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建:定點深入生活小結
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我故鄉的那個小村莊好像缺少了好多東西,這些東西有的早已不存在,有的正在慢慢消失。它們不僅包括老建筑,比如李家祠堂、石板橋等;不僅包括老手藝,比如鋸破、牽線刷機等;也不僅包括老風俗,比如拜年、花轎迎親等。還包括一些溫馨的生活場景,比如夏天晌午頭姐妹們湊到一個大門過道里說笑,晚上老人孩子聚在場院上納涼等;還有,民風和人心也變了,比如二嬸從大侄子的菜攤買把韭菜也用秤稱,鄰里間幫手打坯泥墻也得支工錢;比如漢子們沒有了憨厚,村姑身上再不見純樸……它們的消失使鄉村的詩意、魅力大為減色,這是鄉村城鎮化進程的必然代價嗎?還是……?實在令人惋惜、遺憾。好歹,這些消失和正在消失的物事還“活”在化石一樣的鄉村老人的記憶里,我想盡最大可能搜集這些資料,用系列散文的形式把它們再現出來,為鄉村留一份美的檔案。
這類內容的散文我已寫成十幾篇,但越寫越難,文思越來越澀,原因是生活積累不足了,需要“充電”了,畢竟自己離開鄉村已三十多年。我想,要寫好這本書,必須再到鄉村“深入生活”!
從今年五月,我開始一次次往老家跑,有時住一周,有時住半月。我在村子里轉悠,和曬太陽的老人們拉呱,到大爺嬸子家喝茶,慢慢從我們村擴大到鄰村,附近的河流、樹林和山里(村南六里路是青龍山)。我看到不少舊物事,搜集了一些可以入文的好材料,也產生了很多感受和感慨。有些材料正在心里沉淀、發酵,有的已變成筆下的文字。至今已寫成的散文有《遙遠的鄉村》《李家祠堂》《大門過道》《老石橋》《老河》《齊王之殤》《死胡同》《獅子劉的尋找》《鐵匠鋪》《血脈》《愛說笑話的剃頭匠順子》《黃泥小屋》《街口》《歲月深處的那個角落》《門前的風景》。
深入生活讓我嘗到了甜頭,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要想創作力保持永不枯竭,要想不斷創作出鮮活生動的好作品,就得到生活中去尋找,去發現。我的深入生活計劃還沒有完成,明年春天,我再往老家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