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太平鼓的前世今生
蘭州太平鼓的整體造型
蘭州太平鼓高鼓造型
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濃郁西北風情的漢族鼓舞,主要流傳于甘肅蘭州、酒泉等地,因其含有慶賀太平的美好寓意,是當地人民最喜愛的表演形式之一。2006年,蘭州太平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平人打太平鼓
關于蘭州太平鼓的歷史起源有著許多不同的說法。蘭州當地老藝人楊培有告訴筆者,相傳明初之時,北元勢力在明軍攻克蘭州后依舊非常強大,因而北元大將王保保圍攻了蘭州。之后,明朝大將徐達為統一河山奉朱元璋之命西征,卻久攻不克于蘭州,于是走訪民間并受啟發于蘭州當地百姓用來挑水的水桶,從而創造了三尺長鼓。當時徐達讓士兵們將兵器藏在長鼓中并且喬裝打扮成一支社火隊混入城中,從而一舉奪取城門且攻占了當時以北元大將王保保命名的王保保城。百姓歡欣鼓舞,并且贊美此鼓為“太平鼓”,太平鼓也因此名聲大噪,據說還傳下了“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人打太平鼓”,橫批為“太平盛世”的對聯。
有考證認為,太平鼓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樂器之一。蘭州市永登縣樂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類彩陶鼓,史學界稱它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極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雛形。
人舞鼓 鼓帶人 人鼓合一
數百年來,蘭州太平鼓已逐漸發展演變成為一種獨具西部風情的藝術形式,蘭州太平鼓的外形早已不是簡單的木桶形狀了:鼓身呈圓形,長一米多,直徑約50厘米,一面鼓有八九斤重。黑色或紅色的鼓身上畫有獅子滾繡球或二龍戲珠圖案,鼓面蒙牛皮,打起來深沉激昂。
蘭州太平鼓舞是群舞的一種,表演一開始就給人一種龍騰虎躍、普天同慶的熱烈氣氛。它是由幾十甚至幾百人組成的一支鼓隊一起表演。其中有一位鼓手站在整支鼓隊的最前方,他手舉一面大旗來指揮掌控整支太平鼓鼓隊的表演。在這整個表演過程中鑼鼓擊節、鼓身飛舞,眾多鼓手前縱后躍、左旋右轉,忽而天、忽而地,時而跳打、時而舉打,每位鼓手都起落有序,配合相當默契。鼓手們在演奏的時候通常都用左手扣住鼓環,整個身體騎在鼓身上,右手持鞭去擊打鼓面,邊走邊跳的同時還必須擊打鼓面。
太平鼓不是用鼓槌擊打去演奏的,而是用一根由麻繩擰成的鼓條或者鼓鞭去擊打,通常將這種擊打方式叫做“擂鼓”。在擂鼓之時,鼓會發出渾厚而低沉的聲響,鼓手在擂鼓時也要遵循“人舞鼓,鼓帶人,人鼓合一”的原則。鼓手們常用“上、下、躍、翻、騎、閃、展、騰、挪”等打法擂鼓。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會充分體現出一種鼓手和鼓之間的相互交融的感覺。
在蘭州太平鼓的整個表演形式中,通常將蘭州太平鼓分為三類:低鼓、中鼓、高鼓。“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這是民間藝術家楊玉蘭對蘭州太平鼓表演形式的總結。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蘭州太平鼓經過了幾代民間藝人和藝術工作者的編排、加工和完善已漸成體系。現如今的蘭州太平鼓除了上文提到過的基本表演形式外,還在此基礎上糅進了戲劇架子功技法和武術技法,從而增強并豐富了蘭州太平鼓在演奏時的節奏性:它從單一的太平鼓擊鼓節奏中衍生出了輕、重、緩、急的不同打法,隊形變化也隨之變得更為流暢。
危機與契機
近些年,蘭州太平鼓當地更多的時候只是出現在每年春節期間的社火習俗中。從陰歷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這段時間的祭祀活動中,太平鼓隊一直充當著重要角色。筆者發現,除此之外,多個村落表演太平鼓的人越來越少。
多年從事太平鼓專業演出的蘭州永宏太平鼓藝術團團長魏懷東表示,近年來,蘭州太平鼓正在經歷著發展危機,盡管蘭州太平鼓在民間流傳久遠并且藝人遍布,但長期以來大型太平鼓活動僅限于春節期間,同時也只局限在村社,表演技法也缺乏交流,因而被淹沒于其他各種民間技藝之中。同時,太平鼓表演者青黃不接,導致太平鼓活動整體人數大不如前。“由于沒有華麗的服裝,沒有絢麗的舞步,更沒有精致的舞臺,這種只是發自內心擊打出來的鼓聲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似乎完全沒有吸引力。”
甘肅省文化、旅游等相關部門現已意識到蘭州太平鼓正面臨的發展問題,并逐步加大了保護力度。近期,在皋蘭縣黑石川鄉建設的蘭州太平鼓傳承保護基地已提上議程,該基地預計占地4萬余平方米,規劃投資4700萬元,將在其中打造陳列館、太平鼓表演廣場、生產車間、銷售大廳、多媒體展示廳等。
不僅如此,目前當地還在嘗試推動更多的蘭州太平鼓隊主動走出去。據悉,每年蘭州太平鼓隊赴全國各地演出達200余次,并在新疆、寧夏、河南等地成立太平鼓表演隊11支,從而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推廣和宣傳了蘭州太平鼓。與此同時,蘭州太平鼓文化旅游商品已在積極開發中。現階段的蘭州太平鼓更是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2012年,蘭州向全世界發出了來甘肅旅游的邀請:“中國西北游,出發在蘭州”,從而吸引了國內外約1700萬人來到甘肅。在這一大背景下,太平鼓等具有甘肅特色的文化產品必將伴著文化旅游的推廣散發出更加絢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