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凌云救國難 浴火重生建武裝
夜摩,本名沈榮,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杭州市網絡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代表作《騎士的戰爭》、《風云大唐》、《家園》、《蔣忠傳》等,是最早嘗試網絡文學正能量傳播的作者。
1911年3月29日,富陽木塢村的章家添了一口小子,章家老兩口并沒有太多的興奮,對于這個貧苦的農戶,多出一張吃飯的嘴,并不是什么好事。
按照慣例,章家請了村中的先生給這個孩子起了一個大名仲堯,“仲”代表這是第二個兒子,“堯”完全是因為村中的老先生看了這個孩子的面相,說貴不可言,有圣人之像。章家老兩口并沒啥見識,先生的話向來是篤信的,所以對章仲堯便多加愛護。
章仲堯就這么在父母的呵護下,快樂地長大了,在孩提時代,這個孩子顯得分外懂事,常常上山拾柴,攀折細筍,采摘茶葉,村里人都說章家好福氣,生了一個好兒子。所以到9歲的時候,章父咬咬牙,變賣了一些家產,就送章仲堯去讀書,很快,勤奮好學的章仲堯就在幼學聲名鵲起,是同學們公認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年幼的章仲堯沉浸在學習中,還不知道世界發生的變化,這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轟轟烈烈的中國革命史拉開了新的大幕。
1924年,章仲堯13歲的時候,家里生活極度貧苦,只好讓他退學,聰慧的章仲堯體諒父母的苦楚,他的父母一年比一年辛苦,卻無法阻擋家境的敗落。當時的中國正陷入四分五裂當中,各地軍閥割據,互相攻戰,民不聊生。但是年輕的章仲堯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他早早地背上行囊,遠去蕭山縣樓家塔村,拜雕花藝人樓求生為師,學習手藝,在那里,他碰到了一生的啟蒙老師,諸暨人,共產黨員壽菊生。
從壽菊生這里,章仲堯了解了什么叫剝削、什么叫被剝削,窮人為什么這么窮,猶如海洋中的航船找到了燈塔,森林中的迷路者見到了北斗星,章仲堯迅速找到了方向,并立誓要改變這個世界,并給自己取了一個化名“蔣忠”,意味著與過去做出了割裂,忠于自己的內心,忠于革命事業。
蔣忠學藝出師后,參加了有中共地下黨活動的諸暨縣西門貧民習藝所,更多地接觸進步人士,接受黨的教育。不久,他又結識了地下黨員壽丹庭等人,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積極投身革命活動,多次出色地完成黨的地下交通任務。經過考驗,蔣忠于1930年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0年4月,剛滿十九歲的蔣忠根據地下黨的指示,領著家鄉的一些農民參加了諸西起義農軍。這支隊伍僅僅只有土槍、長矛,就勇敢地沖進三都國民黨警察分所,腐朽的警察根本不敢抵抗,紛紛繳械投降。一舉占領三都后,蔣忠帶領著農民沖進了地主、奸商的家,發現糧食、布匹堆積如山,而外面,廣大的農民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明顯的反差,堅定了蔣忠的革命決心:將糧食、布匹拿出來,分給貧苦農民。就在這時候,諸西和其他各路農軍,遭到國民黨“省防軍”的包圍,農軍雖然浴血奮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暴動失敗。在反動派到處搜捕暴動骨干的緊急關頭,蔣忠不懼不餒,繼續帶領木塢村的積極分子,同地主、土豪作斗爭。因叛徒出賣,他于1931年被捕,囚于國民黨浙江陸軍監獄。
入獄后,他遭受了鐐銬皮鞭和疾病饑餓的種種折磨,國民黨希望通過這些手段,瓦解蔣忠的革命意志,更進一步希望能夠引誘其背叛革命。但是年僅二十歲的蔣忠早已認識清楚這個社會的問題,并非是國民黨寄希望的那種年輕被蠱惑容易動搖的人。在監獄中他積極參加絕食、破獄等斗爭,努力完成黨組織布置的了解“犯人”的情況,幫助老弱病殘“犯人”洗衣服的任務,并拜難友為師,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文化。直至1937年底,日軍侵占杭州的前夕,才被釋放出獄。
經過七年監獄生活磨煉的蔣忠,猶如浴火重生,他堅定了自己干革命的信念,同時更不畏懼生死。1938年春,在其主動要求下,蔣忠化裝成難民,潛入江山縣,開展“抗日保家鄉”的運動,組織兄弟會,發展了黨員20余名,依托寺廟作掩護,先后在仙居寺、琚源寺建立了黨支部。由于工作出色,1939年,蔣忠被委派到革命工作遭受重大破壞的浦江縣,擔任縣委書記,僅一年多時間,他就發展80多名黨員,恢復和建立五個區委。1941年初皖南事變后,在白色恐怖加劇的情況下,蔣忠被中共金衢特委任命為富陽縣特派員。他到富陽后,深入鄉村,發動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宣傳黨的抗日救國政策,揭露漢奸和反共頑固分子,團結爭取擁護抗日的愛國紳士為抗日出力。
