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學》組織作家深入廣西合山環江
6月26日至28日,由《民族文學》雜志社、廣西合山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多民族文學名家合山行采風活動暨《民族文學》合山創作基地授牌儀式”在廣西合山市舉行。《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副主編哈聞,廣西文聯副主席石才夫,以及馮秋子、凡一平、谷運龍、黃佩華、潘紅日、冉冉、魯若迪基、楊海蒂等作家、評論家走進合山進行采訪創作。
合山市是廣西的煤都,素有“光熱城”的美稱。作家們先后參觀了東礦礦山公園、礦區舊家屬區,這些建筑見證了合山煤礦發展的歷史,如今成為人們懷舊的依托物。在合山鄉村的新居民樓里,在設施功能齊全的社會福利院里,作家們全面了解了當地扶貧攻堅工作取得的成果,見證了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園區,不斷孵化新企業的工業園區,也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們表示,只有真正走到現實之中,走進人民中間,才可能掌握豐富的創作素材。希望能用手中的筆書寫好當地人民群眾嶄新的精神風貌。
6月29日至7月1日,作家采訪團轉到環江縣,參加由《民族文學》雜志社、廣西環江縣委縣政府聯合主辦的“《民族文學》廣西環江創作基地授牌儀式”,并圍繞“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主題與當地文學寫作者進行座談。大家談到,這些年來,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發展,為少數民族作家的成長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扶持措施和良好的作品發表平臺。作家們要抓住這寶貴的機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要深入理解本民族的經濟社會文化,又要把眼界放寬,不斷拓展自己的思想視野,獲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作家要有赤子之心,把“做人”和“為文”更好地結合起來,以文字見證自己的生命。作家在創作中要具有一種總體意識,要把個人的具體經驗和整個時代、社會的總體狀況結合起來,同時又能夠藝術地將這些思考表達出來,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
隨著《民族文學》合山、環江創作基地的相繼成立,《民族文學》雜志社又增加了與基層寫作者進行聯絡的新渠道。作家們在交流中表示,在祖國各地,存在著許多富有才華的寫作者,他們默默地、無功利地堅守著文學創作。創作基地要積極組織學習交流、輔導培訓,挖掘和培養當地文學青年人才,不斷提升他們的創作水平;要組織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讓作家在收獲豐富素材的基礎上潛心創作,努力推出更多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優秀作品,為繁榮多民族文學創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