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兩度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老舍曾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他的作品不但在國內享有盛譽,還被譯成多種文字發行海外,有著廣泛的國際影響。
1944年5月,美國人伊萬·金讀了老舍 1939年出版的《駱駝祥子》,被精彩的故事、鮮明的人物深深吸引,決定譯成英文。1945年2月,書名改為《洋車夫》的英文版《駱駝祥子》在紐約出版,在華盛頓、舊金山等各大城市書店熱銷,登上美國年度暢銷書排行榜,從而受到當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關注。
1945年諾貝爾文學獎已擬定授予法國詩人、戲劇家保爾·瓦萊里,然而,未及公布,保爾·瓦萊里卻因病去世。按諾貝爾文學獎規定:不授予故去的人。評委會只得重新選舉。有人提名暢銷書 《駱駝祥子》,評委閱后給予一致好評,同時也有人提出:故事結尾過于簡單唐突,與作品整體架構脫節。
原來,伊萬·金翻譯時對結尾做了大段修改,變成祥子和小福子都沒死,祥子聯絡幾個車夫朋友,沖進白房子把小福子搶了出來,還帶出一大筆錢,他倆逃往另一座城市:“夏夜的清涼,他一面跑著,一面覺到懷抱里的身體輕輕動了一下,接著就慢慢地偎近他。她還活著,他也活著,他們現在自由了?!保ㄓ⒆g本《駱駝祥子》結尾)
譯者違背原創本意,杜撰大團圓結局,雖迎合了西方人的心理和閱讀習慣,卻破壞了作品的故事結構、人物形象和主題,導致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1932年,老舍的科幻小說《貓城記》問世,內容是一架飛船前往火星,著陸時機毀人亡,只有“我”幸存,被一群貓臉的外星人帶到貓城,開始了離奇古怪、艱難坎坷的外星生活。
這部超現實作品被介紹到歐洲,題材和風格得到西方人的青睞,英、法、瑞典等文字譯本相繼問世,在國際文壇的知名度不斷攀升。1968年,老舍和《貓城記》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終評,在五個候選人投票中獲第一名。這年,瑞典駐華大使受國內委托,在北京尋找老舍,卻得知他已于1966年8月去世。按諾貝爾文學獎不頒逝者的規定,評委會只得重選,結果,獎項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曾有人對老舍兩次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提出質疑,因為按規定,所有評選細節和未公布的結果都須嚴格保密,不可能被公眾所知。但據作家蕭乾回憶,1951年,他去瑞典參加學術會議,從外國友人處得知:老舍確在1945年因譯者擅改《駱駝祥子》結尾,落選諾貝爾文學獎。上世紀60年代,瑞典駐中國大使也曾證實:1968年,瑞典文學院委托他與老舍聯系,通知評選結果。
老舍雖未獲獎,但他以深刻遠博的文學思想、醇厚質樸的藝術風格,成為永遠閃耀在世界文壇的一顆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