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剪紙:“刻”出新境界
近日,第七屆中國剪紙藝術節暨全國優秀剪紙藝術作品征集活動啟動儀式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啟動。該活動從6月開始至2019年1月結束,其中6月9日至10月底,面向全國征集優秀剪紙藝術作品; 11月中旬舉行優秀作品評選,2019年1月28日舉行頒獎儀式和獲獎作品巡回展覽。
承載文化 歷史悠久
蔚縣剪紙源于明代,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用小巧銳利的雕刀手工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構圖樸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色彩對比強烈,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2006年,蔚縣剪紙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蔚縣剪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蔚縣剪紙發源地——蔚州鎮南張莊村坐落在中國蔚縣剪紙產業集聚區,該村是我國較大的剪紙專業村和加工基地之一,剪紙產業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
張家口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宣傳部長張春生說:“蔚縣剪紙在全國獨樹一幟,與蘇銹、鈞瓷一起榮獲中國創意城市文化名片之民俗名片獎,是2022年冬奧會中國文化元素符號之一。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蔚縣剪紙華麗亮相,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魅力。”
剪紙“瘦身”成功
如今的蔚縣剪紙在傳統剪紙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比如,將剪紙元素融入電表箱,火紅的圖案既為家庭增添了喜慶氣息,質量“升華”的電表箱也成為家中的藝術品。
蔚縣剪紙不僅進行了生活化的改造,而且“瘦身”成功,創作者們不再單一追求如《清明上河圖》《八仙過海》等做工繁瑣、適合收藏但不易保存的作品,而更傾向于將剪紙小型化,一幅簡單的剪紙作品鑲嵌在相框中,擺在家中既不占地方,也為生活增添了情趣。
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民協主席鄭一民說:“剪紙藝術節不斷創造出令人驚喜的新做法、新經驗,成為弘揚經典、增進海內外交流的‘嘉年華’,達到了小規模、高規格,低成本、大影響,小剪紙、大作為,小作坊、大產業的效果。”
傳承刻刀技藝
蔚縣剪紙不是剪出來的,而是“刻”出來的,是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色剪紙,在剪紙藝術中自成一派。
“我們村64%的人都在干這個,學會這項技藝的基本功需要3個多月,再深入學習復雜的工序需要15年。”蔚縣“剪紙侯”剪紙體驗中心刻工師傅周亞秋說,剪紙工藝過程主要包括畫、刻、染3道工序,目前從事刻工的主要是男性,染工主要是女性。學習剪紙首先必須掌握好刀工,進行刻工程序時,刀必須垂直,方能保證最佳效果。一般每位剪紙藝人手里約有5至6把刀,都是親手制作,分大中小型號以及不同形狀,根據各自技藝手法的不同,打造出不同的刀具。
蔚縣剪紙的發展,讓蔚縣百姓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剪紙每道程序都需要耐心,做到精益求精,我從15歲開始做這項工作,一天干8個小時,雖然辛苦,但一直想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周師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