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亮點紛呈
依文集團的傳統民族服飾創意設計展示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強調,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范作用。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做好大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篇大文章,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擦亮大運河這一世界認可的國家文化符號,6月9日至13日,由北京市文化局牽頭,大運河沿線八省市文化廳(局)共同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成功主辦了“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本次大展主辦方還首次聯合公布《大運河文化帶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共計161項,展示出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協同保護的新成果。
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大運河文化帶非遺主題展覽,展館面積1.6萬余平方米,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一個大交流、大展示、大創新、大宣傳的平臺,不僅內容新、作品精,而且群眾踴躍參與,5天的觀眾達7萬余人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為進一步提高公眾非遺保護意識,推動大運河沿線各省市的非遺交流與合作,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精品薈萃,盡展運河地域特色
此次展覽空間由1號館、11號館組成。走入1號館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大運河通州段的新碼頭和一艘運河古船。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展陳設計,令很多觀眾駐足凝望。
大運河是人類文明史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是活態文化遺產。大運河貫通南北、聯通古今,融通了江南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中原文化。1號館以“大運河上的文化傳統”為主題,以大運河自南向北流向為展陳環境布置主線,展示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8個省市富有運河地域文化特色的58個非遺項目。其中,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均有6個項目,河北和天津各有7個項目,北京有14個項目參展。展品近400件套,118位傳承人進行了現場展示。
在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形似彩虹的優美木拱橋,被人津津樂道。如今,分布在浙江和福建等地的木拱橋仍是人們欣賞的美麗風景,而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已列入聯合國第一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展覽現場,浙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昌貴為觀眾講解著傳統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聽者連連點頭,不時發出贊嘆之聲。
蘇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此次參展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的精美作品,將畫理與繡理相結合,凸顯了當代藝術理念。一位女士邊觀賞邊拍照,她說很喜歡刺繡,在展館里還拍攝了魯繡、汴繡、京繡作品,并將圖片發到微信朋友圈與大家分享。她認為,無論是高端的刺繡藝術品,還是家常的刺繡服飾,都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
“北京非遺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燕京八絕’是宮廷藝術的代表,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燕京八絕’包括景泰藍、玉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一位長者指著展品對身邊七八歲的孩子說。
展廳內,代表了運河地域特色的藍夾纈技藝、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歙硯制作技藝、唐三彩燒造技藝等非遺項目精品薈萃,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參展的各省市非遺作品都是優中選優,代表了各非遺項目中最高水平,展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工美集團設計制作的《共襄盛事》景泰藍賞瓶、《和韻》捧盒等一批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APEC會議等國際會議上和國家領導人出訪時送給聯合國、外國政要的國禮,在展覽中都與觀眾近距離接觸。
融入現代生活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理念,在非遺大展中可以看到,北京的榮寶齋、同仁堂、全聚德、老美華、龍順成等老字號,河北的蔚縣剪紙、江蘇的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安徽的宣紙制作技藝等一批精湛手藝,都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傳統的技藝和經典產品豐富著人民的美好生活。
生動呈現,觀眾感受非遺之美
