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為文化排隊”
頭天晚上就排隊,購票長龍一眼望不到頭,防潮墊、折疊椅齊上陣,只為搶購一張話劇《茶館》的入場券。
前段時間發生在北京的這一幕,并非特例。近年來,不少演出一票難求,折射出文化市場的火爆。
60年前,觀眾為了一睹梅蘭芳、周信芳的舞臺藝術,帶著鋪蓋卷買票。今天,演出品種更加豐富,演出場次大大增加,但人們為優秀作品排隊的熱情始終不渝。無論是“故宮跑”還是“通宵等”,無論是“海昏侯墓文物展”預約全滿,還是“非遺博覽會”延長展期,為優質產品付費、為文化排隊日益成為一種常態。
化解“一票難求”的尷尬,關鍵在用匠心澆灌更多佳作,以創新推出更多精品。不過,文藝作品的“經典化”過程并非一日之功,“一哄而上搞突擊”“馬上演完馬上扔”很難磨煉精品。這就需要文藝工作者沉潛鉆研,多一份耐心;需要觀眾包容創新,多一份理解。這樣,我們的文藝才能出現更多“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