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文學年度發展報告
2017年,湖南廣大文學工作者以創作精品為本位,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立足湖南文化和文學傳統,拓展文學視野和打磨作品內質,在現實題材書寫和文學原創力提升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在文學領域很好地踐行了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文藝思想,以豐厚精湛之作參與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合唱,參與湖南“文化強省”進程。小說在現實描摹中增強了人文元素和現代品格,詩歌豐富拓展了主題與技藝的邊界,散文將個體思想光芒伸觸到生命意義,報告文學從普通人視角表現家國情懷與社會介入,兒童文學在成長敘述中取法中華歷史文化資源,網絡文學在類型化主體中體現精品意識運思,文學評論本土作家作品推介力度加大。題材擇取更為寬廣,思想表達更具人文關懷,生活經驗更顯精微,藝術探索更為開放,整體出現向沉潛和深遠處進發的良好態勢。
小說:
關注當下中國人生存現實
2017年,湖南小說創作仍然體現當下和歷史、世俗與超越、個體與文化之間的復雜張力,深入表達中國經驗,刻畫中華傳統文化人格,注目于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在寫實主體上加強現代主義涵化,藝術上更為成熟和豐贍。
長篇小說致力于日常生活細描、時代史詩勾勒和地方文化深描,走向沉實的細節雕鏤和沉湎式心靈探索。馬笑泉《迷城》從故事中間開始敘述,以一樁懸案線索延展為完整的小城人文景觀,刻畫儒家文化人格,于冷峻政治生態中時有人性閃耀。沈念《島上離歌》講述少年跟隨父親在洞庭湖小島完成成人禮,呈現湖區新鮮經驗,營造莊嚴和悲涼的精神之境。遠人《預感》講述小城職員與藝術家的戲劇化情節與情感糾葛,體現藝術對日常生活的介入及靈魂感召意義,敘述干凈利落。陳夏雨《鳳囚凰》講述兩代人的愛情與創業,涵容民間元素和古老生命活力,于諧趣性敘述中傳出物質時代的精神追索。趙竹青《漂》敘述改革開放以來三個同學迥異而交叉的人生,反映義與利、傳統與現代糾纏分化的社會現實,揭示當代社會變遷中精神的漂流無根狀態。曾理《荷鶴圖》以傳奇筆法講敘一代湘商的傳奇人生,以個體化敘述聯結近代史料和行業經驗,繡畫作為核心意象融合傳統、愛情與時代。舒中民《非常市長》以市長履新事件為鏡,照出世相百態,探求靈魂是否附著信仰的差異。駱曉戈《山那邊的橡樹林》以女知青群像點映出一代人的紅色記憶,懷念、懺悔等多種情愫與嶺南地理人文交織,文筆纖細深郁。劉大程《袁崇煥》還原歷史人物形象,擦亮幽暗歷史事件和細節,摻入文史鉤沉和文化反思。曹志輝《女歌》講述瑤村女書傳人的當代命運,從女書再現延至女性關懷。袁姣素《我是一個兵》講述航空兵從軍與轉業的故事,在軍人精神闡發中蘊含人的命運思考。陳茂智《金窩窩 銀窩窩》展示瑤族苦難的遷徙歷史和當代遭跡,具史詩性和生活全景反映。
