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宏:世界,是用來聽的
著名影視配音藝術家,朗誦表演藝術家李立宏。
“世界,是用來聽的”
如果你只聽過李立宏的聲音,你一定很難想象,那個渾厚深沉又充滿磁性的聲音的主人,竟然是一位微胖、圓臉、眼里含笑、有些孩童氣、甚至有些萌萌噠的大叔。
剛下課就風塵仆仆趕到的李立宏,寒暄中被問起即將出版的新書《世界,是用來聽的》,復雜的感慨竟然超過了喜悅,“世界是需要我們去接觸和感觸的,那對我來說這一生很重要的就是‘聽’和‘說’,用‘寫’的方式與別人交流其實并不是我習慣和擅長的,有時候我只有一點點的沖動和愿望去將自己的經歷和收獲記錄下來,之前也一直有人提醒我說,你要做一點事情,你要寫一些東西,可是我覺得我沒有那樣的能力。”
“我腦子里的東西比較零碎,所以你們看到的這本書可能也屬于比較散的風格”,在文字上不太自信的李立宏,對于這本書的誕生,直言自己很幸運,幸運在這一路上得到了太多好友的幫助,得以將那一點點的沖動和愿望付梓成書。
其中,為他新書作序的陳曉卿是李立宏大學時期就結識的同窗摯友,“當時找寫序的人也挺費勁兒,事實證明,陳曉卿是最合適的人。他的角度很獨特,如果反過來讓我給他寫序,我可能記不住那么多東西,我很幸運有他這么一個同學。”三十年前在學校中默契相處,多年之后,因為有著共同的志趣和目標,在后來的工作中也自然留下了各種聯系,“我們都是1982年考入廣播學院的,他在電視系新聞攝影專業,我是播音系的,我們的宿舍都是挨著的。大家知道我們的聯系是因為《舌尖上的中國》,當然《舌尖》對我們兩個人來說是時隔了很多年之后的又一種交往。”
“給《舌尖》配音的秘訣是:好奇”
李立宏在節目中談《舌尖上的中國》
從事配音工作二十余載的李立宏,在《舌尖》之前長年給影視劇人物配音,給食物做解說還是頭一回,他至今也沒完全想明白陳曉卿為何會找到他,“這個作品本身就很優秀,一開始落到誰頭上都會很好。他可能是覺得我身上有他接受的東西吧”,拿到文稿的一瞬間,李立宏就覺得,“我們也不用再說太多,我們都知道這次是一個不一樣的東西。”
面對陌生又熟悉的食物,李立宏說,自己配音的時候向來都很投入,“總會板起來,不是刻意的,而是一要配音,整個人就立了起來,那是一種習慣。我不想較勁,其實我當時也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放松。”可是前兩集錄完,導演陳曉卿和李立宏都發現“放松”對于美食紀錄片來說并不是最合適,似乎還缺少了什么東西。
“停工了十來天之后,陳曉卿告訴我說,食物離中國人的生活很近,食物也是人們認知這個世界的特殊通道,要時刻保有好奇心,才能調動起觀眾的情緒。我答應他的時候,我腦子里就想,哦,好奇,一小部分東西是我知道的,大部分東西是我不知道的,我確實是很好奇。”
從第一季播出后的“大火”至今,李立宏不知不覺已經參與了三季的《舌尖》配音工作,談及三季的工作有何不同,他坦言:“做第一季的時候,沒有人把它當成任務,每個人都是自發的從容的想要把這個事做好;第二季還是原來的班底,合作起來也沒有太大的壓力,大家都在想如何與之前保持一致,還能給觀眾一些新鮮的感受,所以第二季說人的東西會比較多;第三季找到我的時候,給的時間比較倉促,節奏太緊張以至于缺少了一些溫度的東西,如果沒有一季二季的對比,你會覺得三季其實也很不錯,他們也在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這個事兒。”
《舌尖上的中國》給李立宏帶來了溫暖的記憶,也帶來了如潮水般涌來的贊譽,但是謙遜的他覺得能做到投入、好奇、聲線完美的人肯定不止他一個,能夠將食物的誘人說得出神入化,帶給觀眾“一聽就餓了”的感覺,其中并不存在什么所謂的“演繹”,更多的還是依靠個人在聲音創作之路上一點一滴的經驗的累積。
“把對聲音的興趣變為一生熱愛的事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量國外影視作品被翻譯成中文,童年的李立宏就特別喜歡和小伙伴們去看外國電影,時間一長竟能把畫面背后的聲音和配音演員的名字一一對應,“猜對那個聲音是誰的對我來說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那個時候在我腦子里的概念就是,配音就是譯制片的配音”,在他看來,譯制片的配音和字幕一樣,都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都具有傳遞影片價值的功能。成長于譯制片黃金年代的李立宏,深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喜歡看外國電影,喜歡模仿里面的人說話,喜歡朗誦,對聲音也逐漸有了濃厚的興趣。
1982年,李立宏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在別人看來這也許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選擇,但他說自己與廣院的結緣其實特別偶然。“在北京土生土長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廣院還有播音系,當時高中班同學有知道的,就感覺自己特別孤陋寡聞。”
