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擊敗文學嗎
寫作業已二十年,時光一晃就過,當年懵懵懂懂提筆時我還是個年輕人呢。此刻,寫完《游戲是不能忘記的》這本書,似乎有很多話要說。毋庸諱言,文學一直在面臨著種種嚴峻的挑戰,比如網絡文學、影視、人工智能。
雖然很多人投入網文創作,但是我一直不看好它,那就是一檔子生意,與文學無關,只是其產品恰好以文字形式來表達而已,它的唯利是圖、蕪雜和粗制濫造都是過去幾十年生意場的慣常現象。不過網文的出現確實加快結束了小說這個文體的歷史旅程,以一種非常狂亂的自戕方式,這一點令我相當感慨。影視更直接也更易于接受,它用感官的刺激替代了文字和深層思考,它很成功,我也愛看,我也想做電影。人工智能則是人類生產的最強大的工具之一,按照我的判斷,在人工智能的沖擊面前,網文先完,然后是影視,最后是文學,文學的緩慢或者落后還有無法量化的復雜性使它能活得最長,當然也活得最不好。
面對這一切,我能做的就是去面對文學本身,長時間安靜的寫作,讓時間過去,讓文本出現、存在,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希望我的文本能活在歷史,我相信那句話,文章千古事。當然,這很可能是一種奢望。當一切遠去,我們這些默默的寫作者一定會被毫無懸念地湮滅,就如同小說本身。但是我愿意選擇這樣的生活,愿意以一種理想主義的方式為小說這個文學形式送終。我愿意憑一顆純凈、淡然的赤子之心,緩慢地存在于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冷靜觀察,不屈從、不盲從、不奢求、偶爾絕望、常常希望;選擇堅定地向內走去,選擇文本第一性,用文本表達、闡釋、呼喊。
如果一輩子在扔紙飛機,我就想看看那種紙飛機在各種合力的作用下到底能飛多遠,想起佛學中那個深刻的比喻,所有的念頭都是跳起的浪花,而每一朵浪花綻放的唯一目的就是回歸本覺的大海。
我正在回歸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