中短篇小說關注社會典型問題,用文學文本揭示社會文化癥候,思考生存意義。何立偉短篇小說《昔有少年》以少年視角重述文革時生活及美的破碎,以溫婉的詩性敘事揭示主旨,帶著靜水流深的哲理韻味。姜貽斌中篇小說《水井頭記事》講述舊街上老派手藝人的故事,在變的時代鐘情不變和安定的東西,行文質樸洗練。陶少鴻短篇小說《大雪》講述一個家庭的內部矛盾與情感糾葛,明暗線雙重交織,思索現代物欲與精神突圍。萬寧中篇小說《南情北愛》講述革命時代離鄉重組婚姻的群體及其后代的情感命運,表現紅色記憶的日常生活之維;中篇小說《朋友圈·同學群》以兩個高中同學群為紐帶,展示現代社會眾生相。趙燕飛短篇小說《等待阿爾法》以“一地雞毛”式的瑣碎敘事,講述一個女人的救贖和等待,呈現寬闊的意義空間。于懷岸中篇小說《朝著斯德哥爾摩飛奔》追蹤文學青年成長歷程,層層深入解剖現實,質感細膩。徐秋良短篇小說《歡歡喜喜過大年》從農民工返鄉過年切入,將無關聯的兩個故事交錯鋪陳,在溫暖與冷漠交集中完成審美營構。柴畫中篇小說《狼煙》以精微細節展示平凡人的艱難經歷和堅忍精神。盧應江短篇小說《星星和霓虹》講述兩代人對城市恐懼或沉溺的態度,對本土生活變革動力進行理性審視。
小小說創作觸及誠信、忠孝、道德、廉政等正能量命題,由生活相抵達人性與命運,體現短小精悍、鞭策入里的文體風格。戴希《這個故事我不吐不快》和《太陽》通過溫暖人心的小故事歌頌人性力量。伍中正《裸奔》于喧嘩中蘊含懇切的人文關懷;《那個眼睛有病的人》塑造了一個“達則兼濟天下”、溫和善良的男人形象。黃標《好主意》選取“拔草”事件諷刺部分公務員陽奉陰違、怕苦怕勞的惰性。王祉瓔《失戀的代價》勾勒了一個聰穎機智的新時代公務員形象。海蠡《白陶盤》以文物為意象串聯現世故事,承載深沉的家國情懷。
詩歌:
主題呈現豐富性,技藝體現復雜性
2017年,湖南詩歌發展勢頭強勁,在國家級刊物發表作品二百余首,數量增幅較大。舉辦各類詩歌沙龍活動一百多場次,參與詩歌活動者上萬人次。寫作主題呈現豐富性,技藝體現復雜性,在鄉土文化、生命詩學、個體情感方面深入書寫。
鄉土世界的抒懷。皇泯《山羊》表達了對鄉土生活的向往與贊頌,李田田的組詩《很多情不知道來由》以孩子視角表現湘西鄉寨的快樂、安謐和哀傷。鐸木組詩《湘黔古道》抒發對邊境地理人文的懷幽思古之情,唐陳鵬組詩《木桶村的雷》呈現山區孩童的生命活力,蘊懷痛感。羅鹿鳴組詩《出行交響曲》以長沙出行方式今昔對比歌頌新時代城鄉變遷,氣象雄渾。周明組詩《給日子打個補丁》揭示城市化、生產集束化背景下鄉土的衰頹現狀。李春龍組詩《有個伴》、楊仲原組詩《夜幕低垂時,他的眉頭長出一個小山包》深入刻畫了留守老人的孤獨心境。
生存狀態的體察。聶沛組詩《鄰家小院》通過描摹個體生活事相表達生命意義體悟。卜寸丹組詩《7路車》借日常體驗表現存在的虛幻與變形。談雅麗《小敘事》對現代的速度、重復與單面性做了俏皮的反叛。鄧朝暉組詩《銀杏客棧》在語言綿密展開中抵達“超驗”與彼岸世界。譚克修組詩《水聲》深入探討存在與死亡關系。康雪組詩《雛菊與紫薇》圍繞時間、愛情與存在形式展開生命的迷思。蔣三立組詩《景中的虛幻》表達了溫潤而深沉的生活感悟。蔣志武組詩《棲身在虛無的枝頭上》表達了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哲學省思。宋志剛組詩《春天辭》體現語言與生命哲思的精妙融合。賀予飛組詩《一棵樹讓我回頭》表達了對生命本體的獨特感受。
個體情感的浸潤。譚仲池《十月的歌》以激昂的韻律歌唱新時代的壯美圖景,抒情深婉明澈。梁爾源組詩《返回春天的路》以單純的意象書寫本真深致的鄉愁,詞語簡遠。劉起倫《最高處的漫步》對祖國航天事業進行詩化敘述與贊頌,格局宏闊。玉珍組詩《看不見的事物》抒發個人情思與生命體驗,語言滲透性強。馬遲遲《與父書》展現父子間的溫厚情感,熊芳組詩《月光遼闊》表現愛情發生錯位時的孤獨心境,湘小妃組詩《靜水微瀾》描寫戀人之間的美好狀態與微妙感受,王馨梓組詩《街頭》富有青春的張揚與韌性。