“本次非遺大展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展示的不僅僅是圖片或是安靜的物件兒,更有多位非遺傳承人展示精湛技藝和現實生活場景。”一位從事文化工作的王先生深有感觸地說。他觀察到,幾乎每個非遺項目都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觀看,互動交流。
咚咚鏘,咚咚鏘……在山東省展區擠滿了觀眾,大家正欣賞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泰山皮影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范正安正表演著“十不閑”技藝——腦中想著詞,口中唱著曲,手里舞著人,腳下踩著槌,一人身兼數職完成整臺戲的演出。
演出完畢,一些好奇的觀眾又圍攏到后臺觀看演出的皮影道具,有的觀眾還動手試試如何操作。范正安說,他以孔子周游列國為題材,專門為此次非遺大展創作了泰山皮影戲《五乘從游》。
“一淀水,一淀銀,一寸蘆葦,一寸金。”河北省最大的展位背景是一片藍底的白洋淀蘆葦蕩,雄安新區白洋淀蘆葦畫傳承人楊丙軍正拿幾簇蘆葦給觀眾講解制作工藝。這項從上千年葦編工藝中衍生出的藝術,在這一代創新成為蘆葦畫。“我既是傳承人,也是創始人。”楊丙軍說,只有不斷創新,非遺保護和傳承才更有生命力。他還表示,雄安新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做了很多工作來支持非遺傳承發展,但他認為非遺技藝要流傳下來,還需要創造更多的條件,如適宜的環境、配套的政策,才能吸引人才留下來。
73歲的李阿姨和好姐妹一同前來觀看展覽,她說:“來這里是為了大飽眼福,讓精神享受。從小在北京長大,過去普通家庭幾乎都有裝點心的漆器盒子,從漆器展品中我尋找到了過去的記憶。”
“對大運河的沿革有些好奇,原以為展覽只是講歷史知識,沒想到展覽這么豐富,非遺這么有魅力,長了很多見識,大有收獲。”40多歲的張先生說。
據介紹,展覽主辦方特別安排了一批能讓參觀者現場體驗的傳統技藝,如京仿瓷的制作、臉譜皮影的制作、解九連環等;還安排了一批利用現代新科技體驗的老技藝,如動畫冰嬉圖與蹴球、借助數字化進行書法練習等。這些技藝體驗項目讓體驗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傳統非遺技藝的文化魅力和藝術趣味,很受觀眾歡迎,特別是少年兒童樂于參與,現場互動效果非常好。
傳承創新,見人見物見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非遺傳承的重要任務。步入非遺大展的另一個展廳11號館,一股傳承創新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展廳主題為“大運河畔的文化傳承”,以通州古城為展陳環境,凸顯通州作為首都城市副中心在大運河文化帶中的重要歷史文化地位,將京津冀非遺保護工作成果等為主要內容,呈現出京津冀三地文化同源、大運河文化帶各省市齊心協力、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動實踐。
據介紹,該展廳有78家企業、26所高校及中小學等總計127家單位的2200余件套作品參展。
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在京津冀綜合成果展區,以圖文形式展現了京津冀三地及北京16個區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情況。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在完善非遺保護工作機制、挖掘區域文化遺產整體價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如積極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及組織宣傳展示活動,建設非遺展示平臺,開展“非遺進校園”“傳承人口述記錄”“非遺數據采集和信息發布”等系列工作,積極推動全社會初步形成了解非遺、參與非遺、傳承非遺的良好氛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化技術的結合是發展現代經濟的一種有效途徑。一方面能夠從民族文化中汲取精華并加以保護和傳承,通過數字科技將傳統手工藝最傳神、最精彩的部分保存下來;另一方面,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于現代數字科技中,促進繼承創新和文化消費。在非遺數字互動展示區,現場展示的數字互動系統,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精確定位技術、新媒體技術等最新的高科技,將歷史人文、民俗風情及其原生地的自然風貌進行場景重構,實現360度、全季節或重現歷史場景人物事件等的全場景展示。
“景泰藍花瓶可以在手持儀器的操作下,隨意前移后進、不同角度翻轉。”感受AR的觀眾說。
“走進北京的一個古寺大殿,可以轉身觀看大殿的各角度場景,非常逼真。”感受VR的觀眾說。
“這樣的文化空間沉浸式體驗讓人們更有興趣接觸非遺文化。”工作人員一邊教大家怎樣使用設備一邊強調,這種科技體驗方式也特別適用非遺項目的展示與教學。
開展研培,增強非遺傳承后勁
在非遺與教育展示區,重點介紹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和部分中小學的優秀學員作品、相關教材、現場課件體驗等,顯示出北京市在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非遺進校園”方面的工作成效。
據介紹,從2015年開始,北京市文化局在原文化部(現為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導下,積極開展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建筑大學、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一批高校參與其中,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切實提高了傳承人群傳承能力,增強了非遺傳承后勁。
一組數據反映了北京市文化局開展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成果:
北京服裝學院自2015年11月至今,開展了10期研修培訓,培訓學員200余人,舉辦了3場非遺“動態演”、3次主題“靜態展”。
