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巴恩斯的“繪畫鑒賞課”
    來源:文藝報 | 俞耕耘  2018年07月09日08:19

    朱利安·巴恩斯

    英國當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連續引用亨利·詹姆斯和福樓拜的兩句話,表明了藝術評論(畫評)的處境:“畫家對那些寫畫評的人有著巨大的懷疑”。“用一種藝術形式來解釋另一種,這怪異極了。在全世界所有的博物館里你都無法找到一幅優秀畫作需要加上評注。導游手冊里的話越多,那幅畫就越糟糕”。

    盡管如此,巴恩斯認為在一幅畫前閉嘴,不予置評,不是個理想狀態。他為畫評辯護:“我們是不可救藥的語言生物,我們熱愛做解釋,說看法,談主張。”為此,他還拉出了普魯斯特喜歡在畫作里發掘現實人物的“習性”。其實,他想說明的是難以抵抗的“跨界誘惑”,探討不同藝術形式、介質能否象征轉換、思想轉譯的問題。

    早在80年代,巴恩斯就憑借《福樓拜的鸚鵡》,奠定了英國文壇一線作家的地位。此后,他三入布克獎決選,2011年,《終結的感覺》終于摘得大獎。令人嘆服的是,這樣一位知名作家,還擁有寬博深宏的藝術修為,對繪畫評論抱有極大熱情。從一開始在小說里談席里柯的偶爾為之,到后來為《現代國家》《泰晤士文學副刊》《倫敦書評》撰寫一系列藝術隨筆,最終結集為《另眼看藝術》。巴恩斯形成了一套講述藝術故事的精妙“手法”。如果說這手法是什么,我愿意將其概括為“來自福樓拜的教諭”——寫筆記而不是評論,用“描述性”和“解釋性”來淡化如今評論界自以為是的“評判性”。

    事實上,事后諸葛的行為,并不能證明評論者比畫家高明多少,它反倒顯出一種輕浮的“可憐優越”。巴恩斯強調要“理解創作中的畫家”——那不是杰作成品,而是畫家不斷構想、不斷犯錯、不斷廢棄的痛苦過程。當我們看到席里柯的《海難場景》,我們會覺得終稿理所當然,一切畫面選擇都已注定。然而,這當真都是必然嗎?顯然并非如此,每一種構思都有千百種實現路徑,你為什么只選A方案,而放棄其他?這恰是我們所無視的,而巴恩斯的“另眼”所在。

    在我看來,“另眼”意味著思維和觀念的超越性、逆向性和質詢性,它集中表現為從細節誕育了思想。巴恩斯通過敘述歷史真實發生的海難事件,將席里柯草圖、成稿和終稿畫面與史實比對,試圖揭示畫家構思的良苦用心。他完全以一種逆推回溯的“排除法”,還原了席里柯當時放棄眾多方案的“創作現場”。與其說這是畫評,不如說是關于畫作的“藝術推理”,巴恩斯始終在自問自答,用嚴密、精妙的分析闡釋,給畫家找尋理由,同時說服讀者。

    把災禍性的事件變為畫面,其實是尤為艱難的藝術轉化。巴恩斯認為,席里柯明智地放棄了:觸礁時刻(避免政治敏感)、暴動場面(就像混戰,不明就里)、食人場景(荒怪滑稽,破壞基調)、蝴蝶飛來(比例太難處理)、幸存者浸在海水里(無法解決構圖)、獲救的時刻(太簡單直白)。在偉大畫家那里,主題與動機遠比技術層面重要得多。他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做“減法”——排除什么,不畫什么,這樣一來選擇似乎就慢慢走向了必然。

    其實,萊辛的著作《拉奧孔》,就已經點破:如何選取一個“最具包孕性的時刻”,是敘事向畫面轉化最應考慮的核心問題。席里柯最終選擇了一個最具曖昧含混的時刻——救援船太遠太小,分不清是前來還是遠去;天空的暗云光線,猜不透是黃昏還是黎明。換言之,木筏上的人,不知道該是歡欣鼓舞,還是轉而又走向絕望。這是太高明的地方,真相只有在畫外。即使是大師杰作,也難免不斷受到質疑,有些雖然是“好事者之問”,但卻細致有趣。

