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傳統文化賦能動漫,歷史溫度與當下生活缺一不可 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上,動畫創作掀起“國寶熱”
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上,國產動漫展臺前人流如織。葉辰亮攝
優秀傳統文化與動畫碰撞出了“雙贏”的市場結果,但這種強強聯手本身并非易事。有學者指出,為動漫賦能,需要警惕“披皮”式的生搬硬套。用動漫打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是要破譯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關系,回歸文化本源需要在文化之根上挖掘,形成與當下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鳴。
去年, 《如果國寶會說話》 《國家寶藏》等一批以國寶、文物為主題的影視作品讓觀眾意猶未盡。眼下,這股 “國寶熱”又延續到了動漫領域。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現場, “國寶元素”成為公眾活動日上最引人矚目的動漫主題。
承載著先人智慧,鐫刻著民族記憶,古老文物在動漫中“活”了起來——記者在現場看到,國寶主題動漫或以可愛的卡通造型出現,或被“擬人化”成為養眼的動畫人物,再配上量身定制的趣味故事,讓人眼前一亮。
動漫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絢爛世界,而寧靜悠遠的傳統文化亦是如此。在動畫人看來,動漫與傳統文化,一個年輕時尚,一個古老厚重,卻帶給現代人相通的情感體驗。讓兩者相互賦能,是高速發展的中國動漫產業在市場選擇中需要承擔的責任。
年輕人更推崇有文化情感共鳴的作品
不久前,一段中國文物在博物館中活起來的視頻刷進了很多人的朋友圈,甚至被稱為中國版的 “博物館奇妙夜”。眼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嘗試用動漫這種伴隨自己成長的表達方式,講述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在匯集原創動漫的尚漫平臺上, 《古樂風華錄》是目前最火爆的作品之一,不但點擊位于前列,游戲、動畫的衍生計劃也已排上日程。各色中國古樂器成了這部漫畫的主角,其中有德化窯白釉瓷簫、九霄環佩琴、紅漆描金云龍紋塤、海昏侯編鐘等博物館的館藏,也有寒山石鐘、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等失傳或流離海外的中國古樂器。
為了盡可能還原古樂器的身世與特色,主創團隊查閱了不少歷史文獻資料,并隨著調研的深入,項目也從最開始計劃的“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拓展到150多個樂器。這些古樂器被塑造成養眼的動漫人物,每一個樂器都有一段量身定制的故事。
故宮博物院的動態漫畫 《故宮大冒險》則為傳統文化的動漫開發提供了另一種思路。這部針對青少年的作品從兩個在故宮探險的小朋友的視角展開,趣味性的創意設定俯拾皆是。故宮所藏的西洋鐘表化身為呆萌小機器人,與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南懷仁組成探險組合。細節“彩蛋”更是不少,就連太和殿上的脊獸們都各具性格。
“成長中的中國年輕一代有著強烈的本土文化認同感,他們期待看到能與自己產生文化共鳴與情感共振的產品。”尚漫平臺主編付嬌道出了國寶、文物在動漫領域走俏的原因。她給出一個數據,其平臺上連載的動漫作品中與傳統文化相關并得到后續開發的,比重高達50%——傳統文化正成為動漫作品的核心競爭力,這背后是中國漫迷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和對相關產品的需求。
原創動漫聚焦當代人生活關切,嘗試拓展表現方式邊界
優秀傳統文化與動畫碰撞出了 “雙贏”的市場結果,但這種強強聯手本身并非易事。有學者指出,為動漫賦能,需要警惕“披皮”式的生搬硬套。“用動漫打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是要破譯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關系,回歸文化本源需要在文化之根上挖掘,形成與當下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鳴。”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副主任于壯說。
什么樣的作品既有歷史質感,又具當下思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舒霄例舉一部名為《美麗的森林》的動畫短片,這部約七分鐘的國產動畫片通過中國傳統美術素材,講述了動物保護這個全球關注的話題。作品用一萬多張工筆畫手稿,將 《果熟來禽圖》《楊柳乳雀圖》《紅蓼水禽圖》《碧桃圖》《芙蓉錦雞圖》等數十幅經典國畫作品動態化,重新組合演繹出一個頗具警示意義的故事。在美麗的森林中,鳥兒婉轉低鳴,一派和諧安逸的景象,然而一聲槍響,卻將這份美好終結。震撼的槍響后,畫面瞬間轉黑,升起一縷青煙、幾片鳥羽寂然飄落,動畫最終定格在畫卷被打穿的破洞上,黝黑深遠而又觸目驚心,如同一個殘酷的叩問。舒霄說,這部作品不僅讓古畫動起來了,更可貴的是在傳承的同時,講述了新的故事,賦予了其新的意義。
同樣,動漫也可以承載起關于匠心和責任的主題,比如,一部名為《故宮回聲》的作品,就將“追光燈”打到了上世紀國寶遷移過程中“護寶人”的身上。《故宮回聲》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底本,講述為了保護國家文物將文物南遷的故事。作品發布后頗受業界關注,被稱為故宮文創品牌,故事化深度開發的一種嘗試。
破壁圈子文化,摘下“低幼”標簽。中國原創動漫在與日美等動漫大國作品的競爭中,正在以聚焦當代人們的生活和關切,嘗試拓展動漫作為表現方式的邊界。在傳統文化和動漫相互賦能的過程中,更多優秀的動漫人和原創作品正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