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餐,不妨佐以“餐后甜點”
兒童劇《海上的諾蘇火布》故事繪本
目前,我國舞臺藝術創作越來越重視圍繞劇目的周邊衍生品開發,戲劇產品形式越來越豐富,其中不乏許多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風格的創意衍生品。
近日,由四川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聯合四川省劇協、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大型現實題材彝族兒童劇《海上的諾蘇火布》便在衍生品開發方面下足功夫,用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繪本這一形式,給大涼山的孩子們送去了美好的精神食糧。
兒童劇《海上的諾蘇火布》在策劃之初便將目光投向大涼山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旨在為孩子們描繪美好世界,鼓勵孩子們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如何將這些精神力量以藝術的形式傳遞給孩子們,是主創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基于此,在做好戲劇創作和制作本身以外,在創意上狠下功夫,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尋找文化扶貧、傳遞正能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該劇在成都演出期間,劇組策劃了“成都·涼山兒童共繪美好明天”活動,邀請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孩子到成都觀劇并參與主題繪畫創作,同時在每場演出前后,向觀眾發放《海上的諾蘇火布》主題明信片。從現場的反饋情況來看,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十分積極踴躍,數百套明信片在短短幾場演出后便已悉數贈送完畢。這也引發了本劇主創團隊的思考:看戲是賦予孩子們精神享受的“文化大餐”,而圍繞這一“正餐”,打造精致的、有創意的、有特色的衍生品作為“餐后甜點”,是否更加符合觀眾的心理、更能為孩子們留下美好回憶呢?
從制作“文化大餐”到送上“餐后甜點”,在強調服務意識、依托服務贏取觀眾的今天,這是文藝院團必須思考、拿出誠意的課題。當前,以兒童劇為代表的戲劇市場明顯已經在這類需求上發出了呼喚。
兒童劇《海上的諾蘇火布》于今年5月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巡演10天共計20場。這些深居大涼山的孩子們大多第一次看到戲劇。由于巡演成本和當地條件的限制,這一次的巡演在舞美呈現方面顯然算不上精美。演出的效果卻絲毫沒有弱化,這得益于劇組在“甜點”這一板塊做好充分的準備,他們吸取了之前制作主題明信片的經驗,準備了上千套《海上的諾蘇火布》繪本,現場贈送給看戲的孩子們。作為衍生品,繪本比明信片更能承載本劇演出的基本故事。孩子接過繪本,聚精會神地閱讀,身邊的孩子們也湊在一塊,極認真地確認和比對著繪本中的人物和舞臺上的角色,細細地品味著這精美的“餐后甜點”。他們說,有了繪本,他們今后隨時可以拿出來回味這精彩的故事……
我們甚至還能尋找到這一案例的更多價值和意義,那便是不同藝術形式之間可以實現的相互支持。《海上的諾蘇火布》是第一部現實題材彝族兒童劇,而在兒童繪本領域,本劇的繪本也同樣填補起了彝族兒童文學的空白。可以預見的是,當戲劇的衍生繪本創作機制愈發走向成熟之時,類似的繪本會在數量與質量兩方面均獲得提升,藝術品質也將越來越高。甚至,這類繪本不再僅是戲劇的衍生之物,而可獨立為優質的文學藝術產品,為原創兒童讀物提供更為豐富的內容。
我們期待更多劇目從《海上的諾蘇火布》的推廣中獲得啟示,對衍生品投入更多的重視,讓“文化大餐”的“餐后甜點”更加豐富、精美,成為當代舞臺藝術作品市場運營中的一道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