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時期、新世紀、新時代:40年中國當代文論的發展歷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高建平  2018年07月23日22:01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風云變幻,40年砥礪奮進,國家和社會發展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也實現了進步性變遷。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的40年,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可分別概括為“新時期”“新世紀”和“新時代”三個階段,有著各自的特點。

    40年文論是從“新時期”文論開始的

    我們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并將發生在1978年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重要的時間節點。然而,如果給這40年文論確立一個起點,應該從更早的一個事件開始。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這封談詩的信,原本確定刊登在《詩刊》1978年第1期上,《人民日報》提前發表,以示重視。在這封寫于1965年的信中,毛主席提到“詩要用形象思維”。

    此前,在20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理論界圍繞藝術創作是否要用“形象思維”,曾展開熱烈的討論。這一討論終止于1966年。這一年的5月,一位名叫鄭季翹的文化工作干部在《紅旗》雜志上發表了批判“形象思維”的文章。據說,該文在1966年的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受到毛主席的表揚。此后,整整11年的時間,“形象思維”的觀點就無人提起。在這個時候,重提“形象思維”,并發表毛主席肯定“形象思維”的信,具有特殊意義。在一個“兩個凡是”與“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兩種觀點激烈交鋒的關鍵時刻,毛主席書信手跡的發表,摘去了套在人們頭上的緊箍咒。

    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下,關于“形象思維”的討論成了“新時期”文藝的進軍號角。在同一期的《詩刊》上,刊登了一個座談會記要,題目是《毛主席仍在指揮我們戰斗》,取這樣一個標題,就將“形象思維”的討論納入到當時正在開展揭批“四人幫”的戰略部署之中。

    這封信的發表,在文學藝術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在同一期的《詩刊》上,發表署名文章的有林默涵、臧克家、李瑛這些著名的理論家和詩人。此后,文藝界、美學界和其他人文社科界的許多人士都加入進來。在這場討論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起了重要的作用。文學研究所的蔡儀、哲學研究所的李澤厚都連續寫了多篇文章。由錢鐘書、楊絳、柳鳴九、劉若端、葉水夫、楊漢池、吳元邁等許多重要學者傾全力參與編譯的《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一書,共50萬字,并于1979年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推出。

    “形象思維”的討論,啟動了上世紀80年代初年的“美學熱”,也推動了以“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以及種種創作方法和手法的新探索,造就了新時期中國文學的繁榮。文藝是時代的報春花,文藝上的新觀念、新運動、新思潮,為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起到了引領潮流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20世紀80年代初,文學理論界出現了一系列的討論,如:馬克思《19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討論、“人性與人道主義”的討論、“新方法論”的討論。此后,結構主義、新批評、讀者反應批評,以及哲學上的一些新的流派,陸續被引入并運用到文藝理論與批評實踐中。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國外人文社會科學,其中包括國外美學著作和文論著作的翻譯大潮,有不少譯叢問世,許多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著作被譯成了中文,對中國文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引進的意義,當然是積極的。眾多的翻譯著作,給國內的文論界帶來了新的知識和視野,使國內的學人大開眼界。這些理論熱潮,與當時蓬勃發展、碩果累累的新時期文學相互呼應,推動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今天重新思考這一段歷史時,我們常常會這樣形容:這是一個充滿著青春朝氣的時代,有著青春期所特有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著對新的學術觀念和方法的渴求,也有著那個時代所特有的青澀、躁動和粗放。在新的熱潮不斷出現的同時,一個又一個曾經風行一時的流派、觀點和人物也在被不斷宣布過時。

    新理論像走馬燈一樣的轉換。這種狀況的積極意義是,中國文論界開了眼界,思維活躍,突破了過去僵化的體系;而不足的一面是,新理論、新名詞層出不窮,不斷地追新,讓人無所適從。更嚴重的是,這種只引進,不消化,不斷追逐時尚學術思潮與生澀的新名詞術語的做法,促成了理論與文學實踐加速脫離的傾向。

    當然,任何脫離文學活動實際的理論,都不可能產生實在的效果。如果要問這一段時間的學術引進,所形成的最深遠的影響是什么,那么仍然是集中在語言學之上。語言學方法的使用、文本中心主義,成為那個時代的主導理論。由此形成聲勢浩大的“向內轉”潮流:過去的文學研究偏重于時代、政治、意識形態,而此時一種回到文學本身的趨勢,通過各種方式體現出來。

    中國文論上的下一階段,是從90年代起延續到新世紀最初十年

    我們可以將之統稱為“新世紀”階段。這一時期的文論研究,是從古代文論研究的復興開始的。本來,在毛主席給陳毅談詩的信中,提到了“比興”的手法,這成為80年代一些學者研究古代文論的緣起。蔡儀先生就連續寫過三篇文章,分別討論“形象思維”與“賦”“比”“興”的關系,并以此為出發點,將古代文論引入到文學理論的討論之中。此后,中國美學的研究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李澤厚和劉綱紀立志要寫規模巨大的《中國美學史》,此計劃雖最終未能完成,卻引導更多的人去完成它。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以大綱的形式概述美學通史,雖簡略卻吸引眾多人去豐富它。從形象思維到意象、意境、神韻等概念的研究,中國古代文論概念和范疇的研究,由此生長起來。在這一時期,無論是將古代文論作為從屬于過去時代的專門學問來研究,還是從中汲取營養,服務于當下的文學理論的建設,依然成了一個引起熱烈討論的話題。

