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李國:媽媽述說她的兩個四十年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李國  2018年06月21日15:34

    八十高齡的母親,用她兩個四十年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喜人變化。我家是中國家庭的一個縮影,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使我家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千萬個家庭組成了我們的社會和國家。以小見大,以少勝多。從我家的變遷,從母親的述說聲中,我們仿佛聽到了祖國前進的鏗鏘腳步聲。

    “啥時候能吃上肉丸餡兒餃子?”

    母親生于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農歷8月24日。她經歷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三年困難和文革時期,飽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之苦。又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給神州大地帶來的的新變化,享受到了如今富裕開心的美好生活。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祖祖輩輩人們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改革開放前,人們經常為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發愁。“那個時候真是吃不飽、穿不暖。三年困難時期,為給蘇聯還債,全國勒緊腰帶過日子,沒有糧食‘瓜菜代’,吃樹皮、玉米骨頭、白薯秧子,餓死了不少人。到了七十年代,家里也只是吃玉米粥、白薯單調的主食,副食除了白菜、蘿卜沒有其他,雞蛋、豬肉更是奢侈品。”母親跟我講道,“一年吃不到幾次細糧。你爸爸在首鋼當工人,咱家不錯,每月還能吃上幾斤細糧,連小米都成了好東西,別人家就沒這個條件了。來了客人包水餃,得先可著客吃,客吃完了,孩子們才能分到幾個吃。那時候,咱們老家流傳一句順口溜:白薯干兒當細糧,雞屁股當銀行,賣席的睡土炕,家家都這樣。養雞的家庭,沒人舍得自己吃雞蛋,而是送到供銷社換錢,用于買食鹽、火柴等生活必需品。當時是生產隊吃大鍋飯,只有掙工分,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那時候商品物質奇缺,啥都憑票供應,去飯館要糧票,去供銷社買布買雞蛋要用布票雞蛋票,去食品公司買肉要肉票,農民根本分不到肉蛋票。生產隊年底每人分十幾斤油料花生,一家一年吃的花生油少得可憐。過年一個生產隊40多戶才殺兩頭豬,那時養的豬,養了一年也就100多斤,每家才分得六七斤豬肉。一年到頭才吃到葷腥,人們都是面黃肌瘦的。”說起對吃的追求,媽媽感慨地說:“記得晚上生產隊打麥子,每人分兩張炸餅,大人們舍不得吃,就光吃熬粉條,把炸餅帶回家給孩子們吃。那時人們窮的把能吃飽炸餅當成生活目標。過年時,一村很少有幾家能吃上韭菜餡兒餃子,在韭菜里只放雞蛋,連肉都舍不得放。我就想,啥時候咱家能吃上肉丸餡兒餃子,這輩子就知足了!說起這些,天方夜譚一般,現在的年輕人都不信。”

    “現在好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是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看看家家桌子上吃的東西,各種食品齊全,肉蛋奶菜副食啥沒有?吃炸餅、吃肉丸餡餃子早已成了家常飯。人們由吃不飽、吃得飽,到吃得好、講究營養平衡,講究健康長壽了。”

    “有補丁的衣服看不到了”

    從舊社會過來的母親那一代人,對我們的黨有著深厚的感情,她經歷了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巨變。40年來,我的家鄉實現了飛速跨越。遷安1996年撤縣設市,小城遷安從河北排名139名的一個窮縣發展成為河北經濟實力10強之首。

    “有一天,我忽然發現人們穿的衣裳沒有補丁了。”媽媽說,“過去日子窮,家家孩子多,穿的衣服顏色單調都是灰黑藍不說,補丁摞補丁。有的家庭的孩子還穿不上衣服。村里一姓張的一家蓋娘幾個一床被子,爺幾個也蓋一床被子;老陳家的孩子冬天連襪子都買不起;很少有人穿內褲,能鋪上褥子的就算是富裕戶了。那時候,買布做衣服、做鞋子、做被子,不像現在這樣隨便買著穿,而是憑票供應。沒錢,買不了;有錢,沒布票也買不了。每人一年供應17.3尺布票,大人多的家庭布票根本不夠使。那時的衣服老大穿了老二傳,老二穿完給老三,都是這樣,到了老四穿的時候,補丁就很多了。”媽媽如數家珍一般地說,“我和你爸那時候就怕過年。年前要給你們兄妹挨肩兒的四個孩子做新衣、納新鞋。買布買棉花自不必說,光是做鞋就得經歷刮鋪襯、捻鞋底繩、納鞋底、做鞋幫、錐鞋等,白天黑夜的忙還好說,關鍵的是沒錢買。你爸每月掙的工資,大部分都交生產隊買公分了,剩下的得一分一分地算計著不敢瞎花,生怕過日子出窟窿。你爸爸有一個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穿上黑呢子上衣,這不,不但真的實現愿望了,還一起買了兩件。”

    媽媽從愁苦轉到高興:“40年了,社會發展一天一個樣子了,物質越來越豐富,布票取消,商品敞開供應,越來越豐富。從城市到農村,商店、超市遍地都是。人們穿得越來越鮮艷漂亮,大街上走著各種款式、各種顏色的衣服。衣服由單調的黑白灰發展到五顏六色,由一年兩身發展到一季多身。春秋衫、T恤衫款式多樣,冬天的呢子服裝、羽絨服一人好幾件,穿都穿不完。老年人都能穿著紅衣服,讓人們越來越年輕了。如今的女人享福,不用做衣服被褥,啥都買現成的用,我們都趕上了好時候啊!”

