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邊寫邊拍”為何難逃“爛尾”?
豆瓣評分高達7.5、曾被諸多網友打上“國產良心劇”標簽的《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于近日迎來了大結局。“結愛爛尾”的話題在社交網絡上更是掀起了討論熱潮,不少觀眾將其歸咎于該劇后期劇情不合邏輯、主角戲份縮水致使觀感不佳等,制作方之前在媒體采訪和社交媒體上對此也有回復。國產電視劇大多采用“先寫再拍最后播”的制作模式,這次的“爛尾”是否和“邊寫邊拍”的新模式有關?
面對外界重重質疑,6月8日,該劇編劇沈洋在微博上發長文道歉(稍后該微博被其刪除),言及《結愛》一劇的崩盤,他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邊寫邊拍”的電視劇制作模式存在較大難度:“以前一直覺得美劇和韓劇都是順拍,劇本邊拍邊寫,好cool好高級,現在才體會到這種模式有多難,也不太符合國情……”
“邊寫邊拍”模式在歐美日韓比較成熟
國產電視劇大多采用“先寫再拍最后播”的制作模式,這種邊寫邊拍的“順拍”模式是近些年來業界的一種新嘗試。姑且不論其是否是導致《結愛》爛尾的主要原因,但邊寫邊拍的確十分考驗劇組從上至下的業務能力,對于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等在內的從業者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因而該模式也只在產業鏈相對完善的歐美日韓等國家能夠被執行。比如日劇界的“月九”——即由富士電視臺每周一九點播出的電視劇——早已成為日劇收視擔當。更為國內觀眾所熟知的則是韓劇中的“月火劇”、“水木劇”:月火劇是每周一、二播出,水木劇則于每周三、四晚間準時上演。類似這種每周播出一至二集的劇集,基本都是這種制作模式下的產物。
造成韓劇“邊寫邊拍”模式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政府對于產業的資金扶持有助于劇組上下游花費更多時間精心制作劇集,例如韓國觀眾長久以來所適應的以“周”為單位的觀劇習慣等等。但最主要的一點在于韓劇始終把觀眾需求放在第一位——用時下比較流行的互聯網詞匯說,就是“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
這與韓劇當下的競爭環境是有密切關系的。放眼全球,韓國影視劇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都是數一數二的,收視率、社交網絡流量等數據是從業者所無法回避的KPI。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讓“觀眾至上”的理念時刻縈繞在韓劇從業者的腦中,因為一旦拍出觀眾不喜歡不接受的劇集,迎接他們的,可能就是遙控器上那無情的換臺鍵了。
在這種先決條件下,“邊寫邊拍”的模式一方面能夠建立有效的雙向傳播機制:劇組會在劇集播出后,從線上線下等渠道收集用戶關于劇情、角色甚至是植入廣告的反饋信息;另一方面,該模式也的確有助于改善用戶體驗:劇組在得到觀眾反饋后,會通過修改劇本、協調演員拍攝檔期、增加植入等方式做出改變,以期最大程度地滿足觀眾需求,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劇集。
現在的國產劇需要提高編劇地位
前面提到,為了改善用戶體驗,“邊寫邊拍”模式下的韓國編劇可以在拍攝期間修改劇本,導演、演員、制作人都要參考編劇的意見;可以說,編劇是劇組的核心人物,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地位也很高。諸如被國內觀眾親切地稱為“金編”的編劇金恩淑,以及曾經寫出《豪杰春香》、《原來是美男啊》等大熱作品的洪氏姐妹這類的知名編劇,則更是在演員選擇、營銷推廣等方面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反觀國內,電視劇往往在帶有逐利目的的資方的主導下,將重心偏向演員、宣發等方面,從而忽視了對劇本的重視程度,以至于國內編劇在整個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相當尷尬,存在感也比較低,大多數編劇已經適應了提前將劇本寫好的模式,以便配合演員檔期及拍攝進度等。
不容置喙的是,“內容為王”的電視劇,其故事的精彩程度和藝術水準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劇及其筆下的劇本。但長久以來的弱勢地位,一方面使得國內的編劇們缺乏創作出精彩劇本的驅動力,久而久之業務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如《結愛》這般,一旦遇到演員檔期及拍攝進度問題,就出現了編劇無法控制局面的危機。另一方面,編劇的弱勢地位更是傷害了國內編劇人才的培養機制,形成了人才匱乏——優質劇本缺失——編劇地位邊緣化的惡性循環。而這也是近些年國內電視劇在數量上突飛猛進,卻在質量上止步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看來,韓劇“邊寫邊拍”模式的推行在國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且該模式是否一定是國內電視劇的最佳制作模式,也尚無定論,但這種模式在滿足觀眾需求及編劇人才培養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優勢,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