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作協積極扶持青年文學人才成長
加強對文學創作人才特別是青年作家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是各地作協的重點工作之一。近年來,陜西、上海、江蘇、重慶、云南等地作協采取多種形式,提升文學創作人才的素養,壯大文學創作的隊伍。
陜西省作協實施“百優計劃”“簽約作家”“百青培訓”等項目,通過經費資助、培養培訓、宣傳推介等方式為中青年作家提供支持。“百優計劃”遴選有實力、有潛力、有較好創作規劃的作家重點扶持,入選者每人每年資助5萬元。在此基礎上,確立“加強鞏固60后、70后,扶持鼓勵80后、90后”的思路定位;幫助作家制定五年創作規劃和年度寫作計劃,建立季度聯系機制,實行“動態管理”。組織“魯迅文學院陜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西北大學高級研究班”等。注重基層文學隊伍建設,探索“三秦文學季”“基層片區培訓班”等模式。制定印發《關于選派作家到基層掛職深入生活和定點體驗生活的實施意見》,推動作家掛職、定點深入生活常態化。
上海市作協加強作家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組織作家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藝思想,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全員學習培訓,組織青年作家簽名《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社會正氣倡議書》。上海市作協進一步建立完善文學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通過所屬文學雜志《萌芽》,聯合全國著名高校,每年舉辦“新概念作文大賽”和中學生的作文比賽,發掘了一大批年輕的優秀寫作人才。通過制定青年文學人才梯隊計劃,加強對1992年后出生的新生代文學寫作者跟蹤、扶持,并從歷屆“黑馬星期六·上海文學新秀選拔”的優秀獲獎選手、上海高等院校的優秀寫作者和文學評論家當中,擇優選取26位具有創作潛力的作者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培養,逐月約稿,并邀請11位作家、評論家、資深編輯進行點評。
長期以來,江蘇省作協在重點扶持、文學出版、作品研討等方面關注青年作家,并通過設置青年詩人獎、青年作家寫作營等,有力地促進青年文學人才的成長。近兩年,江蘇省作協和江蘇當代作家研究中心基地共同發起“江蘇文學新秀雙月談”活動,主要研究和關注對象為江蘇文學新秀。去年遴選了龐羽、湯成難等10位創作成績優秀的青年作家,均為1980年以后出生,采取“2+1+5”即2位青年作家、1位主持人和5位青年批評家的對談模式,在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等地舉辦了5場活動。活動通過省內外青年批評家與江蘇青年作家的交流與互動,展示了江蘇文學新秀的寫作風貌,促進青年作家與青年批評家的共同成長;與在校大學生的互動交流,也產生了良好的反響。今年延續這一模式,將為麥豆、茱萸等10位青年作家舉行專場活動。
近年來,重慶文學院采取青年作家培訓、邀請作家授課、作家簽約、“結對幫扶”、“巴蜀青年文學獎”評選獎勵等多種措施,加強青年文學人才培養,積蓄文學發展后備力量。近幾年,先后開辦5期以上青年作家培訓班,邀請近20名知名作家為青年作家授課,青年作家簽約近20名,結對幫扶近60名,開展了7屆巴蜀青年文學獎評選,參與培訓、幫扶、授課、簽約、評獎的青年作家達到近2000人次,培養了一大批有一定影響的青年作家人才。近日,重慶文學院又將目光瞄準高校文學人才培養,走進重慶師范大學等高校,與師生開展文學交流活動,積極推進校園文學創作發展、幫助青年作家成長。
云南省作協以選送培訓等方式,先后組織100余名作家參加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和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30余名青年作家參加魯迅文學院西南六省區市青年作家培訓班。云南還舉辦全省首屆農民作家文學創作培訓班、長篇小說創作培訓班、中短篇小說創作培訓班等,對全省近千名作家和基層寫作者進行了培訓。云南省作協尤其注重對少數民族作家的培養。現在,云南各個少數民族均有了本民族作家,白族、彝族、納西族、哈尼族等還形成了本民族作家創作群體。云南少數民族文學已成為云南當代文學的“特色名片”,云南各民族作家已成為弘揚主旋律的重要隊伍和文化戍邊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