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讓非遺與大眾面對面
非遺直播現場
日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專場上線陌陌直播平臺。中央民族樂團演奏家蔡陽、福建泉州南音傳承人曾家陽、蒙古族歌手阿木古楞、中央民族歌舞團演奏家阿地力等藝術家在線為觀眾演奏了作為非遺項目的民間音樂,包括福建南音、蒙古族長調、新疆十二木卡姆等,受到了網友的熱捧。據統計,直播當晚總觀看人次達96萬,同時在線觀看用戶近10萬。“這比在演奏廳里面對幾百名觀眾的傳播力度要大得多。”演出結束后,幾位藝術家紛紛感慨互聯網的傳播力量。
近年來,越來越多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藝術亮相直播平臺,一方面令傳統文化藝術以全新姿態進入大眾視野,另一方面也令直播平臺實現流量和質量上的突破,取得“雙贏”成效。
傳播載體的改變:非遺藝術找到自己的觀眾群
2017年1月,中央民族樂團演奏家蔡陽和朋友第一次試水直播,在陌陌直播的現場演播廳里,她們演奏了10首曲目。按照蔡陽當時的直觀感受,“就跟去電視臺演出一樣,沒有什么區別”。可是,直播結束后,當蔡陽得知這場演出有21.5萬人同時在線觀看,共獲得400萬星光值打賞,約合4萬元,她十分驚訝。要知道,作為中央民族樂團的中胡首席,蔡陽平時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時,觀眾最多也不過2000人左右。
首次直播成功后,蔡陽邀請了更多同行走進直播間。其中,由近10位演奏家組成的“民樂坊”(直播間名稱)每周都會通過直播向網友展示演奏的樂器,講解樂器常識、曲目背景。
參與“民樂坊”直播一年有余的中央民族樂團青年琵琶演奏家于源春,談起直播的感受時表示“非常有趣”。直播無時不在的互動讓演奏者本身更受關注,“很享受直播的過程,直播平臺為傳統藝術找到了自己的觀眾群體。”
記者了解到,在直播平臺上,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戲曲表演因具有較強表現力而格外受到網友歡迎。2017年9月,酷狗直播與廣東粵劇院聯合打造的“互聯網+粵劇”的高清直播模式,成功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注意力。作為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粵劇的唱詞念白,對于來自天南海北的網友而言存在一定障礙,然而在互聯網直播平臺上,由于添加了字幕,連不熟悉粵劇的人也能輕松自如地欣賞整場表演,不少新戲迷看完這場直播后表示,“突然覺得粵劇的曲調很耐聽。”
長期固定的傳播形式:令大眾從“好奇”轉向深入了解
在直播平臺看來,加入包括非遺在內的傳統文化內容,是突破內容短板、創新發展的一種有益嘗試。而對于傳統文化而言,利用當下火熱的互聯網傳播載體聚攏一批文化愛好者,進而建立與該文化相關的業態交流平臺,將最終形成一個能夠良性循環的傳統文化生態圈。
記者注意到,長期關注“民樂坊”直播的網友還自行加入了“民樂坊”興趣群。據統計,目前已建立的5個群中,每個群里有近500位網友,平均年齡33歲左右。他們每周準時守在直播間,對各類民樂知識日益熟悉。有的網友甚至會從大江南北趕到北京觀看一場“民樂坊”的現場演出。
“直播平臺無疑為包括非遺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土壤。”福建泉州南音傳承人曾家陽在參加完陌陌非遺直播專場演出后表示,他愿意更多參與到直播中來,不僅是現場演出,還包括南音的傳習。
實際上,如何讓大眾對于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好奇”“驚喜”“感興趣”的層面,而是轉向深入了解,讓傳統文化傳播貫穿國民教育,一直是直播平臺在思考的問題。為此,陌陌直播連同其他機構發起了“給鄉村孩子的最美傳統文化課”活動,邀請于源春等知名演奏家為鄉村孩子講授民樂課程。酷狗直播則開設《國樂大師課》欄目,邀請知名藝術家在直播間為網友帶來各類國寶級樂器演奏,并講解國樂知識,與網友進行互動答疑。
高質量直播內容受關注:如何吸引用戶持續關注成關鍵
除了民樂、戲曲之外,其他非遺項目如核雕、古彩戲法等也在直播平臺上收獲了一大批網友的關注。不過,限于這些非遺項目的表現形式,不少非遺內容并沒有形成長期、固定的影響力。
有直播平臺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并不是所有的非遺項目都適合直播這一形式,還要看其表現力。”在中央民族歌舞團演奏家阿地力看來,直播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如果不拿出精心準備的教學課程和內容,我不會輕易嘗試直播。”曾家陽也一直在考慮,如何拿出新鮮的內容,持續吸引網友的關注。
在眾多直播平臺上,像蔡陽這樣的國家級演奏家其實并不多。中央音樂學院大一學生許伊蕓表示,對于想要專業學習的人來說,很多演奏直播其實并不專業,他們更希望看到專業、高質量的直播內容。
為了進一步吸引非遺傳承人以及藝術家參與直播,陌陌直播不定期為他們開設現場演出專場,希望以高質量的演出推動傳統文化在年輕用戶群體中的傳播。“只有更多像蔡陽老師這樣國家級的藝術家進入直播平臺,越來越多的專業演奏家來傳播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才能越來越大。”陌陌直播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