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言文與白話文關系之管見
近年來,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偶有出現,如浙江大學與杭州高級中學各自發布的120周年校慶公告,都曾在網上引起熱議。如何看待文言文與白話文的關系,引發了人們的深切思考。
首先,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進,大量使用文言文的環境已不存在,白話文成為現代書面語交際工具。白話文已經為大眾普遍認同與接受,而文言文基本上是先秦的古漢語,是書面語,它不按現當代口語的規律來行文。它的一個主要特點是語、文的不一致,寫文章和講話完全不同,各有一套系統,文言文所用的字往往不是口語中所用的常見字。文言文力求簡潔,往往造成文字簡潔有余而清晰不足的問題。而對普通讀者來說,文言文往往使用單音字來表達現代以雙音節為主的某個詞語的含義;它以“之乎者也”構成了固定句式,又有賓語前置等多種語法現象,如“吾誰欺、不吾欺”等,而許多名物典章制度多運用生僻的詞語和典故,這些勢必成為人們使用與理解文言文的障礙。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先秦時期的元典,都以文言文為寫作語言,文言文也影響了后來的白話文。第一,先秦時期是中國的“軸心時代”,中華元典基本上是用文言文寫就。孔、孟、老、莊乃至其他先秦諸子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文化,為我們留下了一批寶貴的遺產。元典所蘊含的精神,既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也涵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第二,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而中華傳統文化又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主要來源。以文言文為主體而形成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的歷史功臣。這些經典,因其簡潔典雅的風格與凝練深刻的思想,仍然值得認真學習。第三,文言文和白話文并不是完全分開的,在中國幾千年的文體交流過程中,少量文言文也逐漸滲入口語之中,使語言變得更為文雅、莊重,故白話也會有文雅和粗俗之分。現當代這些著名的白話文作家,如胡適、魯迅、郭沫若、周作人、林語堂、郁達夫等,無不有著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我們要多讀中華傳統經典,增強自己的讀寫能力,提高文化修養。
最后,在適當場合和語境中使用文言文,能使文章更加文雅、莊重、簡潔,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和佳句。但是,文言文的使用應該適度,否則就會增加閱讀理解的負擔。如杭州高級中學發布的120周年校慶一號公告,作者有81個注釋,讀者需要看著注釋才能基本讀懂公告,讀起來會比較累。但如果這篇公告是在校慶晚會上表演的作品,就會顯得更得體。
語言是文化中最活躍的元素,要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成為大眾通行通用的語言,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歷史規律。雖然文言文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已經不復存在,但適當學習和使用文言文及其作品,在當今時代,依然有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