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水墨藝術展京城亮相
《天馬行空》之二(水墨,68x138cm,2018年)
《黃色系列》之一(水墨,40x40cm,2018年)
7月22日,“白馬照夜明·青山無古今——興安水墨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展。展覽展出了文藝評論家、畫家興安近年來創作的以馬為主題的水墨作品60多幅,還有他的古體詩冊頁《溪翁詩集》、工筆臨摹經典馬冊頁《集古十一駿圖》、畫石冊頁《石頭記》、水墨馬手卷《五駿圖》和扇畫等。
文人書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文人回歸藝術,中國作家進行書法和繪畫創作風起云涌,為中國書畫藝術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中國當代文化界獨有的風景和現象。興安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人藝術家之一。
“我不是畫馬的人,我是一個用筆墨、用心‘養’馬的人。小時候,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創作的第一幅作品就是馬群。后來到北京,一直畫到18歲,馬逐漸消失在我的筆端,我成了一個用漢語碼字的人。”興安說,“過了知天命的年齡,當發現文字已經無法完全表達內心的時候,我重新拾起畫筆,馬又回到我的生活和夢幻之中。”
興安,號溪翁,蒙古族,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家出版社創意合作部主任。從事文學編輯和文學藝術評論寫作30多年,著有文藝隨筆集《伴酒一生》及散文、評論近百萬字。
【聲音】
我屬馬,格外關注興安筆下忽而寫意、忽而工筆的馬。他尤其喜歡畫靜態甚至是躺臥中的馬,似乎要與這急速奔騰的年代拉開距離。靜,表現出自省和參悟;臥,體現了超然物外的生存狀態。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劉恒
興安將特殊的地域風貌寄寓于中國畫的筆墨,令蒙古馬的奔放、俊逸和古意追溯著書法抽象而悠長的歷史,立意高遠。
——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孫甘露
興安畫馬,多以沒骨之法,畫馬之情狀、氣象,或手追心摹宋元神情。畫法頗新,立意高古,已自成風氣。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鄒靜之
興安畫馬,超越奔跑之奇觀。靜中有動,靜中有魂,密處有疏,曲中有直,雅俗交錯,讓人思索生命的形狀與學問。
——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關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