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之父邁克爾·克萊頓:不想學考古的醫生不是好作家
暌違三年之后,遠古恐龍又將登上銀幕。作為系列電影的第五部,《侏羅紀世界2》在上映之前就已經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目睹此情此景,已然仙逝十載的《侏羅紀公園》小說原作者,邁克爾·克萊頓在天國想必也會感到欣慰。
最高的作家
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于1942年10月生于美國芝加哥,是家中4個孩子中的老大。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紐約的富人區——長島渡過的,并從小就表現出對寫作的濃厚興趣——14歲時就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關于旅行的文章。
邁克爾·克萊頓
他一直憧憬成為一名作家。1960年,這位學霸如愿考入了哈佛大學的文學系。但在這里,他過得并不如意。可能是由于持才傲物或者是別的什么原因,克萊頓與本系教授的關系不好。為了證明這位教授對他的成見確屬事實,邁克爾·克萊頓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試驗,他將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1984》與《動物莊園》的作者)的文章當作自己的作業交了上去。結果這位有眼無珠的教授居然只給出了“B-”的低分……出于對哈佛文學系的失望,邁克爾·克萊頓轉讀人類學系,并以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考古人類學學士學位,還在1965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人類學客座講師。
接下來,克萊頓又一次改換跑道,進入哈佛醫學院學習。他在196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只不過,他從來沒有獲得執業醫生的證書,而是專注于自己的寫作生涯。實際上,在哈佛讀醫時,克萊頓就依靠撰寫驚悚小說支付了高昂學費,在獲得博士學位的同一年,他的第四部《死亡手術室(A Case of Need)》贏得偵探小說界的至上榮譽“愛倫坡最佳小說獎”。這部小說講的是波士頓的一位病理學家約翰·貝利博士調查了產科醫生朋友進行的一次明顯的非法墮胎(導致了一名年輕女性的早逝),與克萊頓所學的醫學倒是專業對口。
與其他初出茅廬的作家類似,起初邁克爾·克萊頓在創作中采用了筆名。這一時期他的筆名包括“杰弗里·哈德遜(Jeffrey Hudson)”與“約翰·朗格(John Lange)”。有趣的是,前者來自一位17世紀的英格蘭宮廷侏儒的姓名,而后者(“Lange”)則是德國的一個姓氏,意思是“長”。實際上,邁克爾·克萊頓的確很“長”, 據他自己的說法,他在1997年身高約6英尺9英寸(2.06米),這的的確確使他成為當代世界著名作家中身材最為高大的一位。
用筆名撰寫的《死亡手術室》
這位身高兩米零六的“高人”,自從1969年以真名發表長篇小說《安德洛墨達品系》(The Adromeda Strain又譯《天外細菌》)至今,已創作了15部暢銷小說,全球總銷量超過1億5千萬冊。他所取得的驚人成就如同他的身高一樣,在當今世界書壇總是顯得卓爾不群。就連政治家們也將邁克爾·克萊頓的作品奉若圭臬:2005年9月,克萊頓受邀在美國國會為“全球變暖是有史以來對美國人民最大的欺騙”作證。就在前一年,他剛剛推出了一部驚悚小說《恐懼狀態》(State of Fear,又譯《恐懼之邦》)。該書說的是一群“全球變暖論”激進分子發動了若干起環境恐怖襲擊事件,不惜傷亡大量人員,以引發世人認同全球變暖危機論點并進而接受其各種激進主張。本書首印即高達150萬冊,一度成為亞馬遜網絡書店暢銷書冠軍。書中附帶大量氣候學環境學注釋、圖表和數據,以及兩組專業附錄和20多頁的專業書籍參考書目,因其具備的高度科學性而成為“全球變暖論”反對者手中的有力武器。
《恐懼狀態》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盡管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里往往融入了很強的科幻元素,但相比通常所見的那些科幻小說相比,克萊頓的小說更接近于商業通俗小說。有人就批評他的小說是“單純的信息垃圾堆”,說他是“用把適當的尖端科學技術混合在一起寫出荒唐的小說騙錢的商業作家”。不過,克萊頓本人對此也毫不避諱,他曾說:“一個人可以在一個半小時內讀完我的一本小說,比起看到桃樂絲·黛(Doris Day,好萊塢影星,1922- ),我的小說會讓他更感驚訝。我寫得飛快,讀者讀得飛快,我隨即將(寫了些什么)拋諸腦后。”
好萊塢的奇才
邁克爾?克萊頓是個天賦極高的工作狂,他撰寫一部小說只需要六到七個星期——但在此期間,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他的每一部小說都能成為話題之作,除了在暢銷小說排行榜盤踞之外,更每每被好萊塢片廠所青睞。1969年出版的小說《安德洛墨達品系》描寫來自外層空間的細菌威脅人類生存,造成人類大量離奇死亡。這正是好萊塢所喜好的災難片題材,遂在兩年后改編成了電影。除此之外,《叛逆性騷擾》(邁克爾?道格拉斯、黛米?摩爾主演)《升起的太陽》(肖恩?康納利)、《深海圓疑》(達斯汀?霍夫曼、莎朗?斯通)、《剛果驚魂》(勞拉?琳妮)、《重返中世紀(保羅·沃克,弗朗西絲.奧康納)》無一不是根據其小說改編的熱門大片。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評價:“他(邁克爾?克萊頓)是一個文雅的人。他會保留自己耀眼的一面,放到小說里。他在同行當中的地位是無可代替的。”
電影《剛果驚魂》海報
