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態傳承”別樣精彩 ——江蘇省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創新發展紀實
參觀人次由5年前的50多萬增加到2017年的329萬多,年均增加50多萬人次;僅今年端午節小長假,觀眾流量就達到6.4萬人次……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近年來創新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3年11月,南京博物院非遺館開始對公眾開放。這一舉措,充分證明了南博人的勇氣和創新意識,有力詮釋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要求,使一個傳統博物館實現了從文物的靜態展陳到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有機融合,完成了由“文物”到“人”、由生產性保護到生活性保護的轉變。
參與非遺館建設運營的南博民族民俗部(江蘇省非遺保護研究所)負責人(所長)陸建芳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對博物館人的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當下我們博物館人奮力踐行的行動指南。因此,“創新+實干”已然成為南博非遺館發展的動力和路徑。
“我們的節日”:營造充滿儀式感的文化空間
一如往昔,今年端午節,“我們的節日”主題系列活動如約在南博上演。6月16日上午10點,在南博文淵廣場,充滿江南特色的民間舞《打連廂》以及《跑旱船》《跳鐘馗》等展演項目輪番登場。此刻,涌動的人群與大氣的南博建筑群相互映襯,讓文淵廣場儼然成為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文化空間。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文體教育服務中心副主任顧潔峰介紹,《打連廂》演員所穿的是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青蓮衫子藕荷裳”,其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如果不是文化部門的搶救性保護和南博提供的展示空間,人們很難見到穿著“青蓮衫子藕荷裳”的江南女子打連廂的場景。
5年來,文淵廣場的演出項目已有20余個,包括留左大鼓、常州小熱昏、江浦手獅等眾多非遺項目。今年的“我們的節日——到南博過端午”活動,除了文淵廣場3天的6場演出,非遺館里還有30多項活動也同時展開,包括節俗圖文展覽、曲藝戲曲展演、習俗互動展示、主題文化講座等。6月17日上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劉曉峰的主題講座,還吸引了不少年輕父母帶著孩子來聽講。
縱觀南博“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可以說,不論廣場上還是展館內,文物與非遺互為映襯,展陳與展演、觀賞與體驗有機結合,不僅讓博物館成為充滿意蘊的文化空間,也為傳統節日的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茶館:非遺保護傳承生活化
6月17日下午兩點,兩名評彈演員輕捻絲弦,為茶客來了段《白蛇傳·端午》;接下來的徐州琴書,唱的是《白蛇傳》中《水漫金山》一折,別有韻味;而后揚劇《白蛇傳》演繹了《斷橋》《端陽》等經典折子戲……每天下午到南博非遺館的老茶館看演出,已成為很多南京市民的新習慣。
此次演出《水漫金山》折子戲的徐州琴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魏彩云,今年已是第三次帶著徒弟從徐州到老茶館演出了,演出時間也從合作之初的一次一兩天延長到一次一個禮拜。“觀眾不讓走,有聽客天天來捧場。”魏彩云說。
值得關注的是,在人員編制硬約束的前提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創新非遺館的運營機制,無疑是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為降低運營成本,南博非遺館利用地下閑置空間打造的400平方米老茶館,實現了觀眾半天10元錢低消費的目的,不用博物館開工資的“非典型博物館人”,為非遺生活性保護提供了運營機制上的保障。
為保證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的多樣化、可持續性,南博非遺館還通過專題性項目平臺的開發,以滿足“日常供給”。這些活動中,“江南水鄉婚俗體驗活動”最具特色。觀眾可通過網上預約參與活動,經過知識講解、禮儀培訓即可扮演新娘、新郎、父母等角色,在體驗中了解傳統婚俗。南博非遺館的做法,認真踐行了非遺保護需要過程保護的理念。
