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遺服飾與現代美學邂逅
孟夏時分,華燈初上,北京恭王府里音樂緩緩流淌,“苗凈千尋”與“挑繡之韻”非遺服飾秀先后上演。古老而莊嚴的四合院里,璀璨的舞臺燈光照徹夜空,高挑的中外模特身著現代感十足的傳統民族服飾款款走來,飄逸唯美。這一刻,傳統與現代交匯,讓人恍惚,仿佛已穿越時空,不知古今。
“苗凈千尋” ,將沉淀千年的不同工藝的侗錦、苗侗亮片、香云紗、苗繡、宋錦等運用于設計之中,擷取苗族服飾中典型的紫色、玫紅配以綠、群青及墨黑,呈現出神秘而優雅的色調,并提取苗族精美的織繡圖案,傳達少數民族生機盎然的生活與審美情趣。“挑繡之韻”則清新典雅,展示荊楚地區的服飾新韻,結合武漢漢繡、陽新布貼、紅安繡活、黃梅挑花等多種非遺元素,融入時尚設計理念,素手繡成圖案,讓荊楚民間挑補繡藝術更好地走進現代生活。
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云集,其中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編輯班)的學員們也觀看了這場時尚大秀,感嘆非遺服飾的美輪美奐。寧夏固原《六盤山》雜志副主編李方表示,非遺服飾秀以極富創造力與創新意識的設計理念,展示了傳統技藝、民族元素與流行、時尚的結合,具有中國特色,表達出了中國人的樂觀向上。云南《邊疆文學》編輯部副主任程健認為,這是一場很特別的非遺時裝秀,傳統刺繡藝術與國際化現代設計理念碰撞,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活力;而時裝秀又選擇在這樣一個古色古香的傳統府邸,加以現代化的燈光音樂舞美渲染,整體氛圍傳統與現代結合,形成一種雙重的對話關系,極富新鮮感與沖擊力。
燈光音樂舞美設計為這場既傳統又時尚的秀增色,實現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燈光音樂舞美等設計方瀚海京盛技術部負責人表示,為助陣非遺服飾秀特意啟用了全新的音響系統,結合恭王府建筑結構與古典氛圍,綜合考慮服飾色澤度、模特風格、觀賞角度等因素,根據不同服飾秀的主題啟動對應的設計策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交相輝映,每一場秀都帶給觀眾新的視聽感受。
“苗凈千尋”與“挑繡之韻”是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中的兩場,此外還有“藝針憶繡”“白鷺為霜”“布衣經綸”“云想彝裳”“木真湘韻”“采藍之憶”“流光溢彩”“苧夢東方” ,以及非遺跨界音樂劇“白蛇驚變”服飾秀,共11場,為觀眾展現多項非遺元素在現代服飾中的創新性運用,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的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