    衣服上的補丁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沒有補丁衣服的時代,為改革開放做了一個完美的詮釋。

    “電燈電話,樓上樓下”

    “電燈電話、樓上樓下是我們祖祖輩輩對生活的夢想,在我們這一輩實現了,要感謝黨,感謝改革開放的好社會。”媽媽自豪地說。

    “我結婚的時候,家里只有一間半草房。每年春天都得找泥瓦匠用稻草苫一次房。春天風大,有時候把稻草吹起來卷走,刮得滿院子都是稻草。夏天雨多的時候還得漏雨,外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邊不下了,屋里也嘀嗒。一家人特別心窄。那陣兒,村里大都是草房,少有的一兩家是瓦房,算是地主富農的生活水平了。住上瓦房是人們做夢都想的事兒,人們盼望著有一天住上瓦房享福。”我記得,六十年代末村里架電線,就安上了電燈。后來我們兌下了對面屋老張家的一間半房子,在八十年代扒掉草房換成水泥瓦的,后來又在村南蓋了一棟瓦房。由于離父母住的院子遠一些,聯系不方便,我就在全村第一個安上了沒有交換機的電話,這邊搖電話,那邊響鈴就可以接的那種有線電話,在村里也成了一道風景讓人羨慕。1996年在市里工作的我買了樓房。農村老家也安上了程控電話,家家戶戶聯系方便,那次回家,爸爸在家里往外打電話,看到他那高興勁兒,我心里很是欣慰。我在城里不僅安上了固定電話,還用上了手機。媽媽很高興:“找我兒子、孫子方便了,一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2009年我兒子也買了大平米單元樓房,有了孫輩孩子,一家人四世同堂。

    媽媽說:“我年輕那會兒相親只看照片,有的人用別人的照片冒名頂替,結婚的時候才知生米已經做成熟飯。我結婚那會兒,不實行要彩禮,一扇靠山鏡,一個梳妝盒,兩個肥皂盒,就結婚了。后來,結婚要三大件,從‘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到‘錄音機、電扇、摩托車’,后來變成‘彩電、冰箱、洗衣機’到現在是‘轎車、樓房’一動不動了。我們家不但實現了‘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夢想,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真是一步一層天了。”

    “我老太太也經常坐坐轎車了”

    “過去,坐轎車那是有錢人家和當了高官才能享受到的,我們老百姓做夢都不敢想啊。”媽媽驕傲地說,“現在,我兒子、孫子都有轎車,回老家、走親戚、旅游都坐著自家的轎車去,就是平時去超市也要坐轎車出門。”

    媽媽跟我說:“過去出門都是步行,有錢的才騎頭毛驢。我小時候年前去縣城趕集都是步行,咱家離縣城20多華里,過年趕集去一趟來回要步行四個小時。你姥姥家門口經常過大汽車,每逢過年咱去你姥姥家拜年,只要一聽到汽車響聲,你和表兄表弟們便瘋跑著去看汽車,汽車那是稀罕物。你爸爸六十年代到首鋼礦上公司當了一名工人,由于離家遠,一家人省吃儉用,才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上下班。后來,家里托人從唐山買了一輛新的“燕山”牌加重自行車。”自行車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當時小小老百姓能有輛自行車,那也是奢華和值得驕傲的 。小時候,爸爸經常用自行車馱著我去礦山公司浴池洗澡,去工人俱樂部看電影,可以說,我是在自行車上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上中學時,我學會了騎自行車,每逢爸爸休班在家,我就騎著自行車上學,那時候自行車極少,也曾惹得別人羨慕。

    我上班后,爸爸給我買了“飛鴿”加重自行車,對我的未來充滿著期望。后來,我換了一輛“永久”輕便車,我的自行車一騎就是十五年。社會變化得太快了,我都沒經歷使用“錄音機、摩托車和bb機”的年代,便直接進入了手機、電動車時代。2005年我家買了一輛國產轎車,使生活質量提高了一大步。由于兒子在鄉鎮上班,上下班開車,我又買了一輛轎車上下班代步用。媽媽說:“現在的人吃得好,穿得好,住著樓房,出門有車坐,有事打電話,真是神仙過的日子啊!”據了解,我們村60%的家庭安上了電話,又有80%的農民用上了手機,50%的家庭人員坐上了自己的車。