散文:
發掘社會歷史內涵和人生意義
2017年,湖南散文整體格局取得一定突破。發掘社會歷史內涵和人生意義,閃爍個體思想光芒,增加了創作氛圍的厚重感,表達上亦有創新和沉潛探索。
悟讀歷史。劉曉平《史詩六章》撫觸朝代更迭中沉積下來的山河古鎮,使人文地理得到復活;《遙遠的故土》直面農村人力資源流失的時代癥候問題。謝德才《時光中的魚鱗寨》在撿拾人物事跡中揭示現代化進程中村莊的命運;《林中小木屋》記錄游記見聞,充滿淳樸生活向往。
觀測人生。劉克邦《貴人》以寫實筆法再現傳統人物神韻,表現不忘本心的感恩精神。凌鷹《窗外》以思緒為中心展現生活的無意識;《在原地遠行》巧妙使用獨白與聯想,向內尋找自我。李穎《河流上的黃昏》制造文字的新奇感和意境的陌生化;《待業青年》以實寫虛,在虛實結合中凸顯文本意義。袁道一《總有微光》在關注他人與回憶自我中完成主旨表達。劉誠龍《春冬一鍋燴》將普通菜肴寫得趣味橫生,生活氣息十足。
鄉情敘事。孟大鳴《雙眾十七隊》批判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吞噬。王芳《邊界》以父親為敘事引子喚醒愛恨糾葛的故鄉情結。秦羽墨《生日花》寫兒時的獨特吃食,散發著泥土的馨香。《風中有聲》蘊藉深長,揭示湘南村莊人們的命運。管弦《生生不息》將審美主體的生命體驗融入植物的生命榮衰;《啊,毒草》以反向審美的形式傳達出對生活的熱愛。
民族表達。謝宗玉《青稞謠》以青稞為媒深入藏民的信仰與魂靈,譜寫一曲藏民族史詩。熊幽《燒龍》將湘西傳統民俗燒龍的全過程描寫得波瀾疊起。龍章輝《進山遇到神》將神秘的梅山神傳說與冷峻的現實思考交錯。陶永喜《穿過歲月的彈孔》通過追懷父親歌頌保家衛國精神;《古道風烈》走進滄桑歲月中的湘黔古道,生動再現中蘊含痛惋。
報告文學:
體現家國情懷與社會介入
2017年,湖南報告文學創作初步形成自己的定位與特征。選題集中在紅色歷史、社會熱點、民生、軍事科技等領域,體現家國情懷與社會介入,既有大歷史背景,也有小人物聲音。
紀實文體與革命傳奇交相輝映。余艷《守望初心》講述了湘鄂西蘇區英勇忠貞的“紅嫂”故事,對后方女性的關注角度獨特,文采斐然;《家園萬歲》《追夢秘碼》《院士何繼善》系列作品發掘院士成長之路與國家命運的內在關聯,呈現科學家人文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紀紅建《鄉村國是》展示了扶貧工作取得的偉大功績及過程的艱巨和復雜性,伸展到移民、環境、教育與文化,寫作視野開闊多維;《雕刻人生》《仰望沙棘》寫平凡人的超越精神。韓生學《中國“失獨”家庭調查》全面反映失獨家庭,記錄了失獨家庭的悲苦,呼吁國家計生政策的變革;《中國剩男剩女調查》則對中國高齡單身人群的婚戀問題進行觀照,看到背后隱憂。龔盛輝《中國超算“銀河”“天河”的故事》展現了我國超級計算機發展歷程,刻畫了具有愛國精神的科學家群像。王杏芬《青春·繆伯英》介紹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繆伯英同志,紀實中加入傳奇和文學想象,張揚湖湘血性與民族精神。
胡啟明《生命的禮物——中國遺體、器官捐獻紀實》、李萬軍《因為信仰》、歐陽偉《竹埠港警事》系列短篇、何宇紅《生長的土地》、謝枚瓊《醉牛山的春天》、高漢武《互聯網+“飯”——一名調查記者和他的“免費午餐”》、王成均等《紅軍村里的后人們》大都書寫平凡英雄的不凡人生,風格質樸,感人至深。
兒童文學:
以傳神之筆演繹中國故事