1944年1月,金蕭支隊建立,蔣忠任該支隊第二大隊隊長。1945年2月5日,新四軍蘇浙軍區在浙江省長興縣溫塘村正式成立,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未到職,由粟裕兼),葉飛任副司令員,劉先勝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新四軍主力進入浙西天目山地區,蔣忠奉命到浙贛鐵路以西開辟諸(暨)、蕭(山)、富(陽)、浦(江)四縣邊境游擊根據地,任中共路西工委委員、路西抗日自衛大隊副大隊長,帶領游擊隊同日本人作頑強斗爭。1945年5月,上級把偵察富春江兩岸敵情和去浙西聯絡的重任交給了蔣忠。蔣忠受命后,不顧安危,開展偵察活動;后又在第十一支隊東進中,找向導,搞船只,為浙西新四軍兩渡富春江同浙東縱隊會師作準備。由于他完成任務出色,受到蘇浙軍區副司令員葉飛的表揚。
抗日戰爭勝利后,在金蕭支隊和地方黨政機關向寧波市西南的四明山集中北撤的途中,以往表現突出的蔣忠被任命為中共路西縣特派員,和少數同志回原地堅持敵后游擊斗爭。
35歲的蔣忠已經是一個名合格的指揮員,特別是以往的經歷,讓蔣忠清醒地認識到國民黨不是真談民主,內戰一起,他的刀子比誰都快。這個時候,和敵人談主義是行不通的,只有武裝抗爭才是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多年的磨礪,讓蔣忠養成了“快、準、狠”的辦事習慣,他很快就梳理了情況,制定了方針。一方面,蔣忠積極組織舉辦干部學習班,同時破格提拔干部,設立鄉特派員,壯大了武裝力量,僅諸暨縣的瀆溪鄉輸送到主力部隊和縣、區、鄉當軍政干部的黨員骨干就達30多人。一方面,在游擊隊的人員問題初步解決之后,蔣忠又著手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
蔣忠在弄清敵鄉公所秘密存放武器的確切地點之后,立即派慎水堂等幾名短槍手襲擊鄉公所繳獲了數支步槍和一批子彈。不久,他又率武工隊,采取巧取、奇襲等辦法,繳獲敵人一挺機槍,一支湯姆槍,一具擲彈筒,20多支步槍。通過一系列的戰斗,在極短的時間內,蔣忠迅速拉起了一支能戰、敢戰、戰而能勝的武裝隊伍,隊伍滾雪球一樣發展壯大。
1947年,國民黨為了應付在蕭山、臨安一帶已經失控的形勢,專門在諸暨楓橋設立了“會稽山剿匪指揮部”,聯合八縣圍剿游擊隊,同時調來山東煙臺人,國民黨少將吳萬玉協調指揮,此君在之前擔任括蒼山區綏靖指揮官期間,在當地抓捕中共黨員及無辜群眾一千余人,動用各種酷刑,很多人慘遭殺害,是出了名的殺人魔王。同時此君還是信奉“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萬一”的極端主義分子,他的到來,給金蕭一帶的革命工作帶來了血雨腥風。
為了開展針鋒相對的斗爭,反擊敵人對我革命武裝進行的“進剿”,黨組織決定將活動在金蕭鐵路線兩側的革命武裝進行整編,成立了“會稽山人民抗暴游擊司令部”。當時,擔任路西工委委員的蔣忠被任命為副司令員。蔣忠身先士卒,帶領部隊與“會稽山剿匪指揮部”展開了艱辛的戰斗,這個時期,是蔣忠展現出指揮能力的黃金歲月,在他的指揮下,大小戰斗數十場,讓國民黨從“八縣圍剿”一路變成“三縣圍剿”,形成了共產黨越打越多,越打越強的局面。
1948年4月17日的高城頭戰斗中,蔣忠指揮部隊以強大的火力,殲滅了盤踞在山腳下的敵軍中隊部,但靠東南方的敵分隊部,仍負隅頑抗。面對這種情況,蔣忠一方面以四五倍于敵的優勢兵力接連發起猛攻,另一方面進行陣前喊話,勸其放下武器,可是這個敵分隊長非常頑固,不時以火力還擊,還歇斯底里地狂叫:“金蕭支隊弟兄們,不要再當土匪了!”企圖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來解圍。蔣忠憑著自己的經驗,發覺敵人的槍聲逐漸稀疏,子彈快打完了,于是,他再次喊話:“何分隊長,你們已經打不下去了,我是蔣縣長,現在命令你:限你5分鐘,立即投降,再不投降,就要燒營房了。”殘敵眼見山窮水盡,只得慢慢地伸出白毛巾,舉手投降。
此戰以后,吳萬玉黯然下野,帶著惆悵離開金蕭地區。國民黨在富陽縣大章村臨時拼湊成立了“諸、蕭、富三縣剿共聯防辦事處”,下轄部隊不足,殘敗之態盡顯。
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奪取新的勝利,蔣忠根據組織的分工,帶一名通訊員和兩名武工隊員,深入到敵軍活動的心臟地區進行策反工作,不幸于1948年6月17日,在離大章村10里多的北塢村口與敵富陽縣自衛隊遭遇,中彈犧牲,時年37歲。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從國民黨富陽縣政府留下的檔案中,發現了一張被他們處以斬首示眾的蔣忠烈士的頭像。后來,這張頭像陳列在杭州云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中。年復一年,每逢清明時節,總有一隊隊紅領巾們,面對烈士的塑像致以崇高的少先隊員的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