“招生簡章發下來的時候,我們班主任還一直收著,怕影響我們復習,直到報名截止的前一天才貼出來,那年頭家長覺得‘提前招生’不太靠譜,并不是很支持我。但當時同年級的同學都知道這個班里有一個特別喜歡朗誦的孩子,就是我,他們慫恿我來考播音系。其實我學習成績很一般,如果沒來這兒我其他學校也考不上,幸運的是我最后考上了,我特別感謝那幾個有共同愛好的同學推著我來。”
“一開始來播音系,就以為只是廣播里的那種播音,當時還沒有主持的概念,也沒想過和配音會有什么聯系,但我肯定的是我很喜歡學這個,廣播學院讓我在對聲音的運用上的確起到了入門的作用”,但在李立宏心中,入門雖然重要,但要想做出什么成績,這遠遠還是不夠的。
對李立宏而言,從單純喜歡到對這個行業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是源于在播音系的實踐積累以及后來去電視臺的實習,那個時候的他終于有機會接觸到更多類型的作品,有更多時機去嘗試不一樣的工作。其中,給譯制片配音的經歷,拓寬了他對不同題材影片的聲音駕馭能力,也讓他開始愛上了配音。
“當時在高蘊英、魯景超等老師的帶領下,在系里共同探索、實驗并完成了若干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外國影片(印度、巴基斯坦、前蘇聯、美國等國),認識的東西越多,感覺就會不一樣,大家在一塊兒很開心,不僅幫助我們很快地適應后來的工作,也讓我們在那時候就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其中受益最多的就是我和李易”,看著同班同學后來紛紛轉行做了記者、編輯、管理種種工作,李立宏感慨道,“他入行比我早,時常幫襯著我,全班最后只有我們倆一直從事著和專業有密切聯系的工作。”
“我很幸運,一直在做配音這一件事情”
畢業之后,李立宏留校在播音系任教,與在學校教書相比,出身教師家庭的他其實更愿意到一線崗位去工作。經歷了一番猶豫之后,李立宏還是留了下來,在學校里老教師的帶領下,以助教的身份承擔了播音系85級、86級的教學工作,講授播音基礎課。
后來因為院系和課程改革的原因,他先在電視系93級、94級電視編導(主持人方向)講授播音有關的課,“這只是學校的一個嘗試,兩屆之后這個方向就沒了,我的課都被取消了,我只能再想辦法,后來我到了文藝系講藝術語言賞析的課,99年學校成立了影視藝術技術系(影視藝術學院前身),里面只有導演表演專業,我當時就比較想給他們上臺詞課,然后就去了,一直待到現在。”
回憶起自己曲曲折折的任教經歷,李立宏坦言,成為一個老師壓力特別大,每次臨上課的時候都特別緊張,盡管有準備,但大部分時間都不知道自己在講臺上說了什么,下了課再也不會去想課程的內容,但一周之后又由不得自己不去想,“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了十幾年的時間,我好久才緩過來,所以我特別理解現在的青年老師,真的很不容易。”
從最初熱愛朗誦,被老師同學推著、慫恿著走上配音這條“不歸路”,到今天仍然做著各種配音工作,同時在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導演表演系教學生們怎么配音和說臺詞,李立宏說,“我覺得我很幸運,也可能是因為,從當時跨進這一行,到現在,我就只在做配音這一件事,沒做別的。”
“邊邊角角的小角色對我幫助特別大”
盡管塑造過成千上萬個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李立宏最難忘記的卻是剛入行時給小角色配音的經歷,“有時候一個劇不需要那么多人來配,人家看我一小孩,就隨便分給我兩三個角色。我那時候還挺樂意,一個戲里自己來回倒騰,一會兒變成這個人,一會兒變成那個人,說實話特別享受和滿足。”
在眾多小角色中,央視翻譯的美劇《豪門恩怨》中那個叫沃爾特的石油富商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然而就在他對人物的感覺漸入佳境的時候,這個老頭兒的戲份戛然而止,不免讓他有些遺憾。“沃爾特之后,就總有老頭兒的角色找上我,那時我還是個年輕人,聲音也不是這樣的,就想不明白,后來覺得這也算作是對我業務上的一種肯定吧。”
在李立宏看來,自己先天聲音條件不是很突出,發音和吐字也并不完美,也許是憑借著自己超強的感受力,以及在給每一個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下的小人物配音時的反復揣摩,他的努力逐漸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后來別人會給我一些反饋,說這孩子可塑性挺強,我覺得特別高興。起初只是覺得好玩,配了那么多邊邊角角的角色,回頭想想那幾年對我的幫助特別大。”
從聲音的配角到主角的這條路,對李立宏來說,其實是有些漫長的,他一開始心里也并不順暢,在別人看來有時甚至是痛苦的,“但畢竟年輕嘛,總會遇到太多這樣的事,所以我特別感激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人給我反饋,尤其是年長一些的前輩之類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給予了我肯定”,正是這些鼓勵,幫助李立宏一點點建立起了自信,也讓他在之后面對不同的角色的時候更加自如。
