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終極關懷
霜秋時節(中國畫) 馬明宸
藝術是什么?我們都說它是一種文化關懷、一種人性觀照,說得再準確一點,也叫做終極關懷。那么終極關懷又是什么?人作為萬物之靈,不僅僅在應付眼前的生活,人還有性靈,還會反思和追問一些現實生活之外的形而上的問題,比如人是什么,人生為何物,人類是怎么形成的,以后的命運怎么樣,怎樣的生活才有意義和價值,還包括其他關于社會、歷史時空的意識。這些問題都是人類對于自身存在的一種自覺,是對自己未來命運的一種牽掛、在意和關懷,這就是人類自身存在形而上領域里的終極關懷。哲學家也反思這些問題,只不過他們是用語言文字的形式來進行的,藝術則采用了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那就是傳“感” ,用中國古代的美學術語來表述就是“性靈” 。
藝術如何運用形象來傳達感受,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寫意” ,說得再具體一點也叫“抒情” 。當形象不再是為了形象本身而存在,而是轉化成為一種表達語言,用形象來表現出另外一種感受、體驗和主觀意識的時候,藝術也就成熟了。這種現象我們經常體驗到,有個通俗形象的比喻叫做通過一滴水來感受整個大海,通過一縷陽光來感受世界。藝術作品往往就是通過一個具體細微的形象來傳達出一個全息世界的整體,通過山之一角、水之一崖來映現出整個世界的氣息,利用一朵花的形象來呈現出整個人類存在的歷史時空,包括許多山水畫中所表現出的家園故國的地域感、時節感,還有文學作品中的懷古傷今,對時光流逝、對生命短暫的喟嘆等等,都是在追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境界。
藝術所表現的終極關懷如果逐漸具體到不同的層面,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支,就像哲學的專題一樣,藝術用形象來蘊含和觸及、演繹和詮釋這些抽象的問題,關于人、世界、時空、社會、歷史、族類,以及生存、生命,時間、時空、時節、時光等等。藝術用形象來品味咀嚼、反思回味形成“感懷”和“感觸” ,并把這種“感懷”從形象之中獨立呈現出來。藝術總是把具體的事物和時空都推向“終極存在”這個層面來看待、觀照,并以此來追問存在。把時空推向終極之后,人不可能用科學來計算,弄得十分清晰和明白,只能是一種模糊與朦朧的感觸,只感不思、感中又有思,所以藝術中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終極性的“時空感”與“歷史感” ,這兩種“感”再綜合起來最后就是在追問“存在” 。
藝術中的“感”還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作為主觀意識的“感”與意識所依附的材料內容“物象”不可分割地融為一體,功能與材料、內與外、物與我都不能再區分。藝術的這種“感”既不是思維形態的問題或者結論,也不是純粹生理感覺形態的色彩和形狀,更不是社會、歷史、時空本身,而是對這些東西的終極之“感” 。這種“感”本身就是人類獨有的一種性靈意識形態,說得再抽象一點,就是西方哲學所說的“存在” 。所以藝術作品中才有主客消融、物質性與精神性不分、主觀情感意向消弭于物中、“意”與“象”合一等特征。藝術中的材料和形象都同時具有主觀性與客觀性、物質性與精神性的二元形態,這是藝術的一點本質。
“感”為何物,有生理的愉悅又有形而上的感懷和喟嘆,是個神秘的東西,它是人類性靈合成的一種精神結晶。只有當藝術家處于創作狀態的時候,他的手頭實操的物質效果與主觀精神感受和表現意向完全合一,人才真正達到這樣一種超物質的傳感狀態。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家真有點近乎神靈,它能創造世界,所以藝術與巫術和宗教儀式總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
藝術的“感”于人何用,終極關懷與我何干,我們日用而不知,它在不知不覺之中鑄就了我們每個人的魂魄,積淀形成了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和族類精神,成為人類一種永恒的情懷、一種精神動力滋養著我們的心靈。說得再明確一點,藝術的終極關懷對人類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洞悉人生的真相,讓我們珍惜生命、獲取動力,獲得內心的寧靜和充實,從而達到自覺自在,這就是人類的藝術對于人類自身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