    在這一時代,“全球化”、市場經濟大潮、新電子技術,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同時出現的對中國社會的沖擊。在這一時期,除了早已交織著的古與今、中與外的矛盾之外,也出現了藝術性與技術性之爭、市場與審美之爭。這些爭論通過各種方式,以各種新的名義,帶著新的沖擊力,被人們熱烈地討論著。

    然而,更加引人注目的并成為論爭焦點的,是文化研究的引入。在經歷了“向內轉”之后,出現了新一輪的“向外轉”。一些從事文學研究的人提出了“跨界”與“擴容”的口號,并由此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舊的文學理論模式過時了,以“新批評”為代表的理論模式,并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然而,擴容之后,是用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各種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來研究文學現象,還是放棄文學研究,轉向到對各門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去?是在研究中受到各門科學的啟發,深化文學的研究,還是從文學找例證,來證明這些科學的道理?這成為爭論的焦點。當我們說“文學是人學”時,是繼續堅持對文學的感性的、審美的接受,并將理論分析建立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之上,還是將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全部抽掉,研究作為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的人?這里有著容易被混淆的重大而根本的區別。

    作為這種錯誤傾向的極端表現,理論界出現了一種觀點,說文學研究者是在研究“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其依據是:“文學”這個東西,像洋蔥頭一樣,剝了一層又一層,最終卻什么也沒有。文學是無法定義的,因此,文學理論不能以文學為研究對象。這種流行在文學理論界的否定并從而脫離文學的觀點,其實并不能成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由于其能夠被定義而存在,而是由于其存在的先在性才促使人們去尋求其定義。一些從事文學理論研究的人游走在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中,滿足于對這些學科的一知半解,在不同學科之間打游擊。在一個理論的動蕩年代,這樣一種做學問的方式也許能吸引人們關注,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則必然被學界拋棄而成為歷史的陳跡。

    在這一時期,中外文論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過去是從西方找真理,不斷追逐最時尚的文論流派,惟恐落后,不斷宣布某一流派過時,要引入更流行的思潮和流派的做法,到開始與國外學者直接交流,在對話中相互借鑒。這一姿態上的變化,是在從20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的最初10年中逐漸形成的。這一時期仍在繼續著前一階段對國外思想的引入,但已經從隔代的翻譯轉向同代的翻譯,從純然學習式的引進發展為對話式的借鑒和吸收。在此情況下,中西對話的局面正在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錢中文先生在一次談話中曾提出,學術要前沿,不要時尚。他的這句話,代表著這一時期文論研究的自我意識。前一階段的文論研究,留下了追求時尚的風氣,這一階段,已經逐漸形成新的共識,避免空談,回到實實在在的問題研究上來。

    新時代的文學理論走著一條從理論引進到理論創新的轉化之路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理論的發展,走的是從“拿來主義”到“實踐檢驗”,再到“自主創新”之路。有一些研究者只在“拿來”這一步停住了,這遠遠不夠。只“拿來”而不知為何要拿,沒有選擇。只聽說某種理論國外時尚,就要跟上潮流,這是一種做法。一些專門從事外國文論研究介紹的人,固然可以這么做,但僅滿足于這一層次的介紹,還是不夠的。研究的下一步是要用實踐去檢驗,用“拿來”的理論與文學研究的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有所取舍。再下一步是自主創新,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適合中國文學研究的理論來。

    最近一些年,中國文論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世紀之交的文論上的種種變化,為新的文論建設準備了條件。在這一時期,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建設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這種話語體系的建設,要吸取古代文論的資源,借鑒西方文論資源,致力于創新。前面所說,從“拿來主義”經“實踐檢驗”,到“自主創新”的三大步,也可以倒過來理解:從“自主創新”起,經“實踐檢驗”,發現不足再去“拿來”。“創新”是前提。新的時代,面對種種新情況,新問題,要通過創新的理論來應對。這種創新,當然不是憑空奇想,而是要過實踐這一關。理論不是空談,而是通過付諸實踐來檢驗。下一步,仍是要“拿來”。外國理論,是我們的工具箱,我們要從中找合用的工具,找用得上的方法。

    這里最重要的一條,還是克服前一階段的理論脫離實際之風,倡導理論與批評的結合。針對在文學實踐中出現的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文藝與市場、文藝與科技以及在文藝批評中出現的問題,作出理論的探索,在新的時代推動文學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還要重視美學研究與文論研究的結合,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傳承與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讓文藝展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作品。通過這種結合,才能有效形成和不斷推進文論研究的深度發展,推動文藝創作中有高原、缺高峰的局面徹底改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長)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3d动漫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jazzjazz国产精品|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片国产|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国产6| 四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另类ts人妖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女人的天堂AV|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视频香蕉|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亚洲精品电影天堂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 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高清国产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日韩制服国产精品一区 |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96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