迄今為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辦了9期非遺研修班,培訓非遺青年骨干傳承人200余人;啟動了5個非遺研習項目,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了10余次研培成果展;成立了中國手工造紙聯盟,建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遺保護創新基地,與蘇州工藝美術學院聯合創辦了傳統工藝青年論壇;參與哈密、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獲批成立了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
截至目前,已有101名來自京津冀、甘肅等地區從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能工巧匠參與到北京建筑大學的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中,均已如期結業。
今年6月8日,首屆大運河文化帶省市戲曲非遺傳承人研修班在中國戲曲學院開班,來自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四省20個城市21個劇種的30位戲曲非遺傳承人正在集中學習……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要展出的是京津冀地區研培學員的結業成果,以及學院師生與傳承人合作研發的產品。為了呼應非遺與教育的主題,我們還邀請北京漆雕和河北威縣土布傳承人開設了非遺體驗課。體驗課大受歡迎,效果明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說,研培計劃是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各參與方都能受益。非遺傳承人來學習,開拓了眼界,結識了新的朋友,對于傳承的熱情更高了,對自己的發展方向更明確了。
據了解,為引導青少年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北京市文化局還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已認定35所大中小學為“北京市非遺培訓基地”。此次非遺大展有來自全市10個區、共22所中小學的81件優秀學生作品參展,這些作品涉及剪紙、風箏制作技藝、面塑、扎染等16個非遺項目。
展陳出新,獲廣泛關注和好評
本次非遺大展,引來多方關注,并獲得廣泛好評。原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表示,大運河沿線人文歷史積淀深厚,文化表現形式多樣,非遺大展的亮點之一,是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角度獨特新穎,這在過去尚未做過,而由北京市文化局牽頭、八省市文化廳局共同主辦,亮點突出,引人關注。二是展覽內容豐富,顯示出大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文化多樣性和地域性。三是展陳效果人性化、接地氣,不僅有非遺項目演示,還有觀眾與傳承人的交流,尤其是專門設置了大量觀眾體驗區,增強了互動性和趣味性,效果非常好。四是展品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最有特色的非遺項目,技藝精湛,在觀眾中引起很大反響。
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秘書長宋印偉說,此次非遺大展盛況空前,可圈可點。一是政府重視并支持是非遺文化傳承的保障。主辦方高度重視本次展覽,在前期籌備階段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作為參與方,也跟著忙了一個多月,不斷調整完善展陳方案,力求效果最佳。展覽期間,文化和旅游部及北京市的相關領導蒞臨現場參觀,突出了各級領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二是非遺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展覽期間,觀眾數量一直較多,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期,觀眾在觀看展品的同時,還積極參與現場體驗與互動,表現出他們對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濃厚興趣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三是傳統工藝美術作為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屬性愈發突出。此次展覽,工藝美術技藝在非遺項目中占了近四成。
觀眾的熱情參與和業界專家的好評,讓非遺大展的主、承辦方深受鼓舞。北京市的展覽承辦方表示,通過舉辦此次展覽,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傳承人群加強了相互交流與學習,開拓了眼界,增強了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信心;廣大民眾更直觀、立體地體驗了非遺技藝,更深刻地感受到非遺在提高生活品位、豐富生活內容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不同行業借助展會平臺,增強了非遺技藝跨界融合的意識,拓寬了市場宣傳營銷渠道。展覽期間,還邀請了部分外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駐華文化中心主任、在京留學生代表等參觀展覽,發揮了首都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優勢,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互鑒。下一步,北京市文化局將認真總結本次大展的經驗,堅持以“流動的文化”為主題,進一步挖掘大運河文化帶的非遺資源,積極拓展“一城三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內容與形式,發揮首都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引領示范作用,與運河沿線各兄弟省市密切協作,持之以恒地做好非遺保護工作,增強非遺傳承和創新能力,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北京市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