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敦煌講壁畫 首批10位志愿者結束在莫高窟的學習和工作
首期“敦煌文化守望者”與講解導師(中)。 資料圖片
日前,首批10名來自各地的“敦煌文化守望者”,結束了在敦煌研究院的學習和工作。6周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于敦煌和莫高窟還知之不多,現在,這段在敦煌講壁畫的日子已成為他們一生中難忘的經歷。
教師、設計師和企業高管,志愿者們來自各行各業
“敦煌文化守望者”文化公益項目,去年10月由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發展基金聯合發起,由甘肅鴻文敦煌藝術研修中心、上海名道文化發展中心共同承辦,在全球范圍內招募并組織志愿者,參與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和文化傳承。
“項目自申請階段就收到了許多來自中外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申請信,經過初選材料評審階段后,邀請上海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成員單位的專家對候選人進行打分,產生復選名單。”上海名道文化發展中心項目總監傅博說。
敦煌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范泉介紹,研究院組織專家對志愿者進行評審,并將官方公眾號收集的大眾支持數據作為參考,產生首批10名“敦煌文化守望者”,于今年5月1日在敦煌研究院開始為期6周的學習和以講解壁畫為主的志愿服務。
這10名志愿者中既有退休教師、在校學生,也有設計師、策展人、企業高管,他們在講解過程中結合各自專長,實現了敦煌研究院的專業需求與志愿者能力的精準匹配,進而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與創新。
牛佳耕是前渣打集團常務首席信貸官,他原本以為來敦煌是學習:“只是來聽聽課,有可能的話上崗講一下”,沒想到迎接他的是高密度的學習和切切實實的講解任務。
孟慶芝是北京一所中學的退休教師,小時候看過的以敦煌壁畫為素材創作的舞劇《絲路花雨》一直留在她心里。“這次親眼來看見了敦煌的壁畫和洞窟,莫高窟的美變得具體了。”
為了了解學生們對敦煌的熟悉程度,孟慶芝來之前做了個調查,調查對象是她所在學校的初二和高二學生。在收回的594份有效問卷中,對敦煌所知甚少的是116人,占到總數的19.5%。454人從書本上知道敦煌,也比較想了解敦煌,占總數的76.4%,而去過敦煌、有所了解的只有24人。
另一位志愿者趙宇,來敦煌前還是別人眼中的物聯網專家。作為博世物聯設備及解決方案亞太區總監,他是標準的理工男。在莫高窟上崗以后,卻被有的游客認為是莫高窟的老講解。
保護措施、歷史沿革,學習內容豐富多彩
每個洞窟都是新的,志愿者們需要記住最基本的信息,包括洞窟年代、誰來開鑿、供養人是誰,以及與當時周邊的關系……
“培訓很嚴格,每天上午、下午我們都去看洞窟。老師現場講解,我們錄音。一天下來走得腰酸腿痛,晚上吃完飯還要聽錄音和做筆記,每天要忙到凌晨1點多。”牛佳耕說。
對牛佳耕來說,一開始的挑戰是把洞窟完整講下來。后來變成如何管理講解時間、更加有效服務游客。幾次正式講解后,他熟悉了這個過程,又開始挑戰英文講解:“我買了相關書籍,掌握了英文專有名詞,經過短時間的努力,通過了英文講解員的考核。”
剛開始學習時,趙宇會對洞窟做一些重點內容和詞匯的整理,后期熟練掌握之后,他的講解開始有了個人特點:“我會做整體的講解對比,比如說隋朝、唐朝、北朝的風格都不一樣,我會用自己的邏輯串起來說。”
趙宇說,莫高窟目前的預防性保護基礎很好,在全國范圍內或許都是領先的,現在要做的就是在一個更細分的應用上做疊加,通過監測,更好地預防因顆粒物濃度升高而對壁畫塑像造成損傷。
通過和莫高窟監測中心負責人接觸,趙宇了解到敦煌研究院在洞窟溫濕度、二氧化碳監測方面,基本已經實現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監測預警,他也知道了監測中心對于顆粒物監測的需求,下一步他想要為敦煌研究院設計一套顆粒物濃度監測的預警系統。
“希望能以公益形式實現這個項目。為莫高窟保護做點事,這就是我的心愿。”趙宇說。
牛佳耕考慮的落腳點是向海外華人、外國人傳播敦煌和莫高窟文化:“他們很多人應該像我之前一樣,知道概念卻并不知道詳情。如果莫高窟面向海外展覽,我還要去做志愿者。”
“傳播和傳承優秀文化遺產,是老師的責任。校領導讓我回去以后給孩子們做關于敦煌的講座,下一步還在計劃組織學生們走進莫高窟。”孟慶芝說。
脫口秀、漫畫和音頻,文化傳播的方式愈發多元
在志愿者們眼中,敦煌研究院的研究者們是莫高窟最長情的守護者。
在“敦煌文化守望者”10位成員的聲音專輯中,趙宇分享了一個老一輩研究院人全員上陣修建水電站的故事,這些研究者們肩扛手提,自己動手想要解決照明問題,盡管“燈泡只亮了一會兒”,但是中間的堅持卻讓人心生希望。
“從研究院的老師身上,我看到了敦煌人的專業和敬業。”孟慶芝說。
帶著對一代代敦煌守護者的敬意,今天,越來越多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守護著敦煌。
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生謝煥也在思考她的定位。“實際上每個群體對莫高窟文化的感知和興趣點是不一樣的,我希望站在游客游覽莫高窟的心理角度,去掉固化的標簽,提升莫高窟文化的傳播效率。”
為此,謝煥設計了一套覆蓋線上線下的調查問卷,累計有1000多份,調查群體涵蓋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學生。通過做分析,她希望得出的結果對敦煌研究有所幫助。
除了他們,還有來自上海的策展人羅依爾在敦煌學院內首次開講藝術脫口秀《莫高情報局》,博得觀眾的一致好評;設計師張平帶領小組設計出關于飛天的漫畫,用更活潑的形式讓年輕人接觸莫高窟文化;武漢大學研究生劉鑫制作了7集音頻節目《守望電臺》,挖掘莫高窟發展歷程中一個個建造和修繕洞窟的小故事,用聲音記錄敦煌文化。
40多天的時間一晃而過,交回象征著講解員身份的鑰匙,志愿者們離開了敦煌,但是這僅僅是個開始:“首期‘敦煌文化守望者’派遣計劃結束了,但敦煌卻會永遠留在你們的心中,并會不斷發酵,影響你們和你們周圍的人……”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