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修復助理讓潮州木雕重現光彩
用竹簽卷起一縷棉花,變成自制棉簽,蘸取弱堿性離子水,輕輕擦拭木雕的表面。除去了表面污垢的棉簽頭被細心收好,待脫水后裝進透明塑封袋編好號收集起來。
這是李梓熒最近一直在做的事情,對需要修復的潮州金漆木雕進行初步清潔和記錄。
今年22歲的李梓熒是廣州美術學院大四的學生。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廣州美術學院油畫材料技法·修復研究室的修復助理,參與美術作品和潮州木雕的修復工作。
潮州木雕是廣東潮汕地區的一項民間雕刻藝術,雕刻精細、玲瓏剔透、層次豐富,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材質特點和保存不當等原因,民間許多潮州木雕損壞嚴重,亟待修復。
廣州美術學院油畫材料技法·修復研究室去年承接了潮州木雕的修復項目。研究室主任許煬說,最初以油畫修復為主,2006年開始著手潮州木雕有關的調研與修復。木雕的修復在理念上與油畫有相似之處,但在具體材料與工藝的修復中又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是潮州木雕的鏤空雕刻,對清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用紫外線設備檢測木雕情況,對每個需要修復的細節都加以記錄存檔,用專業的儀器和手法對木雕進行清潔,將灰塵、碎屑和零部件分類收存,漆層復位,黏合脫落部件,加固……經過細致而繁瑣的修復工作后,木雕恢復本來的面目,重現最初的光彩。
由于藝術品修復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研究室在校內外挑選了一批年輕人擔任修復助理,其中許多“90后”,還有不少“95后”。
單調重復且細致繁瑣的工作內容,需要的是定得下心、坐得住的人。李梓熒們為修復室增添了新的活力,也逐漸學會了在修復中磨煉意志。
“有些人知道我們在做工藝品和文物修復,第一反應都是好酷啊!實際上這個工作真的很累。”李梓熒說,潮州木雕集中修復的時候,大家加班加點,經常到晚上十點才結束。老師們的工作更加繁雜,有時候甚至加班到凌晨兩三點。由于工作要求細致,經常盯得時間太長,眼睛也會很酸。
盡管嘴上說著累,但李梓熒還是經常往修復室跑,如今已經在這里做了一年多的助理。“像修復室的老師們一樣,現在我看到破損的文物和藝術品,就像醫生看到病人,特別心疼,想快點把它們修復好。”看到這些文物、藝術品在自己的手里重新煥發光彩,李梓熒很有成就感。
在為一件清代中期的潮州木雕除塵時,看見專用吸塵器過濾網上的金色碎屑,李梓熒有些緊張。她急忙求助資深修復師陳景茵,得到“沒有關系”的答復后,才小心翼翼地將碎屑裝進塑封袋保存下來。
“文物的各部分都充滿信息,任何灰塵、碎片都不能放過。”這是李梓熒來修復室后學到的知識。修復室將所有的碎屑、棉花、小部件甚至是清理出來的昆蟲殼都分類裝好,為進一步研究保存第一手材料。
一年多的實踐,李梓熒被修復這一工作深深吸引,她的努力也得到專業的認可。在修復室的推薦下,今年8月李梓熒將赴法國阿維尼翁高等藝術學院繼續學習藝術品修復與保存。“希望能在這個行業深耕下去,以后做一名修復師。”她說。