更令人吃驚的是,邁克爾?克萊頓同時在美國作家協會、美國導演協會、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等多家行業協會中任職。對于編劇、制片、導演,他樣樣精通,著名的災難大片《龍卷風》就是由他特地創作的原創電影劇本拍攝,同時他還擔任了該片的制片人。而在電視領域,作為首席編劇和制作人,克萊頓根據自己早年學醫經歷推出的醫務劇《急診室的故事》從1994年開始播出后大獲好評,十五年間常播不衰,不但捧紅了喬治·克魯尼這樣的大明星,也將醫生生活完整呈現給觀眾,進而在世界范圍內引發出一系列諸如《醫院風云》、《實習醫生格蕾》、《豪斯醫生》、《仁心仁術》等衍生作品。直到邁克爾?克萊頓于2008年11月去世后,失去編劇的《急診室的故事》才于2009年4月2日以兩小時的大結局宣告收尾。1994年十二月,邁克爾?克萊頓的三個作品分別登上了各自行業的排行榜第一名:《叛逆性騷擾》榮登電影票房排行榜第一;《叛逆性騷擾》原著小說位列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而《急診室的故事》則獲得電視劇收視率的第一名。毫不夸張地說,他是美國唯一一個同時在暢銷書、電影、電視劇三個領域取得非凡成就的奇才。
邁克爾?克萊頓的才華甚至不止于此。他還是個計算機業的行家里手,擁有自己的FilmTrack軟件公司,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電影拍攝設計了多種電腦程序。他還設計了一套叫做《亞馬遜》的圖文冒險類的DOS電子游戲。這個游戲發售了超過十萬份,即使在今天仍舊是個驚人的成績。邁克爾?克萊頓甚至寫過一本關于BASIC編程語言的書,書名叫做《電子人生》。這本書寫得像詞匯表一樣,有“怕電腦(每個人都是)”,“購買電腦”和“計算機犯罪”等條目,旨在向可能的讀者介紹初次在工作中或家中使用個人電腦的困難。在書中,克萊頓還預言了未來計算機網絡的重要性——要知道,他寫作這本書的時間是1983年,距今35年之前。
“侏羅紀”之父
雖然對于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如此樂觀,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的一個基調卻是以批判的眼光去發現和看待對尖端先進科學技術的濫用:在其成名作《安德洛墨達品系》中,他提出了天外細菌對人類的威脅。在《終端人》中,他告誡人類關于機器和人體相結合的隱憂。在《獵物》中,他考慮到了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潛在隱患。在《喀邁拉的世界》中,他講述了不同物種之間的嵌合帶來的恐懼與混亂……
這一點在使他在中國聲名大噪的小說《侏羅紀公園》里也有所體現。邁克爾·克萊頓分別在1990年和1995年出版了《侏羅紀公園》及《失落的世界》,小說中營造的恐怖肅殺的神秘氛圍讓讀者對于史前恐龍形象充滿了想象。人類利用利用殘留在琥珀里的史前蚊子所吸的恐龍血培育出恐龍,卻不能將這些“高科技產物”牢牢地控制住,反而被恐龍追殺。第一部小說還未完稿時,其電影拍攝版權就被環球公司以 20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足見在當時的科幻電影市場上,市場和觀眾對于這樣一部以恐龍為主角的類型片的需求。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侏羅紀公園》已經成為科幻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迄今為止該系列的四部作品(《侏羅紀公園1-3》及《侏羅紀世界》)在電影院線和觀眾口碑上都收獲了巨大的成功,毫無疑問地可以被看作系列科幻電影的標桿。從這個意義上說,邁克爾·克萊頓才是當之無愧的“侏羅紀”之父——雖然他也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將生存于白堊紀末期最后300萬年的霸王龍搬進了一億年的侏羅紀時代。
事實上,《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只有前兩部來自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文本,此后的幾部都是從前兩部作品的故事劇情衍生發展而來的。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第一部《侏羅紀公園》中,拍攝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滿足觀眾對于史前恐龍的獵奇心理,借助恐龍這樣一個恐怖意象刷新恐怖電影史中的經典恐怖形象。恐龍是影片《侏羅紀公園》的絕對主角,斯皮爾伯格在古生物學家的輔助之下,建立了片中龐大的恐龍群體。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邁克爾·克萊頓也參與其中。在影像化的過程中,受制于制作成本和影片時長,邁克爾·克萊頓對小說原著進行了截取,只保留了幾個主要段落,滿足觀眾對于恐龍世界的獵奇心理、制造恐龍出逃獵殺人類的恐怖片氣氛并表現科技異化造成的諸多危害影響,以及人類在金錢欲望的驅動下讓這種危險的局面變得更加岌岌可危。
電影《侏羅紀公園》劇照
只不過,隨著電影特效制作技術的進步,導演越來越以一種全景畫的方式呈現這個神秘莫測的恐龍世界。經過斯皮爾伯格的兩部作品以及后期續作的改編的《侏羅紀公園》 逐漸被人們催生出諸多全新的主題,該系列電影的主題內涵的表達已經遠遠偏離了小說文本的主旨內涵,這當然也是邁克爾·克萊頓始料未及的事情。
雖然如此,邁克爾·克萊頓的名字已經永遠與“侏羅紀”聯系在了一起。在他去世的消息公布之后,斯皮爾伯格發表聲明向這位“高人”致敬。這位世界級的導演毫不吝惜自己的贊譽之詞:“邁克爾的才能甚至比他在《侏羅紀公園》中創造的恐龍更高。他最擅長把科學和偉大的戲劇概念糅合起來。他便是以此令恐龍得以重現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