    改革開放后,交通工具的改變,反映了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見證了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

    “坐在家里就能看電影了”

    “過去看電影,要跑到外村或是村西頭學校操場去看。冬天挨凍,夏天挨雨澆。現在多好,坐在家里沙發上就能看電影、看春晚,這一看就是三十多年。”說起這些,媽媽充滿著欣喜。

    我出生于50年代末期,小時候還沒安點燈,放學到家后就得馬上寫作業。如果寫不完,就得就著煤油燈寫,第二天一看,兩個鼻子眼都是黑的。晚上,我們孩子們就到外邊藏貓貓,在月亮地夯仗,這就是那時的業余文化生活。媽媽說:“后來,村里來了縣文化館說樂亭大鼓書的,在村子里的大槐樹下,點上汽燈,說書的把鼓架子一支,兩個半圓形銅板一打,小鼓錘子一敲,從古至今,能把故事講到半夜。周圍坐滿了本村的,也吸引界比子村的人都來聽書,直到‘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人們才在‘明天還要抓革命促生產’的聲音中,各自回家。后來就有了露天電影,銀幕上是會動起來的人物,人們都愛看,從一開始的八個樣板戲到《地道戰》、《南征北戰》等戰斗片、新聞簡報,后來才有了彩色電影《賣花姑娘》。”記得我四姥姥家有臺電子管的收音機,每當春節拜年去,總要去四姥姥家聽收音機。后來,我家在1982年讓人從唐山捎來一臺晶體管收音機。

    1982年秋,村里有了第一臺十二吋黑白電視機,它成了全村文化娛樂的陣地。每到晚上,電視機的主人便把電視機搬到院子里,人們早早來到,等待著看電視連續劇《霍元甲》,后來又是《射雕英雄傳》,直到很晚播完電視劇,人們才依依不舍地各回各家。1985年我從百貨大樓買了一臺北京產‘昆侖’牌14吋黑白電視機。正是從這一年起,每當除夕,全家圍坐在電視機旁欣賞春節聯歡晚會,這一看就是33年。從黑白到彩電,從平面直角到大屏幕壁掛電視。電視越來越大,圖像更加清晰。現在有了智能手機,看電影看電視劇方便又快捷。說書的、露天電影已經成為歷史,有了電視后,媽媽愛看老電影,愛看戲曲,愛看春晚,媽媽說:“沒想到社會發展這么快,現在的人真有福氣。這是托共產黨的福,托改革開放的福啊!”

    “到外邊多逛逛,開開心心地活著”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了,人們有了更高的追求。近年來,旅游成為朝陽產業,遷安旅游業大發展,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媽媽說:“如今家鄉的旅游景點越建越多,人們有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我們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

    遷安投巨資建成了相當于四個西湖那么大的黃臺湖,建成了1800米的灤河特大橋等五座特大橋,城鄉道路四通八達,全市形成了半小時的交通圈。市區以黃臺湖為中心建成了黃臺湖公園、軒轅閣等黃臺湖景區、燕鑫公益園和三里河景區,形成了黃帝故都文化和灤河文化特色;西部建成了亞灤灣農業公園、石佛寺景區、貫頭山酒業工業旅游去、掛云山景區、靈山景區和著名的5A級山葉口景區,形成了工業旅游、地質文化和神話傳說特色;北部建成了紅峪口—白羊峪長城景區和北部山野綠道,形成了長城旅游文化特色;東部建成了楊家坡民俗文化園和皇姑寺景區,形成了民俗文化特色;南部建成了紅酒旅游區和成山景區,形成了酒文化特色。結合古老龜口傳說、龍山文化、遷安八景,賦予了遷安旅游深厚的文化內涵,提升了遷安旅游的品位;旅游業的發展,也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從衣食住行用,到醫療衛生,人們建設全面小康的目標指日可待。我陪媽媽到過許多景點旅游,游遍家鄉山山水水,看不夠的遷安美景,享不盡的幸福生活。媽媽感慨地說:“活了八十歲,越活越有勁兒了,我老太太還得好好活著,多享受幾年好光景。”

    當我們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進的時候,往往感覺不到身邊家鄉和社會的變化,可是,當有一天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想一想,卻忽然感受到了時代發生了驚人的巨變。我們的國度從舊中國走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當家做主站起來,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人們逐漸富裕起來。現在,全國上下團結努力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將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偉大民族的復興夢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专区免费|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小说| 黑人无码精品又粗又大又长 |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婷婷久青青原|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日产韩国精品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APP发布| 91麻豆精品国产一级| 91精品国产网曝事件门|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 99re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精品成人精品久久久| 国产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国语|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 亚洲精品无码激情AV|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久 | 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果冻|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99精品免费观看|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在线|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2022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 久久99久久99小草精品免视看|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