    為何木筏上的幸存者,背部肌肉如此健碩?甚至,連躺下的尸體都仿佛練過了健美。暴亂、饑餓、吃過屎尿似乎根本沒影響到肉體健康。我認為,巴恩斯的回應,真正做到了一種“假想性反思”:形銷骨立、奄奄一息的形象安置在畫面里,甚至連構圖都無法達成。萎縮、無力的人體,撐不起來波濤、狂風和陰云的力量輪廓線。席里柯有意拒絕了憐憫凄慘和無力,追求一種與狂暴的自然共舞的生命力量,才是最大的“藝術忠實”。“忠實于事實,一開始要這樣,的確沒錯,但是一旦創作走上正軌,兩相權衡,就要忠實于藝術了。”巴恩斯這話說得和亞里士多德并沒兩樣。在作品里,“應然的樣子”要勝過“本然的樣子”,藝術真實要先于歷史真實。

    在生活中理解畫家,找到作品與人格的反差、斷裂和悖逆,也是巴恩斯“另眼”搜尋的趣味。《德拉克洛瓦:有多浪漫?》與《庫爾貝:不是那樣,是這樣的》形成了一組有意思的對照,他們都是極度的矛盾體。在雷東眼里,德拉克洛瓦高貴不凡就像猛虎,高傲、有策略、富于力量。然而,他同時削肩含胸,局促緊張。巴恩斯通過《日記》發現,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其實根本不浪漫:基本沒離開巴黎,連藝術圣地意大利都沒去過。他也沒在女人身上耗費什么時間。《日記》冗長無趣、沒完沒了的“色彩表”,無用無聊。這種矛盾反差,直接表現在他藝術欣賞的趣味上。

    德拉克洛瓦欣賞有序平靜的莫扎特遠遠超過起伏過大的貝多芬;看似他和司湯達頗為神合,其實也經常抱怨,受不了司湯達的粗魯傲慢,愚蠢荒謬。甚至,他本能抗拒瓦格納也頗有意味。在我看來,生活中的德拉克洛瓦就像一個神經纖弱的保守者,追求寧靜、平和猶如希臘人,處處對藝術中的狂亂呈現出“不可耐受性”。然而,在畫作中,他又走向反面,“他的藝術表現的是奢侈、激情、暴力、放縱”。

    巴恩斯對庫爾貝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直接描摹了藝術和生活永不相交的“平行世界”。庫爾貝的寫實主義其實也是一種暴力,借用筆觸的細膩,“真實得驚世駭俗”來宣示一種特權。這種特權表現為“他總是在責難這責難那,糾正這糾正那,藝術和生活上皆是如此。不,不是這樣,是那樣的”。巴恩斯覺得庫爾貝這種自大狂式的人格,反而像極了真正的浪漫主義者,似乎他和德拉克洛瓦對調才符合認知。

    事實上,更應看到,自戀到底給庫爾貝帶來了什么?也許只有空前的藝術自信,才可能造就“寫實藝術”的要素:“當下題材(畫家既不應畫過去也不該畫未來),個人風格,具體性,寫實性,以及美。這美存在于自然之中,因為自然‘自有’其藝術表現力,畫家不該篡改。”從這個宣言式的陳述,就不難理解庫爾貝為何覺得自己壓倒了所有現代藝術家,還勝過了所有古代大師。這不應只視為一種自我營銷的手段,而是其藝術主張的必然呈現。

    巴恩斯更難得之處在于發現了藝術接受的流變,讓原本突兀、怪異的不能忍受變得習以為常。馬奈的作品在當時普遍被認為“侮辱了藝術史”,即使是支持者波德萊爾也認為,他開啟了繪畫藝術的墮落過程,竟然找尋不見道德維度。馬奈的大膽廢棄是全方位的:題材、色彩、透視,然而他也是發揮最不穩定的“古怪變量”。巴恩斯認為,馬奈的“宗教期”作品,非但占據了不少成熟期的創作精力,而且那種類似“基督反敘事”的嘗試,“更好的名字應該是:劣作駭人”。

    《另眼看藝術》一書,是巴恩斯藝術隨筆的集中呈現,從某種角度講,原本零散的評論文章卻形成了集群效應:一種藝術史的風貌。你會發現,巴恩斯所評述的畫家、作品,內置隱含了線索框架:從古典到浪漫、從寫實到印象,從再現到表現……潛流慢慢突顯,“現代”畫家們的生成史、接受史也變得明晰起來。巴恩斯始終把審美趣味、標準法則的新陳代謝,視為解讀的重要之維。換言之,它本身也依賴作家本人的觀念更新。“如果說我小時候的感覺沒錯,我家里那幅裸體畫的確就是無趣,我由此推斷‘藝術就是莊重嚴肅的’卻是謬誤。藝術不僅僅能捕捉到、展現出生活有多刺激、有多令人悸動,有的時候,它做得更多:它就是悸動。”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器|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电影| 色哟哟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电影网|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91区精品|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re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思热99re视热频这里只精品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 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白丝jkav网站| 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久久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99久久免费国产精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