2017年,湖南兒童文學創作成績斐然,集中涌現一批優秀短篇和長篇作品,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創作源頭活水,以傳神之筆演繹中國故事,描繪瀟湘風情。李少白、周靜獲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鉤沉歷史,開采童年。湯素蘭《阿蓮》帶領讀者重遇童年的自己,打開善與美的記憶。鄧湘子《打赤腳的童年》以“赤腳”的童年解放兒童的天性。謝樂軍的魔術老虎智慧童話講述純真奇妙的交往故事。陶永燦《芭蕉寨少年》以懸疑推理解開戰爭疑云,展現瑤鄉魅力。謝長華《雪峰豺》以動物的生命走向照見抗戰的崢嶸歲月,彰顯梅山風骨。毛滌敏《記憶中的樹》以一棵樹的榮枯象征一段友情的起落。彭世民《秋葉飄零》以弟弟過繼的悲劇抨擊落后宗法禮教。游軍《風從洞庭來》以散文化的筆調講述對故鄉的出走與回歸。
觀照當下,守護成長。牧鈴《斗牛鐵青》通過從斗牛到耕牛的回歸禮贊生命,反思人性。阮梅《親愛的女兒》以綿密溫暖的母愛為底色,凸顯上輩成長之路的啟示。毛云爾《細雨淋濕的花朵》以花寄情,以花喻人;《生活中的一些來信》構思新巧,將生活哲思高度凝結在信箋等物件。曹阿娣《爸爸是英雄》將目光投向先天不足兒童的成長與蛻變,凸顯教育意義。劉檸檸《十五歲的月亮》講述如月亮般溫柔、沉靜、全然付出的父愛。張繼忠《我與李白喝過酒》以天才兒童遭受誤解直指當下教育生態的弊端。
取道傳統,煥發新意。周靜《雞蛋騎上自行車》以感性文字講述馬戲團小丑尋找熱情的歷程,《慢慢》昭示慢的藝術。龍章輝《歌鄉傳奇》講述湘西南山寨傳奇故事,語言干凈純美。宋慶蓮《寶丫頭的米》表達對自然生靈的關懷和對原生生活的眷戀。方先義《土地神的盟約》以古典雅致的文風講述民間神靈與人一道捍衛家園。劉青鵬《巫德堡大冒險》據兩性心理特性將知識解謎和魔法幻想巧妙融合。龍向梅《尋找藍色風》以“追尋”主題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蘇巧新《松果風云》以奇幻冒險之旅打響了童話世界的藍天保衛戰。
網絡文學:
加強“精品意識”和“高峰意識”
2017年,湖南網絡文學玄幻仙俠類和言情類主力穩健,都市、奇幻、歷史、軍事類異軍突起,在類型化主體中加入 “精品意識”和“高峰意識”。
玄幻仙俠類型熱度不減。磨劍少爺《西游:決戰花果山》描繪了一幅新西游圖卷,腦洞新特,熱血恢弘。極品妖孽《絕世戰魂》以主人公對殘酷世界的抗爭為主線,寫世間百態與人生百味。蔡晉《傲天棄少》從棄子崛起的故事出發,以爽文寫仙俠,布局宏大。葉天南《仙師無敵》以都市生活為起點,展現奇幻的武俠修真圖景。妖夜《不死武尊》《不滅龍帝》記錄落魄少年的成長之路,以激昂筆調營構一場玄幻盛宴。二目《放開那個女巫》在穿越中將科技與奇幻結合,充滿新意與正能量。
甜寵文占據言情榜首。半彎彎《霸道帝少惹不得》講述富家女淪為灰姑娘的故事,在曲折情節中刻畫愛情的美好。莫顏汐《嬌軟軍師,嫁給朕》開啟一段女子執筆謀江山的傳奇大戲,暗含女強內核。亦辰《頭條婚約》寫調包千金的錯位人生,在完美逆襲中收獲跌宕愛情。白子洛《1號霸寵:總裁老公》寫少女與總裁的愛情,布局緊密,高潮迭起。淺茶淺綠《全世界都不如你》以細膩文筆寫復雜都市的真摯情感。
集合多元網絡元素。憤怒的香蕉《贅婿》集商戰、軍事、架空歷史等眾多元素于一身。流浪的軍刀《極限拯救》以紀實筆法描繪強大祖國和勇敢軍人。羅霸道《鎧甲少年》在華夏少年的成長故事中加入地球文明、宇宙文明元素。直上青云《為國而戰的女特種兵》抒寫當代青年愛國、護國、衛國的熱血情懷。
