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敏: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關于文化自信,從宏觀視野上來講,關乎國運興、關乎民族強。這里我想談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些切實的感受和認識。
江蘇是昆曲發源地,我也算是個半調子戲迷。吸引我的,除了昆曲本身的魅力,更主要是這個600年劇種在當下這種持久又煥新的生命力,觀察這一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傳播,對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可以說是非常生動也特別典型的。下面結合我的幾次觀劇體驗來講。
前不久看石小梅師徒專場《白羅衫》,這是一部古舊殘本加新編的劇,對無名氏的三折舊本有不同程度的刪減、重做,末一折則完全新編,但看的時候覺得特別成熟、渾然天成。怎么會有這么好的效果呢?原來,從1988年起,這部戲已長期傳磨修改了整整30年,已數不清改到第幾版了。編劇張弘從青壯年一直磨到快退休,演出當天他還坐在現場,身上帶個小本子。想到一出戲,歷經四代昆曲人傳磨30年,這不僅是昆曲人和昆曲的力量,更是中華經典文化的一種力量,這是一種帶有滋養和生長性的力量,它經得住從古老的歷史中走出來、經過時間長河的淘洗、再經過當代年輕藝術家的重新加工,最后以一種既經典又富時代性的狀態,水靈靈、活潑潑地呈現出來,貢獻出獨有的精神養分。
再講一個已經辦了五屆的“朱鹮藝術節”。其中我特別喜歡的一個項目叫“一桌二椅”,是讓不同國家的非遺表演項目與當代藝術進行交互對話,以最簡約的中國戲曲舞臺“一桌二椅”來進行肢體、腔調的創造性合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昆曲水袖、水磨唱腔、生旦凈末丑與日本能劇、新加坡現代舞的多重碰撞,從而散發出新鮮又極富中國味道的魅力,這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拓展,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極簡又深沉的方式,使600年昆曲之魂進入當代國際藝術的前沿,做到了對本來的追溯,對外來的化用,對未來的面向。
再一次觀劇體驗是間接的。2016年,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兩位大師逝世400周年之際,江蘇省昆劇院與莎翁故鄉埃塞克斯郡合作了一場“湯莎會”,把《邯鄲夢》的四折戲與《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等莎劇片段進行對話演出,實現中國傳統儒道文化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的融合與碰撞。主創柯軍認為這場“湯莎會”有一點很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這就是:原汁原味與彼此尊重,不管是湯顯祖的古老唱詞還是莎翁的中世紀英語,昆曲的極簡道具還是英式的華麗造型,都在保留各自個性之下達到最大程度的傳播和交流,我想,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所在,是來源于中華歷史深處與民族靈魂深處的文化自信。
這也讓我聯想到這些年在國際文學交流中的感受,海外出版商常常會提出這些想法:我們很想知道中國當下的城市生活與都市敘事;想了解中國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和狀態;當下中國正在發生的非虛構故事,外國讀者也會特別歡迎。從這些不同語種的溝通,可以看出外界對中國文化輸出的關注,這是全球閱讀語境對中國人民新時代生活的文學期待與閱讀需求。可以看出,文化自信這一“形于中”而“發于外”的戰略任務,不僅有了強大的內部推進力,也有了同樣熱切的外部需求期待。
這也進一步說明,從歷史層面、國家層面、個人層面、全球層面來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人的生活和夢想,是最具活力、最生動的創作源泉,也是我們寫作者大有可為的文學場域所在,我們今后的文學組織工作要進一步放寬視野、深入實踐,指導和引領當下的文學創作去探索更基本、更持久、更深沉、更具有文化自信力量的中國敘事。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作協黨組理論中心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專題學習討論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