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創作需去浮躁之風
文學創作,需要去浮躁之風。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僅為一部《紅樓夢》;司馬遷隱忍半生,字字飽蘸血淚,方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紀傳體《史記》;盧廷讓為“吟安一個字”,竟然“捻斷數莖須”;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經典作品的打造,是十年磨一劍,與創作者的毅力、磨礪和心血是分不開的。然而在當下,浮躁已成為某些文學創作者的通病。文學創作者沒有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心態,不再自甘寂寞,一個字一個字地,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和靈魂深處的感動,通過自己的才華轉化為文學作品;而是急功近利,以低俗寫作迎合市場,以跟風寫作消費大眾,以應景寫作攻關奪獎,以空心寫作自命先鋒……更有甚者,有些網絡文學寫手,為了追求文章的點擊量,常常身不由己,有意識地拉長文章內容,放緩作品節奏,不加節制地往其中注水。有的網絡寫手根本沒有對筆下的生活進行過調查研究,只是憑著想象去碼字,一天更新上萬字甚者幾萬字,每部數卷、每卷上百章甚至上千章,為了吸引讀者還挖空心思地打色情、暴力擦邊球,追求文字刺激。于是抄襲、篡改、脫離現實、千篇一律等問題層出不窮,快餐式、消遣式粗制濫造的作品比比皆是,創新性、深刻性、精益求精的作品卻是鳳毛麟角,而且寫手越來越低齡化,網絡盜版幾乎是零成本,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醒和深刻反思。國內網絡文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學網站興起和越來越多的網絡寫手從事網絡寫作,其受功利化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創作環境越來越浮躁。當前,網絡文學呈現出題材類型化、運作產業化等特點。網絡作品題材類型化是由當前文學網站運作模式造成的。為獲得市場利益、贏得更多讀者,文學網站以調查數據為依據,以迎合大眾口味為己任,根據讀者的閱讀偏好引導寫作方向,把本該豐富多彩的文學題材,劃定在“穿越”“玄幻”“靈異”“仙俠”“情色”等套路模式中。文本的流水線制作,導致作者與讀者想象力的枯竭,也妨礙著作品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過多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社會效益,長此以往必會影響到國民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浮躁”:“一些人覺得,為一部作品反復打磨,不能及時兌換成實用價值,或者說不能及時兌換成人民幣,不值得,也不劃算。這樣的態度,不僅會誤導創作,而且會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網絡文學怎樣才能創作出精品呢?我認為第一,應該傳承中華優秀文學創作傳統,注重文學真善美愛的精神價值,深入反映當下社會生活,推陳出新文學表現形式;第二,文學網站應該承擔起“守門員”的角色,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對網絡文學作品質量進行有效把關,從而帶動大眾文學創作繁榮;第三,文學評論家應加大對網絡文學發展的關注,對網絡文學創作應加以引導,對網絡優秀文學作品應予以推薦,以期帶動網絡文學整體的提升和進步;第四,網絡寫手要耐得住寂寞,要扎根于生活,讓網絡寫作“去浮躁化”,通過真善美愛的文學作品,書寫時代,弘揚精神,凝聚力量,記錄進步;第五,廣大讀者要逐步適應網絡閱讀的“深入化”,要學會甄選,從浩瀚的網絡作品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營養,塑造正確的人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