“害怕被定風格,熟悉角色只是習慣而已”
如今,不論是給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游戲、廣告配音還是給紀錄片、專題節目擔任解說,李立宏都是游刃有余,得到的好評也越來越多,甚至有人給他的配音風格做了一番詳細的分析,但在他自己看來這并不是一件好事兒,“有時候我還挺害怕,在你還在世的時候就把你拆成一個個零件,檢驗一番下個結論,然后這里上點油,那里涂點蠟,多可怕啊。”
說完,李立宏哈哈一笑,隨后解釋,“當然,每個人說話做事都有自己的規律,別人也會對你有或好或壞的評價,這很正常。我不會給自己定風格,更多時候是我愿意對我的作品中涉及的內容做更多了解,基于對里面人或事的熟悉感,把該說的話用正確的方式說出來,這也不算什么方法,只是我的習慣而已。我常常提醒我自己,包括告訴我的學生,早早給自己定風格的人,說明他已經不打算再進步了,哪怕是一個多么功成名就的大師,之后恐怕也再沒有能力往上走了。”
如果一上來就跟學生們說技巧性的東西,會怕他們被局限在這個條條框框里,成為發聲的機器。但若只是走心,久而久之,語言的表現能力也可能鈍化,我們會被自己的主觀所蒙蔽。所以,技巧之于語言來說,只有長時間的歷練和實踐,它才會成為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長在身體里的一種能力,當你需要的時候就會自然流露出來。
李立宏認為,自己的優勢是感受力比較強,也比較愿意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性格上的隨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不同的事物也有了更多實際感受,如同握住裝滿茶水的茶杯那樣去緊緊握住不同故事里的人,冷暖自知之后,要貼近他們就不會太難。
他不愿意被概念化的分析限制住,而是更傾向于“隨心所欲”地去塑造角色。當《舌尖》火了之后,李立宏第一反應其實是有些“酸酸”的,“我都干配音二十多年了,不是因為《舌尖》我才怎樣怎樣,我在其他的很多作品中投入的感情可能比《舌尖》更多……我覺得不是因為我念了之后這個作品才有靈魂,它是主題、文字、畫面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不是隨便讓我念一個東西都能成為所謂的‘舌尖體’,所以到后來我也有些抗拒這種對作品的消費。”
盡管配過人文、自然、歷史、社會、軍事等多種題材的作品,李立宏卻覺得在播音系學習播新聞時打下的基本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幫到了自己,記臺詞從來不會成為他的問題,“剛入行的時候,看兩遍詞,臺本扔一邊照樣能配,后來年紀大了記憶不如從前了,就想了個辦法”,為了擺脫對筆記的依賴,鍛煉自己的記憶力,他逼著自己配音的時候不帶筆,慢慢地也能全記在腦子里,這個小習慣讓他頗為得意。
“瓶頸期并不可怕,感謝多年的順其自然”
近年來,百花齊放的國產影視作品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與此同時,為了避免現場環境的干擾,大量的電視劇都放棄同期錄音而采用后期配音的模式,配音演員也作為一個職業逐漸走入了大眾的視野。
同時作為專業配音演員和表演系臺詞老師的李立宏認為,過多的使用配音演員也會引發一些問題,特別是使用那些聲音已經被大家所熟知的配音演員,“因為你長期處于一種空間、環境、工作狀態下,用你習慣的方式去想象人物的對話,對于現場實際反應的敏感是不足的,配出來的效果,劇組覺得不滿意,觀眾也會覺得奇怪,其實有一段時間,我也經歷了艱難的調整。”
在這段瓶頸期里,李立宏感覺到了些許挫敗感,一度想賭氣放棄,“我那時候就問自己,到底還想不想做配音,想了想覺得自己還是想做”,讓李立宏堅持下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考慮到自己在學校里所做的教學工作已經和配音分不開了,在他心里,教學和實踐是互補的,不能離開實踐去教學生。于是,他說服自己,要學會接納別人反饋的問題而不是選擇逃避,要做出適當的改變,換一種摸索方式去貼近角色。
順利度過這一時期的李立宏,對待工作的心態多了一分坦然,在他看來,一名出色的配音演員、包括所有做傳媒的人,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強大的感受力,用語言作為主要傳播工具的工作是需要和人保持密切關系的,要對生活中的事情保持好奇心和敏銳性,“哪怕你現在還做不到,你也要樹立這種意識,然后不斷拓寬自己的眼界以及生活的領域。”
對于未來,一向秉持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的李立宏表示,他不愿意去做太多的規劃,把握好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正是這么多年的順其自然,才讓我成為了現在的自己,我很滿意現在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