也有向傳統文學致敬的作品。天下塵埃的《你的長發》展現革命老區客家女百年生活歷程及精神內核;《帝鳳歡巢》講述江山美人的古典愛情。
文學評論:
增強介入文學現場深廣度
2017年,湖南文學評論與創作建立良性互動,增強介入文學現場的廣度和深度,善用批評的權利,強化批評的文體意識,做出了有效的闡釋和推介。
植根文本的精耕細讀成為亮色。唐麗偉、季水河《男性氣質的危機與建構——以歐茨小說<奇境>為例》、卓今《站在不遠處看待危險的自身——張翎的新長篇〈流年物語〉分析》、龍永干《王躍文官場敘事中權力的倫理形態》等,不論是新作批評,還是舊典重釋,從身份構建、敘事學、主題等不同維度對文本進行了縝密的分析與精到的拆解。
現象捕捉、理論研究深度推進。趙炎秋《闡釋邊界的確定與開放》、聶茂《新時期文學豐富并發展了世界文學》、易彬《集外文章、作家形象與現代文學文獻整理的若干問題》等兼具文學史視閾與問題意識,闡釋了當代中國文學的價值。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本體的“謎面”與“謎底”》《網絡文學熱的“冷”思考》、歐陽斌《網絡文學要回歸文學初心》、晏杰雄《類型化與主流化的復調共鳴》等揭示網絡文學的新成績、新情況與新趨勢,對網絡文學發展均具參照意義。
湖南作家作品推介力度明顯增強。張炯、雷達、何建明、李一鳴、徐可、余三定、龔旭東、婁成、劉長華、張建安等在《人民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等報刊對湖南作家作品給予精到解讀,推介本土文學,引導良性發展。
文學工作:
以出精品出人才為重點
省作協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出精品出人才為重點,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作協深化改革縱深推進。出臺《湖南省作家協會深化改革方案》,推動在全省形成上下聯動、資源共享、經費單列、專人負責的文學組織工作機制。舉行“夢圓2020”文學征文活動,推進“湖湘歷史文化名人長篇小說創作規劃”。組織“作家看創新開放新邵陽”大型文學采風活動。在常德、懷化等地建立“湖南省文學創作示范基地”。啟動湖南文學史展,湖南現當代文學館藏品、資料不斷豐富完善。《湖南文學》《小溪流》、湖南作家網繼續高質量辦刊辦網,發揮本土文學平臺作用。湖南省網絡作家協會、小說學會、文學評論學會先后成立,文學社團增至9個,各學會積極開展文學活動,拓展了服務作家的渠道。
作家作品推介全面提升。推薦28名省作協會員加入中國作協、8名青年作家到魯迅文學院學習,發展省作協會員176名,建立簽約作家制度。獎勵發表作品171人次,確定24個省重點扶持作品選題,6個省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推薦7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扶持項目、3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成功舉辦第十六期湖南中青年作家班、第六期新疆作家班、湖南青年網絡作家培訓班、報告文學作家研討班、中國作協會員湖南省培訓班。先后組織召開周靜童話世界、紀紅建《鄉村國是》、陶少鴻《百年不孤》、余紅《從未走遠》等研討會,產生一批評論成果,在國內文學界反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