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乾先生以題代札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筆者尚在大學讀書時,宿舍有位同學十分歆慕蕭乾的文筆。他將人民文學出版社剛出版的一冊《蕭乾散文特寫選》置諸枕旁,并時不時地向我們推薦。我抽暇拿來翻過幾篇,覺著與當時觀念中抒情式詠山詠海詠雨之類的散文不同,但并未深讀。不料過了兩年,有次在書店見到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蕭乾所著《一本褪色的相冊》,站著翻翻,忽然讀出味道,便立即將這冊裝幀精致的小開本購了回來。從此,蕭乾先生的書一直陪伴我行走在求學路上。
初讀《一本褪色的相冊》
這本書是一部回憶錄。蕭乾一生可謂經歷豐富,雖然在波詭云譎的年代,豐富并不就意味著幸福。大學剛畢業,已經寫過多篇報道的蕭乾,一步就踏進了有名的大公報社,擔任起《大公報·文藝》版主編。在這個位置上,他按照自己的思路,邀約了當時的多位文壇高手,對一系列的新書及他們認為重要的作品(例如曹禺《日出》等),發表了各自不同觀點的書評文章。此外,蕭乾還在老板支持下,仿照美國普利茲獎的方法,在該報進行了一次全國范圍的文學評獎。這次評獎的評委,皆是當時文壇的風云人物:朱自清、葉圣陶、朱光潛、巴金、李健吾、沈從文、林徽因、凌叔華……盡管其中幾位的創作在國內堪稱一流,可是,卻沒有一人進入小說、戲劇、散文的獲獎名單。這與今天有些評獎中“排排坐,分果果”的評委輪流坐莊潛規則,不能同日而語。那僅通過信函聯系,北平、上海、武漢三地的評委,連坐在一起“撮一頓”的機會也沒有,可評選的結果,幾十年后看看,還很能站得住腳,想想就詫異。
當時的《大公報·文藝》版,編排等各項工作,只有蕭乾一人。還辦得頗有聲色。自由度有多大,可以舉點例子。由于蕭乾年輕,敢作敢為,編的稿子有幾次受到南京方面的警告,甚至被工部局送來傳票,可老板毫不埋怨,仍不加干涉,放手讓蕭乾去實現他的想法。蕭乾編報的幾年間,只遇見過一次老板轉稿的情況。編輯都知道,這是很不好處理的事。“八一三”之前,上海報紙為給“抗日”募捐,搞過一次“獻金”活動。女作家蘇雪林攜帶了一包金到報館來獻,趁便給報館老板一束文稿。老板交了下來,蕭乾一看,是幾篇以陰曹地府為背景,有諸多語言辱罵魯迅的內容。對不起,不用。老板也有識見,聽到蕭乾告知他文稿內容,也毫無異議地退了回去。
讀這個小冊子,對蕭乾的《大公報》老板胡霖印象頗深。在報社編稿時放手不說,蕭乾有機會到英國去,這位胡老板立即支持交通費;剛領了外國錢的蕭乾在家里欣賞時,為歹人所窺,晚上一下子偷個精光。老板不猶豫,立即再給一次,條件不過是多寫幾條國外通訊。蕭乾在劍橋正準備寫畢業論文時,胡老板來到這里,對蕭乾說,碩士學位對你有什么用場……眼看第二戰場就要開辟了,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呀!這一番話,使得蕭乾放棄學位,成了中國極有限的采訪歐洲戰場的記者。他當時的大量歐洲戰況及英國人民面對轟炸從容不迫的報道,給了中國人民極大的鼓舞……這樣的特別生涯,一個人一生是不易遇上,有時遇上也是不易把握住的。蕭乾得到并把握住,這成了蕭乾人生幸運的重要節點。
這本書引發了我對這位“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自況)的很大興趣,于是,我開始注意收集起蕭乾的作品。大學期間,見到蕭乾翻譯挪威大戲劇家易卜生的詩劇《培爾·金特》(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蕭乾先生因此劇的翻譯還獲得了挪威王國政府勛章)。當時該劇本發表在《世界文學》上,我便到郵局購存一冊。后來又陸續購到其翻譯的捷克名著《好兵帥克》,英國亨利·菲爾丁的《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這兩部作品都有豐富的幽默因子,從中可以透露出蕭乾作為翻譯家心性的一部分吧?
