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活動精彩紛呈 博物館成為青少年第二課堂
參加“國博里的中國”夏令營的青少年參觀青銅器 胡帥康 攝
夏日炎熱,來涼爽又能學到知識的博物館度過暑假,成了越來越多青少年的選擇。許多博物館也為孩子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暑期展覽、活動和夏令營,讓博物館“變身”為青少年的歡樂城堡和第二課堂。
創(chuàng)新觀展形式讓孩子“喜歡看、看得懂”
日前,記者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群可愛的小學生正在參與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國博里的中國”夏令營活動,這是國博暑期重點社教活動之一。該活動以6件國寶文物展品為核心,每天圍繞一件文物開展參觀和互動學習活動。當天,他們的任務是尋找神秘的紅山玉龍。
在講解老師介紹完博物館參觀禮儀后,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走進展廳,很快便找到了展陳的紅山玉龍。“博物館是藝術的寶庫、文化的殿堂。博物館的內容如此豐富,我們不可能用一節(jié)課或是一次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們全面掌握高深的歷史知識。因此,夏令營的重點是教會他們博物館的參觀學習方法,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國博里的中國”夏令營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jù)介紹,通過前期考察線路、反復研討,工作人員設計了適合孩子智力和體力的參觀線路、活動方式以及開放性問題,還會借助實物、視頻等學習資料,全方位提升孩子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興趣。孩子們會根據(jù)導覽手冊和老師的提問,在博物館里尋找問題答案。
記者采訪時拿到一塊與紅山玉龍相似的石質模型,這件模型可以幫助孩子們理解古人如何在沒有重心測量裝置的年代,精確找到玉龍重心位置并穿孔佩戴。
注重動手能力把博物館紀念品帶回家
記者注意到,當下,許多博物館結合自身特色,設計了互動性強的手工活動,讓青少年加深對展品的理解,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制作自己獨一無二的博物館紀念品。
“我們圍繞館藏實物和典籍文化,讓青少年在參觀、學習中,模擬典籍制作和田野調查發(fā)掘等過程。”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yōu)榍嗌倌臧才帕恕暗浼幕谩薄靶⌒】脊殴ぷ髡摺钡纫幌盗谢有詮姷幕顒印?/p>
“典籍文化之旅”基礎班會集了10余名熱愛典籍文化的青少年。通過幾天的學習,他們已經(jīng)能夠制作“包背裝”,寫、拓甲骨,刻制自己的印章了。而對于進階班的孩子來說,則能夠體驗雕版印刷、石碑傳拓、彩色套印的全過程,最后制作一本“蝴蝶裝”形式的作品集,并把作品集帶回留念。活動負責人、國家圖書館展覽部講解服務組組長朱鶯告訴記者,“典籍文化之旅”所涉及的都是館藏珍貴文獻,如早期雕版印刷品、宋版書、手抄本、明清活字印本等。
“小小考古工作者”活動同樣備受青少年歡迎,青少年扮演的小考古工作者不僅要通過道具模擬考古發(fā)掘,還要查資料、撰寫工作日記、進行考古繪圖攝影、傳拓出土碑文等。“活動讓孩子們認識到,考古不是‘尋寶’‘盜墓’游戲,而是具備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嚴謹科學研究。”朱鶯說。
提升綜合素質踐行文化傳承
如何讓文物背后悠久的歷史文化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并開枝散葉,是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河北博物院,以燕趙歷史、革命精神為核心的“青葵劇社”夏令營、朗讀明星夢工坊等活動,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日前,在河北博物院,一場由8歲至12歲的孩子們演繹的《甘棠遺愛》正在上演。小演員們身著古裝,有板有眼地表演著召公體恤民情、廣施惠政的故事。河北博物院相關負責人劉衛(wèi)華告訴記者,燕趙之地多慷慨悲壯的歷史故事,以舞臺劇表演為切入點,將文學知識、歷史典故、表演藝術等有機結合,旨在讓孩子們在演繹經(jīng)典故事的同時,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朗讀明星夢工坊則聚焦當?shù)丶t色文化,孩子們身著中山裝,在博物館革命展廳誦讀英雄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隨之浸入孩子們的心田。
許多博物館暑期活動都包括小小講解員的培訓。通過培訓,孩子們既學到了知識,又成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除了背誦講解文稿,中英文發(fā)音、發(fā)聲技巧、服務禮儀等,都是活動的培訓內容。”國家典籍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培訓后的小小講解員們將成為該館的志愿者。今后,孩子們可以在節(jié)假日走進博物館,承擔講解任務,真正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人和傳播者。
這些豐富多彩的博物館暑期活動受到了孩子及家長的歡迎。一位來自江蘇蘇州、參與“國博里的中國”夏令營孩子的家長告訴記者:“我不奢求孩子記住多少知識,只希望他多逛博物館。看得多、學得多了,總能給他的童年留下點什么。”另一位家長表示,博物館夏令營提升了孩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上完課后,孩子居然看完了整整一季《國家寶藏》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