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需要每個人貢獻力量 “非遺在社區——2017-2018重慶傳統工藝振興對話活動”綜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學員展示自己的研修成果。羽毛國畫《牡丹》。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學員展示自己的研修成果。西蘭卡普《稻草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學員展示自己的研修成果。蜀繡手機殼。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學員展示自己的研修成果。黃楊木雕《秋語》。
為振興傳統工藝,6月3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重慶市文化委員會、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主辦的“非遺在社區——2017-2018重慶傳統工藝振興對話活動”在重慶舉行。來自全國的近100位專家學者、傳承人、研培學員和手工藝從業者匯聚一堂,通過7場分享、4個環節、3次評議、2場展覽、1個主題論壇的多元形式,探討在工業化社會,如何讓非遺常在社區,傳遞人間的溫度與溫暖,在人們的生活、工作中生根發芽、落地開花。
開幕式上,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鐘建波表示,只有與生產、生活結合起來,傳統工藝才能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振興傳統工藝需有歷史的眼光,要將手工技藝傳承視為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文化應對自然、社會環境變化的挑戰,實現與生活的融合、適應。這場“對話”活動,目的在于搭建交流平臺、相互啟發、增進合作。
南京大學教授徐藝乙說:“非遺在社區是我們工作的基礎,作為非遺的傳統手工藝是民眾生活方式的物質基礎,這個物質基礎的創造活動主要是在社區進行,傳承人、研培學員、政府文化部門的主管領導、企業的代表等,都要對之予以關注。非遺的保護與傳統工藝的振興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需要每個人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傳統文化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
自古以來,榮昌安陶燒制的泡菜壇享譽全國,安陶小鎮的游客接待中心便以此為靈感,以鴉嶼山為門,用當地的陶土燒制成磚,建出當地依山而建的窯型。榮昌擁有榮昌安陶、榮昌夏布、榮昌折扇三大國家級非遺,以安陶和夏布為主題的非遺項目,更形成了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項目,如安陶小鎮、夏布小鎮、陶寶古街、古驛道、博物館、民俗酒店等。通過資源整合、轉換、研發,以非遺為主線,延伸出了高效的文化產業集群、優質文化產業品牌和優秀的非遺人才打造新模式,讓榮昌這張非遺城市名片享譽全國。
作為榮昌的“代言人”,重慶市榮昌區宣傳部部長趙天智從實地調研開始,將榮昌的非遺與地域文化特色一一道來。更以文旅融合,將榮昌定位為“成都、重慶兩大都市周末休閑體驗游目的地”,按照“游古鎮,玩陶藝;織夏布,品文化”的思路,打造成渝經濟區“非遺項目體驗之城”。
重慶市文化委員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處處長王發榮說:“保護傳承是根本,創新創造是途徑?!彼J為,非遺研培計劃為手藝人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學習提升的機會,其意義更在于促進區域之間的交流,促進非遺更好地走入社區,走進生活。他同時提出,市場認同感是目標,創作作品一定要有市場認同感,把文化轉化為適應時代生活的商品,并根據市場的需求將產品進行包裝轉化。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及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站長介紹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開展的情況。他表示,近年來,工作站依托蘇州深厚的傳統工藝與文化資源,對西部傳統工藝產區進行調研。針對貴州、重慶、新疆等西部地區具有發展潛力的非遺項目傳承人群、民族工藝企業管理人員的不同需求,采取分批次、分類型、分項目,以同區域的傳統工藝項目研修、同一區域的傳統工藝綜合項目研修、跨區域的同一項目研修等形式,安排相關人員到蘇州參加學習。在研培教育之后,建立長效跟蹤機制,對學員實施效果檢測、結果跟蹤、延續服務。在此基礎上,結合研培計劃,將專業實踐實習課堂開到傳統工藝社區中去,促進研培計劃良性發展,讓成果更好地促進傳統工藝發展。
[研討進行時]
“非遺在社區”的創新與多元發展
來自重慶的蜀繡傳承人王暉通過自己的經歷,解讀了讓作品重生的理念與思路。她通過從民間搜集的帶有繡片的香囊、抱枕、團扇、杯墊等隨處可見之物,從中尋找物品背后蘊含的文化與靈感,在紋樣、造型設計、面料、刺繡針法、工藝等方面進行再創作。
來自貴州土家族的刺繡學員馬利亞同與會者分享了她的江南春意濃、土家擺手舞等繡品。她在參與研培計劃后,開辦了印江土家族苗族桃源錦繡繡紡,手把手地帶起了一批徒弟。
