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畢業季更加關注社會現實
長安夜話 鄭睿凡(西安美術學院)
又到畢業季。每年的藝術畢業展都是一場視覺盛宴。相較于往年,加強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作品更加關注當下社會現實,是今年畢業展的特點。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學生禹飛的雕塑《運算的形狀》,運用光敏樹脂和VR裝置,因而作品的尺寸是可變的,參觀者頭戴VR裝置便能進行觀看。清華美院信息藝術系的畢業作品也充滿了科技感和未來感。作品《木蘭》將科技融入傳統文化審美,作者高婧以傳統中國畫的方式進行構圖和裝裱,花朵在刺繡、雕塑中融合了裝置和交互手段,每3分鐘開合一次,引得觀眾駐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碩士生騰騰的作品《故事新編》,抽取了宋代風俗畫《搜山圖》中的部分元素,將場景設置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樓梯,畫面中巨幅的樓梯引人注目。以《故事新編3》為例,作者選擇了《搜山記》中被野獸追趕的女性,巨大的樓梯如巨幕般壓迫著畫中的人物。傳統的女性形象和工業感的樓梯并置,聽任讀者揣測、窺伺。騰騰說:“中國傳統的界面畫是類似于‘樓梯’的結構表現,選擇‘樓梯’元素是將傳統界面畫的形式加以變化,并賦予當下的符號。”她想嘗試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元素并置,并希望這種并置能改變人們觀看傳統藝術作品的方式。
畢業作品不僅表現了學生的奇思妙想,也充滿了對現實的關懷。
綠色線條描繪的龍頭表現了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抬頭”,寓意著“春”;紅色線條勾勒的“斗蟋蟀”寓意著“夏”;黃色樹葉組合成兩只展翅高飛的大雁,寓意“秋”;若干圓圈組合而成的雪花寓意“冬”——這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的作品《時物》。作者將二十四節氣文化以現代設計思維表現出來,并借助傳統鐵藝,體現“工匠精神”的價值取向,“旨在讓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當代人的美好生活開心啟智”。
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展區,學生的作品也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例如名為“低頭族”的作品,用抽象的手法表現時下人們沉迷于手機,頸椎極度彎曲。
正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副主任文中言所說:“我希望同學們的作品在情感之外還要有人文關懷。身處一個急速發展、變化的時代,就應該用作品去反映、表達對它的各種感知、體會、思考、焦慮與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