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科普圖書需要“強身健體” ——關注原創科普圖書(上)
曾幾何時,談到原創科普圖書時,國人會自豪地說出《十萬個為什么》的名字。這套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青少年科普圖書,在伴隨幾代人成長的同時,也成為我國原創科普圖書最亮的招牌。隨著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不斷提升,對科普圖書的閱讀需求同步增長,像《十萬個為什么》這樣叫得響的原創科普圖書反而難見蹤影。近年來,中國原創科普圖書每年出書數量并不算少,但不容忽視的是,無論從實體書店還是網店的銷售數據來看,目前市面上更受讀者歡迎的科普圖書仍為國外引進版。在強調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的今天,讓人不禁想問,原創科普圖書還存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原創科普圖書如何做大做強?
引進版科普圖書
市場“唱主角”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獲取的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7年,科普圖書的動銷品種在實體書店渠道呈穩步上升的態勢,動銷品種規模由3500種增至5939種,品種增加了近70%,特別是在2013年以后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破請D書動銷品種的增加,也從另一個方面顯示出市場對于科普圖書需求的不斷提升。
遺憾的是,通過分析來自“開卷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觀測系統”2018年上半年,包括實體店和網店在內的科普類暢銷書TOP30排行榜可以看出,進入榜單的我國原創科普圖書數量本就不多,更不用說占據排行榜靠前的位置。
以今年6月的數據為例,排名最靠前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三磅宇宙與神奇心智》也僅是第七名。排在前四名的科普圖書均為引進版,分別為《時間簡史(插圖本)》《果殼中的宇宙(插圖本)》《時間簡史(普及版)》,以及《圖解時間簡史》。其中,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時間簡史(插圖本)》更是蟬聯今年上半年實體書店與網店暢銷書冠軍的位置。
縱觀今年上半年科普圖書暢銷書排行榜,包括《時間簡史》在內的經典科普圖書影響力持續提升。盡管這與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今年3月去世不無關系,但也顯示出像《時間簡史》這樣集專業性、藝術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科普圖書,是真正受到市場青睞的圖書。一方面,國內出版社會對這樣的引進版經典作品在呈現方式上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另一方面,經典圖書的高知名度使得這些書成為眾多讀者閱讀科普圖書的入門之選。
“2017年,在實體店科普圖書市場中,本土作品品種與引進版作品品種規模比例超過6:4。”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分析師王嬌表示,但本土作品在科普市場以超過六成的品種,只獲得大概三成的碼洋,而引進版的美國、英國與法國的科普圖書則能夠以較少的品種收獲較多的碼洋。
國內科研人員
“寫科普”顧慮不少
“受創作水平、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國內原創科普圖書相對國外科普圖書難以形成紅火局面。”《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坦言,“特別是科學思想精妙、人文色彩濃郁的原創科普圖書屈指可數?!痹瓌摽破請D書的“欠佳”表現,讓經常參與科普項目評審與各類書榜評審的尹傳紅頗感無奈。
那么,原創科普圖書的問題出在哪兒?
“如何找到合適的科普圖書作者,成為最讓我發愁的事情。”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楊虛杰道出了關鍵問題之一。她表示,科普圖書作者難找,找到既懂科學,又會講故事的科普作者更是難上加難!
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梁進從事科普創作多年,她最新創作的科普圖書《名畫中的數學密碼》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的2018年4月“中國好書”。她認為,科普作者難尋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國文理分科早的人才培養機制,使得搞科研與搞文學的人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爱吘箤W術論文講求深入嚴謹,是與科普作品完全不一樣的寫作風格。這就使得科研工作者對于科普創作‘不知道從哪里下筆’?!绷哼M告訴記者。
反觀國外,帶有“文理兼容”性質的課程教育模式,則為科普創作提供成長的土壤?!懊绹鴰缀醺鞔蟾咝6紩诒究齐A段開設‘科學寫作’必修課?!睏钐摻芙榻B說,這門課會教學生們如何與出版社打交道,如何與編輯溝通,如何講好科學故事,這種從學生階段就樹立起來的科普意識,也使得國外科普圖書創作更加深入人心。
還有受訪人表示,國內科研人員對于科普尚存在觀念上的誤區。在國內學術圈里,甚至有一種“有能力的人做科研,沒能力的人做科普”的說法,認為科研人員花在“不嚴肅”的科普上的時間長了,對于科學的嚴謹追求自然會下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同行可能存在的誤解,以及從事科普沒有相應的評價獎勵機制、缺乏相關項目經費等因素,讓科研人員對包括“寫書”在內的科普工作顧慮重重。再加上原創科普圖書整體市場銷量的不盡如人意,從事科普創作讓科研人員面臨著既沒有職業肯定,也沒有滿意收入的“雙輸”局面。
讀者“高口味”
倒逼出版社打磨精品
“出版社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調查,找到讀者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科普圖書選題。編輯要成為溝通科普圖書市場和作者之間的橋梁,既有對市場的敏銳認知,也有對科學的準確把握,幫助作者提升創作質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告訴記者。
鄭永春曾于2016年5月被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授予卡爾·薩根獎,因為其“不知疲倦地向中國大眾進行行星科學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科學”。他也成為獲得此獎的首位中國科學家。在鄭永春看來,與國外相比,國內沒有形成科普閱讀推廣的專業化隊伍,加上裝幀設計等原因,都使得原創科普圖書市場表現欠佳。
從出版社的角度來看,由于編輯隊伍的不成熟,原創科普圖書選題策劃水平不高,造成原創科普圖書難出精品?!皟炐愕木庉嬕c作者之間形成共鳴,幫助和促進作者講出一個完整的科學故事。編輯要與作者共同策劃創造新的內容,從而獲得市場和讀者的認可。”中國古動物館社教部主管邢路達表示,國家對科普工作的重視讓原創科普圖書出版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希望出版社出書的節奏再慢一些,編輯的科學素養再高一些,潛下心來打造精品科普圖書。
翻譯過多部國外科普著作,并長期為《博物》等科普雜志撰稿的邢路達曾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普創新大賽一等獎。他以手頭的一本德國塔森出版社的科普圖書《古生物復原藝術》為例表示,這本書從策劃到出版花費將近10年時間,書中選用的復原圖,源自出版社近百年的積累,體現了出版社對完美品質的追求。
與此同時,伴隨讀者欣賞水平的提升,在科普圖書上的“優中選優”也會倒逼出版社精耕細作,打磨精品。“如果說以往定位偏低的銷售渠道,還能作為一些原創科普圖書銷量出口的話,那么隨著網店影響力不斷擴大,教育背景良好的年輕家長,會主動通過互聯網途徑為孩子選擇高質量科普圖書。”電子工業出版社少兒分社副社長溫婷說道。她以《DK萬物運轉的秘密》為例表示,與國外出版社用很長的時間打磨一本經典圖書有所不同,國內出版社可能一兩個月就能出一本書??墒?,當讀者“口味”更高時,這種作為快消品的低端圖書就沒有了銷路,出版社也就必須下定決心打造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