蕭乾先生寄來書和題詞
后來,我供職的部門,有一位經歷繁復的老人,知道我存有《一本褪色的相冊》,便說自己認識蕭乾,要借過去看看。我有些心疼,可礙于情面,就借給了他。不幾年,老人去世,書也就不知流落何處。大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報紙上見到蕭乾一篇文章,大意是談喝茶的情形。因為有親身閱歷,蕭先生談到英國人喝茶的一些習慣,十分別致有趣。碰巧我當時正讀李霽野先生所贈英國作家喬治·吉辛的《四季隨筆》,上面記載的喝茶情形與蕭先生說法不盡相同,我便抄錄了書中的記述,寄給蕭乾先生參考,順便詢問了自己尚未得到的《書評面面觀》的情況,以及《一本褪色的相冊》是否還會再版等等。
大約1990年春節前后,我接到蕭乾先生寄來的郵包。內中有兩冊書,一冊正是重新出版的蕭乾大學畢業論文《書評面面觀》(人民日報出版社)。此書由李輝編輯,其中還收入了當年蕭乾在《大公報》編發的一批名家撰寫的書評文字。理論、實踐相結合,使得該書有了更大價值。在書的扉頁,除簽題外,蕭先生還客氣地寫有近于信的短札:“謝謝來示,增多了我的見識。”又告訴我:“《褪色的相冊》已無存書,年內文聯出版公司將出我的回憶錄,《未帶地圖的旅人》其中已包括。”蕭先生真是細心人,小問題也回答得這么周全。
另外一冊書是《紅毛長談》。這部李輝編輯的冊子,是為“敬賀蕭乾老八十華誕”,由臺聲出版社出版的。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蕭乾在《大公報》開了一個有趣的專欄“紅毛長談”。“紅毛”者,中國大眾當時對外國人的稱呼。蕭先生假托一個“塔塔木林”的外國名字,以近乎西方人的眼光,發表自己對當時中國各方面情況的感想。這些作品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文藝界著名人士(如田漢先生)也鄭重出來寫商榷文字。這批作品以“偉大”寫卑微,以莊重寫滑稽,以光明寫黑暗的反諷手法,的確獨樹一幟。難怪編者李輝由此認為蕭乾除小說家、翻譯家、記者之外,還應被稱作“雜文家”才是。
該書還收錄了部分蕭乾在歐戰中所寫的報道。這些報道從戰爭中求學、科學在戰爭中、婦女在戰爭中,甚至“空襲下的英國家畜”等處入手,使人可以深切感受到戰時歐洲普通大眾的生活狀態。這是蕭乾當年輝煌成績之一斑,對于和平時期的人,仍然有不一般的認識價值。該書另一部分我以為對今天的編者還有意義,這就是其中第三輯中蕭乾在當編輯時給讀者的“答辭”。對于讀者,尤其作者,他閱讀了報紙,或投去了稿件,總是希望編輯能夠知道他的想法,所以,寫信詢問,希求回應,實在是可以理解的。蕭乾當過作者,這種心情他能充分體會,所以,盡管一星期他一個人要編四五個版,十分緊張,可他仍擠出時間給讀者,作者回應。讀者來函,有的是對版面的整體看法;有的只是個人關心稿件是否會被一視同仁問題,有些還涉及到文藝寫作等等。蕭乾答辭,文字簡潔而觀點清晰,態度平等,所以不僅對個別讀者作者有益,同時也給更多讀者作者一種良好的信念,一種親和的感受。這種作為,在一些舊書刊中常常能見到,可今天卻很少了。讀者反映問題,本意在關愛報刊,可由于完全沒有回應,使他們容易產生報刊不在乎他們的誤會。這一點,今天的辦報刊者,仍能夠從蕭乾這些文章中獲得很好的啟示。
為《書評面面觀》寫書評
這兩部書上都有題字,使我十分珍愛。我還為《書評面面觀》寫出一篇書評,以為蕭乾當年提出的應當出現“書評家”的主張并未過時(“我們需兩個批評學者,六個批評家,五十個書評家”),許多書評的應有之理應堅持,這當然也是對當前書評現狀不滿的有感而發。
我與蕭乾的聯系還有一次,內容有些意味,值得記敘出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在研究著名詩人、教授梁宗岱先生時,希望更多了解他與作家沉櫻的婚姻情形。可沉櫻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去了臺灣,后來又去美國,這個階段材料很少,便沒法子深入下去。恰在此時,我在《文學報》上讀到一篇回憶文章:《春聲已遠》。內容是記在臺灣、美國時沉櫻女士情況的,作者是臺灣作家林海音。原來她與沉櫻是好友。從文章中我了解到,林海音曾為沉櫻編輯出版過一部散文全集《春的聲音》,內中插附了多幅照片,這叫我有些心動。我想,能否與林海音取得聯系,從她那里獲取一些沉櫻在海外的有關資料呢?
可自己與林海音素昧平生,根本不知道她的地址,她又在臺島,相隔一個海峽,聯系起來更多一層麻煩,只好將念頭擱下。事有湊巧,不久在報刊上見到蕭乾的一篇文章,專門談到他與林海音的交往。我便想出個“曲線”的主意,冒昧寄奉一信,希望蕭先生提供林海音的地址。
不久,收到蕭先生的回信。信中告訴我林海音在臺灣的詳細地址,還特別加了一句:林海音喜歡人們稱她“先生”。我按照蕭乾的提示,給林海音先生致函,終于獲得沉櫻《春的聲音》,梁宗岱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以及林先生自己的散文集《隔著竹簾兒看見她》三部作品。這些資料對我寫文章有大幫助,后來故事可以另行一文。這是受蕭乾先生直接幫助完成的,對于一個普通作者,感念之情難于言表,在此,且將其作為這篇有限文字的結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