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文物必須有尊嚴 走出故宮為“打開藝術之門”辦講座
前天上午10點,故宮看門人——單霽翔院長來到中山公園音樂堂,為“打開藝術之門”的聽眾帶來《匠者仁心:一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追求與夢想》的演講。分享故宮在提升公共服務和策展水平等方面的心得。單院長如數家珍地將故宮的藏品和建筑一一向大家講述,令人格外欽佩,而每當他講到近年來故宮為觀眾所做的種種貼心的改變,更是贏得了滿場掌聲。
這是“八喜打開藝術之門”暑期系列講座的第二場。開講前,中山音樂堂的觀眾席已經坐滿聽眾,而開講后,還有不少聞訊陸陸續續趕來的聽眾。與“打開藝術之門”觀眾平時以孩子為主不同,這次前來聽單霽翔院長講座的聽眾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年齡段,中老年聽眾更成為了主力。兩個小時內,單院長滴水未沾,用720多張圖片和大量詳實生動的案例,全面闡述了如何“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傳統忠實的守望者”。講座中,單院長表示,故宮不僅要以最自然真實的文化景觀呈現,給觀眾帶來最有尊嚴舒適的參觀體驗,也要在擴大開放面積、開放更多展覽的同時,讓文物有尊嚴。
讓游客有收獲 最大限度呈現故宮文化景觀
故宮是世界最大規模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是一座寶藏,也是全世界訪客量最大的一座博物館。單霽翔院長剛到故宮時,卻發現“故宮雖然館舍宏大,但70%的區域都立著‘非開放區域,觀眾止步’的牌子;雖然藏品多,但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庫房;雖然觀眾多,但80%的觀眾進故宮后跟著小旗目不斜視地往前走,先去看皇帝坐的地方——太和殿,再去看皇帝躺的地方——養心殿,后去看皇帝大婚的地方——坤寧宮,最后穿過御花園,就走出去了。”經過反思,單院長認為,與這些“世界之最”的名號相比,人們在故宮文化之旅中究竟能獲得什么,反過來說,這座博物館究竟能給人們呈現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為此,單院長帶領故宮“以觀眾為中心”,花了3年時間對10項室內環境、12項室外環境進行大整治——對廣場環境進行整治,改臨時建筑為售票點,禁止機動車穿行;增設指示標識,科學解決如廁難題;啟動“點亮紫禁城”原狀展陳照明方案,使原來“昏暗”的廳堂一下子變得“金碧輝煌”;新增1400把椅子,更換1750個井蓋、300根燈桿;拆除總面積約14800平方米的135棟臨時建筑……此外,故宮花了一年半時間,成功實現每天限流8萬觀眾;為了旺季不擠,淡季不淡,花了4年時間,1992年建設的大量售票處就不需要了,實現全面網絡購票,如今即使每年接待將近1700萬觀眾,也秩序井然。
5年來,故宮不斷擴大開放區域面積,一步步從過去開放30%直至去年底的80%。沿著新開放的城墻走過去,可進入以前只能遠眺的角樓,欣賞一部講述如何用上萬塊木頭和榫卯結構建成這個三重檐七十二條脊的美麗建筑的精美VR影片;革命性地打開了東西向路線,展示多樣化的生態景觀;紫禁城所有4個花園、所有45座佛堂、所有城樓都開放……這樣的新開放區域將越來越多,兩年后計劃開放面積達85%故宮所做的這些改革,都是為了給人們呈現最自然真實的文化景觀,帶來最有尊嚴舒適的參觀體驗。
讓文物有尊嚴 工匠精神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開放擴大面積,開放更多展覽,但文物必須有尊嚴。單霽翔院長介紹了修繕古建所克服的困難,為的就是讓文物有尊嚴。“文物沒有尊嚴的時候是蓬頭垢面的,但有尊嚴的時候就會光彩照人,所以我們一定要讓每一件文物都擁有尊嚴。”單院長說。為此,故宮修繕古建筑、籌建新館舍,對文物藏品進行修復、清理和研究,都是為了把越來越多的珍寶請出庫房,有尊嚴地展現在世人眼前。
多年前,故宮啟動了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工程,計劃用18年時間把故宮古建筑全部修好對外開放。第一個修繕的武英殿成為書畫館;慈寧宮經修繕后成為雕塑館;建福宮花園經修繕后成為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修繕后開放的午門雁翅樓擁有能迎接任一級別珍貴文物的巨大展廳;永壽宮、長春宮、乾隆花園、倦勤齋等這些已修繕和正在修繕中的古建筑,將提供更多的觀展場所。
文物建筑修繕是一項科學工作,要以傳統工藝技術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遺跡,不改變文物原狀,這需要工匠精神。文物藏品的修復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單院長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豆瓣評分9.6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為影片點評最多的是廣大90后年輕人,這讓單院長感到很是欣喜。影片展示了利用科學技術修復還原古畫、青銅器、唐卡,單院長驕傲地說,這些文物只有故宮醫院能修。
兩個多小時的講座,滿場聽眾興致勃勃,只恨時間過得太快。最后,單院長風趣地說,“我們的國家文化部現在已經更名為文化和旅游部了,我也要為旅游做一做廣告了。旅行社都說,來北京三件必須要做的,看故宮、爬長城、吃烤鴨。這三件事,只要來故宮就都有了,看故宮,登故宮的城墻,在故宮的冰窖改造的餐廳吃烤鴨,我們的烤鴨88元一只,不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