學員袁龍艷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的學校任教。其間,她一邊繼續學習蠟染刺繡技藝,一邊開展教育教學。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小花苗的刺繡、蠟染可以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小花苗的刺繡、蠟染很美,可惜只在當地發展,我希望把我們的文化傳播出去,讓我們的手工藝刺繡、蠟染與旅游結合,與市場接軌,與生活結合?!痹埰G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40多歲的返鄉農民工王光榮沒有任何美術基礎,在經過研培學習后,從事苗繡經營的他懂得了如何將彭水地區的景點融入到刺繡作品中。如今,他已帶動約300人就業。
南京藝術學院文化遺產保護系主任陳紅雨在評議中表示,學員們通過研培,不僅意識到現代與傳統融合的重要性,還引入了新的材料,結合自己的特點做了創新。學員在傳統工藝概念、意識上的轉變,又會進一步促進企業的創新轉變。
重慶市文化研究院院長、重慶非遺中心主任劉德奉說:“學員參加研培前后的作品,差別非常明顯,但傳統工藝傳承在路上,還需不斷努力,傳承要與發展相結合?!彼J為,根據需要,機械可成為手工藝發展的補充,應重視時代性與生活使用功能,讓傳統文化逐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需求。
劉海龍是黔江石雞坨土陶傳承人。在參加研培學習后,他開始嘗試制作工藝性更強的茶具、擺件、裝飾品等物,一個碗過去賣5元錢,現在好的能賣上百元了。他的收入也從曾經的每天50元,一躍在重慶非遺博覽會上接了近10萬元訂單。
《中華手工》雜志主編文麗君認為,“傳統工藝振興”,從字面上理解,傳統不是現代,需要文化的沉淀;工藝不是設計,需要扎實的技藝。這次研培學員的作品總體上呈現出一定的創新意識,但在表現形式、題材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大眾對家居日用市場有需求,只要有好的工藝與準確的市場定位,傳統工藝并非有價無市。
四川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金工系主任張壓西說,未來手工藝的傳承要靠年輕人,需要更多對自己家鄉文化、手工藝有情懷的人。近兩年眾多非遺培訓在模仿和拷貝別人的成功模式,這也造成了嚴重的同質化傾向。不同地域的生活習慣造就了不同的手工藝與方式,學習人家是一種手段,如何做自己才更重要。
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王永強評議道,在對話交流之外,每一項傳統工藝更需要制訂符合實際的振興發展方案。因為在全球化背景下,手工藝的地域風格正在消減,所以在傳統工藝振興和研培方面,對地域的研究和梳理十分必要。提高傳承人群傳承和實踐的能力,并給青年傳承人群提供機會,這也是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的保證。
作為陶藝產業代表,榮昌陶都公司總經理李兵通過安陶小鎮、榮昌區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等為榮昌陶藝產業培養后續人才,榮昌陶都公司不僅吸引了榮昌區本地的青年人才,也吸引了許多外地陶藝學生、陶藝愛好者及手藝人前來,為榮昌陶藝產業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數學教師出身的榮昌安陶市級傳承人鐘鳴,看陶的角度很不同。他認為做現代陶藝,應該把榮昌陶的特色體現到設計上。他介紹了榮昌陶在陶土、裝飾和刻畫上的優勢,呼吁更多的專家和有識之士來到這里,根據榮昌陶本身的特色進行創作。
袁興權的陶廠是目前榮昌唯一一家全靠傳統工藝燒制陶器的企業,因為安陶土質好,制作的壇子品質也好?!敖y一”集團使用的泡菜壇,便出自他們這里。
榮昌禮賢閣周氏陶藝工作室創始人周寅初就是被安陶優良的泥料吸引到榮昌的。他是陶都宜興人,來榮昌以后,他在泥料上花了很多工夫,將經過攝氏八、九百度高溫燒制后的陶礦磨成粉,添加顆粒煉制。他說全國各地的陶礦各有特色,煉制過這么多種泥料,還是鐘愛純正度和包漿都極好的榮昌陶。
廣西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林海在評議中提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最原始的泥土做出來的東西,都差不多。因為文化、習俗和產業結構有所不同,做出的產品才不一樣。生活方式的差異滋生出了求同存異的技術上的轉變,做陶應在滿足當地生活方式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藝術品位和內在價值,完善產品結構。
貴州省黔東南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粟周榕感嘆:“現在非遺的保護已經不單單是文化部門的事了,全社會都在參與?!币尫沁z永遠在社區,首先就要讓整個社區的人知曉自己土地上優秀的非遺。就像榮昌人熟知榮昌陶的特點和差異。這是一種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就可以自覺保護非遺。其次,生產性保護更重要的是保存老祖宗技藝的完整性和技藝。這需要社會分工,就像榮昌將文化、高校與社區相結合,專人做專事,好的組合才能讓陶藝做得更大,走得更遠。
根據榮昌陶目前發展所遇到的問題,上海美術學院李志偉博士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建立關于陶土材料收集整理的資料庫。二是學習新疆哈密打造“密作”的做法,爭取將榮昌陶打造成一個大品牌,利于整體發展。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陸勇昌在最后的總結中表示,非遺的生活化一定是可用、可思、可看的,不離開這幾點,才有品位。非遺人應該是有文化的,此次參加分享的傳承人善于觀察、總結、創新,這都源于他們有一定的文化素養。非遺的繁榮在于交流與交易。有了很好的交易效果,政府才不需要為非遺做那么多保護,傳統手工藝才會迎來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