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福建搶救保護四平戲古戲服
    來源:光明日報 | 高建進  2018年08月01日08:27

    四平戲演員和閩江學院調研教師 資料圖片

    四平戲戲服 資料圖片

    夏夜的山鄉,田間的蛙聲與村口的鑼鼓聲齊鳴。福建政和縣楊源鄉禾洋村的古戲臺上,村里的四平戲老演員李典煥精神抖擻,正演出今晚的壓軸大戲《寶帶記》。燈光下長時間的唱念做打,他身上的深紅色戲袍都被汗水浸透了。

    李典煥今年已經82歲了,而他身上的老戲服比他年齡更大,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古樸典雅的戲服,和四平戲一起,在這個閩北的山村流傳了一代又一代。如今,臺上的演員老了,曾經光彩奪目的老戲服也漸漸褪色磨損,似乎要隨著歲月一起退隱到昏暗的后臺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幸運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村里的古戲服被閩江學院幾位研究傳統服飾文化的學者們發現。于是,一場搶救古戲服的大戲在這個山村里次第展開。

    山村古戲年年唱

    禾洋四平戲源自明代的“四平腔”,明中葉后開始流傳福建。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急速變遷,四平戲在全國其他地方逐漸消失,只在閩北、閩東的少數偏遠山村保留下來。據了解,如今福建各地僅存三個演出四平戲的劇團,其中一個就在政和縣禾洋村。2006年,四平戲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戲年年唱,年年賦新調。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四平戲,數百年來,一直陪伴著禾洋村人的生活,與當地的一草一木一起成長發展。村里的百姓幾乎都能張口哼上一段四平戲曲調,秀上幾手四平戲招式。每年上演四平戲的時候,禾洋村民放下手中的農活,搭起戲臺、唱起古戲,既祭奠先祖,也慶祝金秋的豐收。

    吳宏輝是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的黨委副書記。他的老家就在禾洋村的隔壁茶林村。去年8月,禾洋四平戲劇團到他們村演出,吳宏輝重溫了兒時的記憶,領略了家鄉戲的精彩。出于專業的敏感,他驚喜地發現,舞臺上的一些老戲服做工考究、圖案古樸,一看就能感受到它們悠久的歷史。經仔細詢問,他得知這些老戲服是祖輩一代代傳下來的。“這些古戲服的工藝、式樣與新式的戲服大相徑庭,極為獨特。因為時間久遠,有的已破損嚴重,急需搶救、整理和保護。”于是,吳宏輝積極聯系閩江學院的專家學者,對禾洋村四平戲戲服進行考察調研。

    古戲衣的前塵往事

    周正莊重的式樣、炫彩奪目的色調、繁密精美的圖案、工巧細膩的刺繡,一件件四平戲傳統古戲服,令人嘆為觀止。它承載著華夏戲臺上的文明,還昭示著巧奪天工的文化記憶。

    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副教授陳栩是研究傳統服飾的學者。從今年4月起,她帶領團隊多次深入禾洋村對當地的四平戲古戲服進行考察調研。“戲衣,俗稱行頭,是戲劇舞臺上演員所穿戴的服裝、鞋帽的統稱,其在戲曲演出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陳栩告訴記者,經過深入了解,禾洋村的四平戲劇團共保存著30多套傳統戲服。據初步考證,這些古戲服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我們還到福建其他兩個四平戲劇團考察過,發現那兩個劇團演出所使用的戲服,都是目前市場上所售粵劇服飾的通用款,沒有傳統戲服保存下來。禾洋四平戲劇團是目前全國唯一還保留有四平戲傳統古戲服的劇團。”

    一件戲衣,因為沾了血脈、經了故事,便不同了。禾洋四平戲劇團團長李佐忠,出身于當地四平戲世家。“現在我們劇團有40多位演員,以60歲以上的老演員為主,能演出《蘆花關》《雙龍記》《金印記》《英雄會》《二度梅》《八仙增壽》等十多出傳統老戲。舞臺上需要的戲服超過百套。因資金不足,日常演出時除了用外面買的新戲服,一些古戲服也在使用。”

    陳栩說,禾洋村遺存的古戲服多數采用絲綢材質制作,結合手工刺繡裝飾及平面直線剪裁,具備了傳統戲服材美工精的特點。

    “這些古戲服主要是蠶絲織成的絲綢,這就決定了它們的保養方式要求十分嚴苛。”據李佐忠介紹,這么多年來,劇團的老戲服都有專人按傳統辦法保管。“老戲服穿過后不能用水洗,只能用炭火烘干,然后加樟腦丸和防蟲樹葉放置在箱子里保存。”

    陳栩介紹說,由于歷史原因且存儲條件的惡劣,這些寶貴的古戲服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臟污、霉變、繡線斷裂等現象。其中18件古戲服狀況尚可,服飾上圖案清晰可辨,色彩略有缺失;其余戲服均破損嚴重,甚至個別已經風化為粉末,因此亟須進行搶救和保護。

    復制、保存、創新

    據了解,四平戲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當地政府和社會開始重視四平戲人才培養和文化宣傳。但由于缺乏戲曲服飾制作人才和資金,傳統戲服的傳承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現代的生產環境和市場條件下,傳統戲服工藝中的人工刺繡被機繡替代,而且其他戲曲的新式戲服也在逐步取代四平戲傳統戲服。這些改變直接影響著傳統戲服的美學風格。”陳栩表示,傳統戲服是傳統戲曲藝術的載體,戲曲服飾中的圖案紋樣、色彩搭配是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含了制作者的手作文化,又蘊含了時代文化、戲劇文化。

    “傳統戲曲服飾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決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流失消亡,一定要努力讓它傳承下來,并得到創新發展。”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副院長李永貴教授說,學院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創新,正著手成立紡織服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組建專業師生團隊,深入開展學術研究。他說,許多像四平戲古戲服這樣的傳統服飾正瀕臨消失,當務之急,應從三個方面予以搶救保護和挖掘:一是復制,要運用技術手段將古戲服的結構、刺繡、圖案等服飾文化符號復制下來,使之能夠原汁原味地保存;二是數字化處理保存,要運用影像、VR等數字化手段獲取古戲服各方面的完整數據,建立四平戲服飾影音數據庫;三是創新與運用,要將傳統服飾的活性元素創造性地運用到當代服飾文化中來,使傳統服飾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真正活下來、走出去。同時對四平戲戲服、道具進行創新設計,讓四平戲老梅發新枝。

    陳栩介紹說,學院計劃在禾洋村設立一個學生社會實踐點,組織師生團隊長期開展有關調研和文化傳播。“目前,師生們對禾洋村現存四平戲古戲服進行了數據采集、圖像記錄。接下來,還將積極聯系相關藝術研究機構、文博專家,對遺存古戲服進行更進一步的年代鑒定。”陳栩說,按照學校的規劃,還將組建專業團隊對禾洋四平戲古戲服進行仿制、復原,建立四平戲古戲服數據庫。同時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召開研討會,助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平戲之研究。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三级|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二区三区免费播放心|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下载|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91精品国产手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3卡四卡|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AR影院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性虎精品无码AV导航| 2022国产精品不卡a|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女同| 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APGF | 2022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国产玖玖玖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精品福利19禁vip|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国产一二|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久久精品桃花综合|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欧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