良,他們的家庭都還算殷實,經常接濟我、幫助我,使我能夠堅持完成學業,直到讀完高中,參加高考。每每想起這些場景,心酸的同時,都會感激不盡、感恩不已……

    光陰如梭,世事滄桑。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沂蒙山人再也不會把地瓜當作主食了。地瓜煎餅已經沒有了市場,地瓜雖然還有,但基本是供養家畜。如今的煎餅,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白面的,玉米的,小米的,高粱的,大豆的,綠豆的……品種多樣,營養豐富,已經成為美味食品,城里的、農村的年輕人都特別愛吃。可是,在我眼里,那活命的地瓜煎餅是如此珍貴,心中總也割舍不下煎餅情結。

    女兒是一名大學生,她的境況與我完全不同。在吃上要求也不一樣,什么川菜、魯菜、湘菜,什么西餐、韓餐、日餐,只要想吃的,沒有吃不到的。一會兒讓媽媽做,一會兒叫外賣,一會兒麥當勞,一會兒肯德基,而愛人從來不說什么,任由孩子做主。

    冬天到了,女兒想涮火鍋,說是暖和,我愛人說可以;春天到了,女兒想吃燒烤,說是饞了,我愛人說沒問題;夏天到了,女兒想喝羊湯,說是養胃,我愛人笑著答應了;秋天到了,女兒又想煲海鮮粥,說是好久沒吃了,我愛人什么也沒有說,拎著菜籃就去了水產市場……

    我提醒愛人:“要注意節儉。”愛人說:“現在咱們有錢了,就這么一個寶貝,掙得錢不給她吃給誰吃?”

    我想想,也是啊,就不吭聲了。

    女兒太幸福了。想起我貧窮的少年時代,我很羨慕女兒。我把“煎餅故事”講給女兒,她聽了,眨著眼睛追問:“真的嗎?老爸,你好可憐啊!”還一個勁地搖頭。

    我感慨萬千。望著無限幸福、自由自在的女兒,我心里感到特別欣慰,我希望孩子們永遠不要經歷我的過往和日月,我為孩子們不再有貧窮的未來而高興。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國家富強了,我們的人民富裕了,我們的國際地位提高了。我堅信,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們的國家將會日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我們的人民將會日益富裕團結自強幸福安康。

    偉大的改革開放,為14億中國人民所帶來的變化,不是用一番言語就可以表述清的,這種歷史性的巨變需要我們用虔誠的心去慢慢體會。

    啊,我的地瓜煎餅喲!

    精品调教CHINESEGAY|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1卡二卡三卡四卡精品| 宅男在线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男同|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国产综合精品女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騷妇女内射| 国产精品第一页第一页|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国产6| 婷婷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欧洲精品在线观看| 四虎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国产午夜精品片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导航在线网址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2021最新久久久视精品爱|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