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巖刻的美與厚重 ——內蒙古巴彥淖爾第二屆國際巖刻藝術雙年展舉行
回望遠古印記一 關宏臣
巖畫印象 老海
“陰山秘境三件寶,巖刻、長城、阿貴廟”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的陰山沿線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巖刻,早年叫做巖畫。巴彥淖爾現存陰山巖刻5萬多幅。如何實現對巖刻的活態傳承?巖刻與當代藝術創作如何相結合?近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陰山巖刻藝術館舉行的“一帶一路”相約巴彥淖爾——內蒙古巴彥淖爾第二屆國際巖刻藝術雙年展上,來自國內外的數十位藝術家以陰山巖刻為創作靈感,以油畫、中國畫等藝術形式呈現出他們對巖刻的感悟。
本次展覽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巴彥淖爾市政府、內蒙古自治區美協主辦,展出了來自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希臘等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國內數十位藝術家,以巖畫為主題的藝術作品160件,充分呈現了“塞上江南”巴彥淖爾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然風光,以及獨特的巖畫藝術。
陰山巖刻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陰山山脈及其北部草原的山壑巖壁上,屬于北方巖畫核心區域。目前,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中旗、后旗及磴口縣境內,發現156個巖刻分布群,其中較密集的分布區19處,有巖刻5萬余幅,被譽為“千里畫廊” 。陰山巖刻作為河套文化的重要元素,歷經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直至近現代,以起始早延續長、圖像內容繁多、人面及動物種類豐富、分布面積廣等四大特點,成為陰山巖刻區別于世界各國巖畫的關鍵所在,堪稱中國北方民族對人類文化的重大貢獻之一,在世界巖畫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內蒙古自治區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包銀山曾參觀過磴口縣格爾敖包溝和阿拉善曼德拉山等地的巖畫。他表示,人們經常說藝術是超越國界、超越民族的,如果真有這樣的藝術,那非巖畫莫屬,巖畫是真正超越時空、超越國度和民族的藝術形式。在國家全方位推進“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尋找共同合作發展切合點之際,巴彥淖爾市以巖刻這一相同的文化符號作為共同的創作主題,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激活巖刻藝術內涵,激發傳統文化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民族大學藝術史學教授、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巖畫研究中心主任張亞莎近十年主要研究領域是巖畫。藝術家如何理解巖畫,這給了她一個非常好的啟迪,“巖畫有一種美和力量,但用語言和文字表述它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然而藝術家的表述是相通的,用繪畫藝術表現會比較容易。 ”
本真、原始,是大多數藝術家看到巖畫的第一印象。希臘美術家協會會員、希臘畫家和雕塑家瓦蓋里斯·瑞納斯最初看到這些巖刻時,感到由衷的敬意和發自內心的激動,“我從這些巖畫上看到當時人們藝術創作的源泉,這是藝術家最本源的東西,是人類對生活感情以及對周邊的自然發出的最早的聲音和印跡,這些對藝術家來說是今后藝術創作的源泉。 ”
在張亞莎看來,這種吸引力源自巖畫擁有美的力量,“巖畫表現的題材很少,而且技術性不強,但它卻擁有美的力量,這可能一是歷史原因,時光的雕刻增加了巖畫的厚重感,這是當代無法比擬的;其次它是集體藝術,所以巖畫有特別的力量和深厚的感覺。 ”
虎豹牛羊、人物舞蹈、放牧狩獵……藝術家們將這些巖畫題材借鑒到自己的作品里。可以看到,這些作品僅僅停留在反映現在巖畫內容的層次上,這也與當前巖畫研究的現狀有關。“看懂巖畫好像很容易,但是什么時候、什么人、為什么創作的,我們都不太清楚,這種困境是因為我們無從拿到證據。沒有證據的研究,其科學性就會受到質疑。 ”張亞莎說。
這種現狀使得藝術家們只能從表面上感知巖畫的形式,而無法從當時人類的環境和精神去研究、解讀它。這也激發了藝術家們對陰山巖畫進一步探索的欲望,瓦蓋里斯·瑞納斯發自內心地希望能從考古學、社會學、歷史學各個角度來加深對陰山巖畫總體的認識和傳承。“我們特別需要這種深入的認識。因為只有在這種深入研究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把陰山巖畫放到世界范圍內與同類藝術進行比較。 ”
雖然對巖畫的研究還任重道遠,但眼下中央美院繼續教育學院中國畫教研室主任寇月朋的話也許具有借鑒性,“遠古時期的巖畫對當代藝術創作具有深遠的意義。這些巖畫反映出的人類本真與藝術到底反映的是什么,對我們的教學和藝術創作有很大的啟示。因為,藝術創作本身是天真、浪漫的,是歸于本真的。繪畫是一種不需要翻譯的語言,我們透過巖畫聚集在一起,就是這次展覽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