演出聯盟:非遺展演機制化
采訪期間,南博非遺劇場正在舉辦2018年揚劇聯盟成立后的首次展演,這也是江蘇揚劇藝術院團時隔16年后首次聚首。“平時我們都是各演各的。如今全省6家揚劇團在一起演出、同臺競技,對院團對演員都是一種考驗和督促。”揚州市江都區揚劇藝術發展中心負責人劉乃茹說。
不僅如此,為了推動江蘇省口頭表演類非遺項目的有序傳承,南博非遺劇場創設了“錫劇演出聯盟展演”以及“梅花戲劇節”“快樂的寒假·暑假——木偶戲專題展演”等品牌展演活動,策劃了師徒同臺、優秀青年演員專場等活動,為地方戲曲文化的傳播以及青年人才的培養搭建平臺。
特別是聯盟機制的建設,使博物館劇場有了可靠的一流戲曲劇目的供給保障,地方戲曲院團和非遺傳承人有了展示才藝的新舞臺,觀眾則有了觀看演出的新場所。“一個聯盟”產生了“一石三鳥”的社會效應。對此,江蘇省錫劇團團長周東亮說,錫劇演出聯盟的建立讓江蘇省15家錫劇團有了同臺競技的機會和平臺,有助于推動劇目生產和藝術交流。
非遺傳承人就是“鎮館之寶”
端午期間,非遺館內人流涌動,五彩絲線碼放整齊,傳承人手把手在教小朋友編鴨蛋網兜;常州“小熱昏”及“梨膏糖”兩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葉莉莉每天來南博“打卡”,因為南博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很好的傳播平臺,并免費提供吃住。在葉莉莉看來,“在南博,傳承人可以體面且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
在南博,服務傳承人、尊重傳承人不是空話。“因為非遺館的‘鎮館之寶’就是傳承人。”江蘇省非遺保護研究所所長助理陳述知是非遺館每年數百場展演活動的策劃人,她的說法形象地體現了傳承人的地位。
考慮到很多傳承人普遍“長于做”而“短于說”的情況,為了保障非遺傳承人的講座質量,非遺館工作人員圍繞項目歷史、傳承人的特點、工藝訣竅、項目價值以及今后傳承思路5個方面幫助傳承人研究項目,有力提升了傳承人專業研究能力和傳播能力;強化師徒同臺演出的理念,為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培養提供了上升通道和新平臺。魏彩云的徒弟徐妮娜表示,到南博演出很有成就感,也有期待感,因為南博本身就是品牌,這里的觀眾很專業。
尊重非遺傳承規律,擴大公眾參與度
打開南博官網的公眾活動預約頁面可以看到,大部分活動顯示“已約滿”。南博非遺館系列化品牌化活動,不僅成為觀眾心甘情愿地認同和親近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極大提高了公眾的參與熱情和愿望。很多體驗活動一經互聯網發布,即被“秒搶”。
南博非遺館積極創新非遺傳承保護方式,一方面走出“圍墻”,面向社會,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體驗活動;另一方面,采取“講座+體驗”的形式邀請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人現場教學,讓每個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針對5歲至13歲兒童的茶文化體驗活動、8歲至15歲的風箏體驗、18歲至40歲的雨花茶炒制體驗、30歲至50歲的香包制作……“我們希望最大程度地讓觀眾感受非遺的魅力。”在館里負責非遺傳承活動的張靜如是說。
資料顯示,2017年,非遺館策劃組織了475場演出,其中老茶館下午場380場、小劇場演出76場、廣場節慶表演19場,組織各類非遺體驗活動220場。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僅僅只有18個人的團隊完成的工作量。
采訪中,記者恰好遇到陸建芳的愛人來給老陸送換洗的衣服,因為陸建芳已經3天沒有回家了。“除了每年數百場的演出和活動,我們還要負責老茶館的設備保養和維修,并承擔文物普查和田野調查工作。”非遺館所有展演及傳承活動硬件保障工作的負責人周懷東說,“如果說干一行愛一行是一種職業要求,那么,熱愛和情懷就是我們博物館人工作的動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辛勞付出,因非遺屬于群文系統,博物館屬于文博系統,導致非遺館的工作人員在職稱評定、項目和資金申請上受阻。為此,非遺館的年輕人呼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能夠在體制機制上為博物館和非遺的融合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