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寶卷:久遠的朗讀者
作者(左二)走訪“念卷”人
日前有幸來到甘肅張掖臨澤縣,在絲綢之路博物館欣賞河西寶卷,再次了解到河西寶卷的內容、文本格式、說唱形式以及傳承現狀,不禁讓人感觸良多。河西寶卷是絲綢之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河西走廊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很榮幸我參與了國家名錄的審定評選工作,對這個項目印象深刻。
寶卷文化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江蘇、浙江等都有“念卷”“宣卷”的活動,有“河陽寶卷”“沙上寶卷”“香山寶卷”“金村寶卷” ;廣東有“東山歌冊” ,形式與“念卷”相似。北方評書曾經有“墨刻” ,類似“念卷” 。上個世紀90年代,我曾在云南普洱縣的傣緬寺里見到一男一女倆人面對經卷“念唱” ,云南學者告訴我這叫“黃寧黃鸝” 。當時感到很新奇,沒有細問,現在想想其實也屬于“念卷”的一種。
甘肅學者徐楓介紹,甘肅寶卷的流布主要分4個區域:河西地區,即酒泉、嘉峪關、張掖、武威,以佛、道、俗故事為主;中部地區,即蘭州、定西、白銀,以俗家故事為主;隴東地區,即慶陽、平涼、天水,以道教故事為主,輔以俗講;南部地區,即臨夏、隴南,以俗講為主,輔以道教本生及經講。
河西寶卷的韻文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還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韻律。當然,句數的多少還可以靈活的變化,最長者可以達30句,短者只有4句。韻文配以曲調。當地詩人、“念卷”人牛東林把曲牌入詩:“寶卷曲牌清江引,駐馬聽音五七清。和風清源哭五更,花千陰陽調黃鶯。十字符曲鸚哥賦,十里亭尋孟女聲。浪淘沙縈蓮花落,皂羅袍里杏花傾。 ”清江引、駐馬聽、五字調、七字調、和風調、清源調、哭五更、陰調、陽調、花千調、黃鶯兒、鸚哥賦、十里亭、孟姜女、浪淘沙、蓮花落、皂羅袍、杏花香等都是曲牌名稱。如此看來,河西寶卷真正屬于曲藝中“曲牌連綴”體。
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 ,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民間說唱。寶卷既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儀、秩序、治理和文化調適的思想,還包含了“家國一體,家國一理”的道理,個人信仰與國家意志相契合的思維,同時包含了本土人和外來者在此生發,傳承自我適應的意識,曾經承擔了傳教、釋教和傳承文化,勸善勸孝,勸人向上的教化功能,是典型的民間文化。在我看來這很像今天中央電視臺的《朗讀者》 。《朗讀者》或許就是源于古老“念卷”的一種文化創意,也許就是借助古老的寶卷文化之樹,綻放出時代的色彩。
河西寶卷不僅種類多,內容也很有特色,多為抑惡揚善,既能興教化、勸操守,又能營造熱鬧氣氛,給人以情感愉悅或心靈感悟。農村群眾普遍把它當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標準,視為“家藏一寶卷,百事無禁忌” 。有的當它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及時雨;有的當它為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無私棒;有的當它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百寶經。有的家庭兒女不孝、媳婦不賢、家事不順、人丁不和,用念寶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幡然悔悟。寶卷在河西人民群眾中根基之深、影響之大、范圍之廣,可謂“之最” 。據當地寶卷博物館相關人員介紹:張掖的河西寶卷現存300多個版本,許多卷名不同,內容大同小異。其中,清康熙37年刊于張掖的《敕封平天仙姑寶卷》刻印本,又名《仙姑寶卷》 ,最有代表性。河西寶卷按題材和內容大體分為5類:一是佛道教故事,如《何仙姑寶卷》 《還鄉寶卷》等;其次是民間神話故事,如《天仙配寶卷》 《劈山救母寶卷》 ;三是寓言故事,如《小老鼠告狀》 《鸚哥寶卷》 《牡丹寶卷》等;四是人物傳奇故事,如《昭君出塞》 《武松殺嫂》 《野豬林寶卷》等;五是社會生活故事,如《繼母狠寶卷》 《張清貴救母》 《二度梅寶卷》等。寶卷中有懲惡揚善,見義勇為,樂善好施的仁人志士;有忠君報國,除暴安良的俠義之士;有清正廉明,為民除害的清官廉吏;有尊老愛幼,誠信明理的坦蕩君子;有勤勞賢惠,齊家教子的賢妻良母等等,無不折射出中華民族,團結友善,勤勞勇敢的傳統美德。
如今河西寶卷共有400多部,挖掘整理出近百部,出版了一批地方寶卷集,還設立了專門的傳習機構,由政府牽頭設立寶卷傳習所,組織保證傳承人,開展專門傳習活動,通過老藝人受益,定期集中念唱等形式,促進了河西寶卷的保護傳承?!澳罹怼比说膱允匾擦钊司磁澹麄優閷毦淼膫鞒泄Σ豢蓻],僅張掖地區就涌現不少世代相傳的“念卷”家族,比如臨澤的戴氏家族,山丹陳氏家族等。近年來寶卷的傳承還得到很多地方有識之士的幫助,他們認真記錄,不辭勞苦進行編輯和整理,使寶卷得到較好的保存。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享受精神文化的平臺很多,精神文化越來越豐富,聽寶卷念唱的人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傳統宣講活動的吸引力越來越弱,寶卷人才斷層危機相當嚴重。
“截至目前,甘肅寶卷故事文本發現868種,文本數量為4968卷(部)。其中佛教故事為72種,道教故事127種,經卷36種,其余為俗家故事宣講。 ”徐楓說:“目前能宣講3卷以上的藝人有327人,其中65歲以上者287人,40歲以上者18人,余者為30歲左右;從事寶卷文本研究的人有4人,僅1人處于中年,余者均在78歲以上。從事寶卷音樂研究的8人;甘肅省認可的市級以上的念卷傳承人27人。 ”
但正如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日前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座談活動上的講話中所提到的:“促進非遺在新的環境中找到新的生長點,找到新的傳承發展途徑……不斷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期待河西寶卷堅持傳統,積極探索,讓寶卷這一棵千年古樹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