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的龜茲石窟壁畫,以圖片形式在故里首次展出
流失海外的龜茲壁畫庫木吐喇。 趙莉提供
流失海外的龜茲壁畫供養人。 趙莉提供
流失海外的龜茲壁畫。 趙莉提供
6月9日至6月15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六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主場活動在新疆南部的拜城縣克孜爾石窟舉行。系列活動之一的流失海外龜茲石窟壁畫展同時在克孜爾石窟舉行,展出圖片逾40幅,這是流失海外的龜茲石窟壁畫以圖片形式在故里首次展出。
在新疆拜城縣、庫車縣和新和縣等地遺存有許多古代佛教石窟群。現存規模較大的石窟群有克孜爾、庫木吐喇、森木塞姆、瑪扎伯哈、蘇巴什以及阿艾石窟等,統稱為龜茲石窟。其中,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
克孜爾石窟現存洞窟339個,壁畫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跡。克孜爾石窟大約建于公元3世紀,止于公元8~9世紀,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1961年,克孜爾石窟和庫木吐喇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克孜爾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個重要遺產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據介紹,龜茲石窟在歷史上曾遭到過較大的人為破壞,外國探險隊也不斷在龜茲地區進行探險活動,至使龜茲諸石窟壁畫遭到嚴重損壞,大部分洞窟內的精美壁畫被野蠻盜割,造成許多洞窟的壁畫殘缺不全。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掀起了西域探險熱潮,俄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探險隊先后到龜茲石窟考察探險。據統計,當時德國探險隊僅在克孜爾石窟就盜掘壁畫近500平方米。目前流失海外的龜茲石窟壁畫等文物大部分保存在德國,其次是俄羅斯,還有一部分散藏在法國、英國、匈牙利、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內。
自1998年起,新疆龜茲研究院開始關注流失海外的龜茲石窟壁畫,該院趙莉等研究人員先后赴德國、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和韓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調查流失海外龜茲石窟壁畫等文物。經過20年長期艱苦的努力,新疆龜茲研究院現已從海外收集到8個國家20余家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的700余幅龜茲石窟壁畫的高清圖片,其中出自克孜爾石窟的壁畫達462幅。趙莉告訴記者,經過對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龜茲壁畫進行反復核對,在洞窟內實地測量,大部分壁畫已經找到了其所出洞窟以及被切割的位置。
龜茲石窟的再發現,最早可追溯至清代,首先被中國學者所發現。直至1928年-1933年,在蔡元培、胡適、翁文灝等當時中國學術界權威的鼎力支持下,由北大哲學系教授徐炳昶等中國學者與瑞典大探險家、地理學家斯文·赫定組成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以及1940年-1944年由國立藝專教授王子云所率教育部中國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先后對古龜茲地區的科學考察,才正式開啟了國內學者對龜茲石窟研究與保護的先河。1946年-1947年畫家韓樂然對克孜爾石窟的深入考察和開展的臨摹、拍照、洞窟編號等基礎性工作,開始了龜茲石窟的具體保護工作。
由于龜茲石窟建造時代久遠,隨著歷史的變遷,受石窟建筑巖體質地的脆弱性、以及自然侵蝕和突發性自然災害等自然力侵蝕因素的影響,致使龜茲石窟一直不斷地在加速損毀的進程。1949年之前,龜茲石窟一直處于無人看管的荒蕪狀態,石窟建筑與壁畫保存狀況極其瀕危。1949年之后,在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支持下,龜茲石窟終于結束了長期無人看管的局面。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龜茲石窟所在地人民政府相繼成立了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開始對轄區內的石窟進行有效的看護和管理,工作人員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長期駐守,做了大量的基礎性保護工作,對坍塌的洞窟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并安裝了簡易的門窗以防止風沙和雨水對壁畫的侵襲,同時還修建防洪設施和簡易道路等,為搶救龜茲石窟瀕危洞窟和改善窟區環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為后來的保護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1986年開始,在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積極援助下,龜茲石窟文化遺產得到了科學有效的保護,各項事業進入了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尤其是進入2000年以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無論是在龜茲石窟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研究,還是在文物保護區的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發展。
新疆龜茲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研究院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確立以龜茲石窟文化遺產為核心的“絲綢之路龜茲歷史文化圈”發展戰略,將“科學保護、改善環境、研究傳承、教育傳播、弘揚創新”作為今后一個時期龜茲石窟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目標,使龜茲石窟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科學有序發展。
展示周期間,除流失海外龜茲石窟壁畫展外,還有龜茲石窟文化遺產40年成果展、2017年新疆考古新發現圖片展等與觀眾見面。
(本報綜合中新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